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煤粉炉C形直流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煤粉炉上,所述燃烧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流管道、弧形管道、第二直流管道和喷口,所述喷口的外壁向内侧凹进,喷口的端部截面形成至少有一个C形凹槽的形状,煤粉在喷入炉膛后形成横截面呈C形的射流,在C形射流的尖端部及其附近两侧分别通过小火焰着火与双面着火的方式先后引燃煤粉,进而引燃其主射流部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燃烧器具有着火稳定性强、燃尽度高、NOx排放低的综合优势。可解决无烟煤、贫煤、褐煤和劣质烟煤的着火困难问题,显著提高改善煤粉炉燃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粉炉C形直流燃烧器。
技术介绍
在使用直流燃烧器的煤粉炉中,煤粉的着火是煤粉燃烧的重要环节。煤粉的着火是煤粉射流依靠与环境烟气(火焰)对流传质,将煤粉气流提高到着火温度时实现的。为了强化着火,通常采用的技术主要有降低着火热和增加外部烟气的对流,其中降低着火热又分整体式与局部式两种;整体式是使得一次风整体降低着火热,如降低一次风的风速,让煤粉浓淡分离,从而提高一次风温等;局部式即将煤粉的一部分降低其着火热,让其首先着火,大多采用各种烟气回流措施,例如在燃烧器喷口内设置各种钝体,或在燃烧器喷口四周设置异形凸台等。通过增加外部烟气的对流主要包括将一次风反切或者扩大炉膛切圆等措施。这些措施与技术都有一定的稳燃作用,但在实际工作状态下也尚有不足,在实际操作时有一定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的煤粉炉C形直流燃烧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粉炉C形直流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煤粉炉上,所述燃烧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流管道、弧形管道、第二直流管道和喷口,所述喷口的外壁向内侧凹进,喷口的端部截面形成至少有一个C形凹槽的形状,所述C形凹槽与喷口外壁相连接的部分形成凸出的C形尖锐部。优选地,所述喷口的端部截面的主体是矩形结构,所述矩形结构的一侧中部向内凹进,两端向外凸出形成一个所述C形凹槽,C形凹槽两端与矩形结构的外周形成两个C形尖锐部。优选地,所述喷口的端部截面的主体为圆形,所述圆形上设有两个相连的所述C形凹槽。优选地,所述凸出的C形尖锐部上设有叉开的尖锐端。优选地,所述喷口与第二直流管道通过焊接相连接。优选地,沿着所述喷口的外壁设有周界风通道,所述周界风通道与供风装置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弧形管道中设有导流板。如上所述,本技术一种煤粉炉C形直流燃烧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燃烧器喷口处的C形凹槽是迎向炉膛旋转气流的来流方向,在喷口的C形凹槽位置能够形成还原区,因此可以有效地将NOx还原为N2,促进煤粉炉低氮排放。本技术主要通过C形尖锐部形成小火焰着火区域,这一区域相对表面积较大,煤粉相对浓度较高,着火所需的着火热较低,煤粉易着火并能稳定燃烧,因此可以通过小火点大火和双面点火的原理提早着火而促进煤粉炉燃烧效率的提高。本技术与现有矩形直喷口或者圆形喷口燃烧器相比,还可以大幅度增加煤粉射流在炉膛内的着火表面积。综合以上,本技术可提高燃烧器的着火稳定性能,解决无烟煤、贫煤、褐煤和劣质烟煤的着火困难问题,从而改善煤粉炉燃烧特性,有效地提高调峰能力和燃烧效率,促进煤粉炉低NOx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喷口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在煤粉炉上的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工作效果图。图5为本技术的喷口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喷口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喷口截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喷口的一种优选方式截面示意图。