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包括左竖向水池墙体、右竖向水池墙体和横向底墙体,左竖向水池墙体、右竖向水池墙体和横向底墙体之间的内腔形成水池;所述左竖向水池墙体、右竖向水池墙体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的左端、右端的连接部位,为向内腔倾斜的过渡连接结构,由至少三段线段过渡连接构成;左竖向水池墙体和右竖向水池墙体采用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到距离横向底墙体的表面h的高度;左竖向水池墙体、右竖向水池墙体距离横向底墙体的表面1.5h的高度位置,进行加厚处理,其外侧面为向外倾斜的直线段和竖直段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对混凝土结构水池预防渗漏,且易于提高混凝土水池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混凝土结构水池底板向上1.5h段处通常为施工缝预留区段,也是水压力较高的区域,出现渗漏水的可能原因就是水池壁厚有待改进加厚,需进行改进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尤其涉及一种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
技术介绍
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水池,常见结构如图1所示,其底部通常是直角设计,水池由左竖向水池墙体A、右竖向水池墙体C和横向底墙体B连接构成,左竖向水池墙体A与横向底墙体B、右竖向水池墙体C和横向底墙体B之间垂直相交,形成直角,图中的a、b所示处是直角,也是应力集中区域;由于水池里的水在砼水池壁折线处产生水的重力剪力,会造成在水池底板边沿线a、b渗漏水(注:应力集中点),这主要是结构设计要改进;其次改善施工缝预留位置也可提高混凝土水池结构的预防水性能。混凝土结构水池底板向上1.5 h段处通常为施工缝预留区段,也是水压力较高的区域,出现渗漏水的可能原因就是水池壁厚有待改进加厚,需进行改进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混凝土水池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易于设计和施工的一种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一种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包括左竖向水池墙体、右竖向水池墙体和横向底墙体,左竖向水池墙体、右竖向水池墙体和横向底墙体之间的内腔形成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竖向水池墙体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的左端的连接部位,为向内腔倾斜的过渡连接结构,由至少三段线段的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三过渡段过渡连接构成,左竖向水池墙体的下端与第一过渡段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段的另一端与第二过渡段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段的另一端与第三过渡段的一端连接,第三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横向底墙体的左端连接;右竖向水池墙体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的右端的连接部位,为向内腔倾斜的过渡连接结构,由至少三段线段的第四过渡段、第五过渡段和第六过渡段连接构成,右竖向水池墙体的下端与第四过渡段的一端连接,第四过渡段的另一端与第五过渡段的一端连接,第五过渡段的另一端与第六过渡段的一端连接,第六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横向底墙体的右端连接。进一步的特征是,左竖向水池墙体和右竖向水池墙体采用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到距离横向底墙体的表面h的高度;左竖向水池墙体、右竖向水池墙体距离横向底墙体的表面1.5h的高度位置,进行加厚处理,其外侧面为向外倾斜的斜线段和竖直段构成。左竖向水池墙体和右竖向水池墙体内的钢筋的形状,分别与左竖向水池墙体和右竖向水池墙体内侧面的形状相适应,由竖向段和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依次连接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水池底部通常是直角设计,由于水池里的水在混凝土水池壁直角折线处产生水的重力剪力,会造成在水池底板边沿线a、b点渗漏水(注:应力集中点),这主要是结构设计要改进,其次改善施工缝预留位置也可提高混凝土水池结构的预防渗漏水性能。混凝土结构水池底板向上1.5 h段处通常为施工缝预留区段,也是水压力较高的区域,出现渗漏水的可能原因就是水池壁厚有待改进加厚,需进行改进设计。2、本技术的混凝土结构水池设计,不但可对混凝土结构水池预防渗漏,且易于提高混凝土水池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3、该技术能分解混凝土结构水池底部水压剪力,以及水压应力集中的强度。可完善解决混凝土结构水池相应的渗漏问题,还可作为后续纳入相关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及充实现行建筑设计的通用防水规范。【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水池通常设计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钢筋加工示意图。附图中:I一左竖向水池墙体;2—右竖向水池墙体;3—横向底墙体;4一水池;6—钢筋;11 一第一过渡段;12—第二过渡段;13—第三过渡段;14一第四过渡段;15—第五过渡段;16—第六过渡段;21—斜线段;22—竖直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一种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包括左竖向水池墙体1、右竖向水池墙体2和横向底墙体3,左竖向水池墙体1、右竖向水池墙体2和横向底墙体3之间的内腔形成水池4 ;本技术的改进,左竖向水池墙体I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左端的连接部位,设计为向内腔倾斜的过渡连接结构,由三段或以上的线段过渡连接,即第一过渡段11、第二过渡段12和第三过渡段13构成,左竖向水池墙体I的下端与第一过渡段11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段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过渡段12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段12的另一端与第三过渡段13的一端连接,第三过渡段13的另一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一端(左端)连接。右竖向水池墙体2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右端的连接部位,设计为向内腔倾斜的过渡连接结构,由三段或以上的线段过渡连接,即第四过渡段14、第五过渡段15和第六过渡段16构成,右竖向水池墙体2的下端与第四过渡段14的一端连接,第四过渡段14的另一端与第五过渡段15的一端连接,第五过渡段15的另一端与第六过渡段16的一端连接,第六过渡段16的另一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一端(右端)连接;这样,左竖向水池墙体I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左端的连接部位,以及右竖向水池墙体2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右端的连接部位,都不是直角,而是过渡连接,能够有效防止该连接部位因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预防渗漏的混凝土结构水池,包括左竖向水池墙体(1)、右竖向水池墙体(2)和横向底墙体(3),左竖向水池墙体(1)、右竖向水池墙体(2)和横向底墙体(3)之间的内腔形成水池(4);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竖向水池墙体(1)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左端的连接部位,为向内腔倾斜的过渡连接结构,由至少三段线段的第一过渡段(11)、第二过渡段(12)和第三过渡段(13)过渡连接构成,左竖向水池墙体(1)的下端与第一过渡段(11)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段(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过渡段(12)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段(12)的另一端与第三过渡段(13)的一端连接,第三过渡段(13)的另一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左端连接;右竖向水池墙体(2)的下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右端的连接部位,为向内腔倾斜的过渡连接结构,由至少三段线段的第四过渡段(14)、第五过渡段(15)和第六过渡段(16)连接构成,右竖向水池墙体(2)的下端与第四过渡段(14)的一端连接,第四过渡段(14)的另一端与第五过渡段(15)的一端连接,第五过渡段(15)的另一端与第六过渡段(16)的一端连接,第六过渡段(16)的另一端与横向底墙体(3)的右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