图中:1 燃烧器11 第一直流管道12 弧形管道13 第二直流管道14 喷口121导流板141 C形凹槽142 C形尖锐部143尖锐端2 煤粉炉3 周界风通道【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煤粉炉C形直流燃烧器,所述燃烧器I安装在煤粉炉2上,煤粉炉直流燃烧器分为携带煤粉的一次风燃烧器和携带空气的二次风燃烧器,本技术中所述燃烧器I是用于携带煤粉的一次风燃烧器,本技术的燃烧器I与二次风燃烧器交替布置,在煤粉炉2的最底层布置为二次风燃烧器。本技术的燃烧器I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流管道11、弧形管道12、第二直流管道13和喷口 14,所述喷口 14的外壁向内侧凹进,喷口 14的端部截面形成至少有一个C形凹槽141的形状,所述C形凹槽141与喷口外壁连接的部分形成凸出的C形尖锐部142。所述第一直流管道11与送风设备相连接,所述喷口 14上设有点火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管道12中设有导流板121,所述导流板121沿着煤粉输送方向设置。所述导流板121的作用是防止煤粉通过弧形管道12进入喷口 14时煤粉浓度分布不均。本技术中,所述喷口 14的端部横截面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图2所示,所述喷口 14的端部截面为一个C形凹槽141的形状;例如图5所示,所述喷口 14的端部截面的主体是矩形结构,所述矩形结构的一侧中部向内凹进,两端向外凸出形成一个所述C形凹槽141,C形凹槽141两端与矩形结构的外周形成两个C形尖锐部142 ;例如图6中a所示,所述喷口 14的端部截面的主体为圆形,所述圆形上设有两个相连的C形凹槽141。此外,如图6中b所示,所述C形凹槽141还可以设有三个。所述喷口 14的端部横截面还可以是如图7所示,所述喷口 14的端部截面的主体为两个菱形,菱形的两边形成所述C形凹槽14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燃烧速率,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所述C形尖锐部142上均可以设有叉开的尖锐端143,通过尖锐端143形成更多着火点,进而形成多个小火焰火源,从而可以让煤粉燃烧更加迅速。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口 14与第二直流管道13通过焊接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沿着所述喷口 14的外壁设有周界风通道3,所述周界风通道3与供风装置相连接。所述周界风通道3的主要作用是当煤质变化时,起对喷口 14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周界风通道3能向炉膛内补充风量,进一步促进煤粉燃烧。结合以上,本技术的结构原理是:当煤粉炉2工作时,煤粉炉2通过燃烧器I向炉膛喷射煤粉,煤粉经过喷口 14会形成C形煤粉射流,即让一次风在喷入炉膛后形成横截面呈C形的煤粉射流。所述C形煤粉射流横截面上的煤粉在C形尖锐部142通过C形尖锐部142附近因射流形成的扁薄形状具有被周围高温烟气(火焰)迅速加热的有利条件,让一次风煤粉射流中的一小部分煤粉(5% -15%)首先点火燃烧,形成稳定的小火焰,小火焰会向C形尖锐部142的两侧蔓延引燃煤粉形成双面着火,进而引燃其主射流,从而实现一次风煤粉射流的提早着火和稳定着火。此外,炉膛中煤粉射流在每个小火焰区域具有煤粉局部浓缩的作用,因小火焰区的煤粉浓度提高,而更利于着火。本技术中能让煤粉易于着火的原因还在于所述C形尖锐部142区域单位体积的相对表面积较大,外界提供的对流引燃热量较大,因此易于着火。结合图2-图4,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其C形凹槽141是迎向炉膛旋转气流的来流方向,以便进一步利用向火侧的对流着火优势。本技术燃烧器喷口的设计不仅适用于煤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粉炉C形直流燃烧器,所述燃烧器(1)安装在煤粉炉(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流管道(11)、弧形管道(12)、第二直流管道(13)和喷口(14),所述喷口(14)的外壁向内侧凹进,喷口(14)的端部截面形成至少有一个C形凹槽(141)的形状,所述C形凹槽(141)与喷口外壁相连接的部分形成凸出的C形尖锐部(14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正清,彭彬彬,韩宝驹,李子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