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槽及其运转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797056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0 12:20
提供一种沉淀槽及其运转方法,该沉淀槽能够使处理水水质良好,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转。沉淀槽(1)具有轴心线方向沿着铅垂方向的圆筒形的槽体(2)、设置在该槽体(2)内的下部(底部附近)的导水机构(10)、设置在槽体(2)的侧面部的从中间部到比该中间部稍微靠上侧的位置的流出口(3)、经由该流出口(3)与该槽体(2)内连通的接收槽(4)、设置在该槽体(2)内的搅拌装置(5)、设置在槽体(2)内的上部的处理水取出用水槽(6)、从所述接收槽(4)的下部排出浓缩污泥的污泥排出口(7)等。搅拌体(5c)设置在导水机构(10)的下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凝聚沉淀槽等沉淀槽,特别涉及在槽体的侧面部具有污泥流出口的沉 淀槽。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该沉淀槽的运转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在活性污泥处理设备和凝聚沉淀处理设备等中,作为将污泥混合液分离成 处理水和污泥的方法通常采用使用固液分离槽(沉淀槽)的沉降分离法。在沉降分离中, 为了高效地去除污泥混合液中的池质和微细的悬浮物(SS suspended solids)而得到良 好的处理水,采用在沉降槽内形成污泥区(污泥层)的污泥层过滤方式。通过使污泥混合 液从流入该污泥区的下部并通过污泥区,使得污泥混合液中的浊质和微细的悬浮物被过滤 分呙。 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使含有絮凝物的原水从沉淀槽的槽体的一侧 的侧面部的流入口流入,并且使浓缩污泥从槽体的另一侧的侧面部的流出口流出。在专利 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在槽体内用搅拌叶片进行搅拌。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在沉淀槽的槽体的中层附近水平地设置有网状 体,使含有絮凝物的原水流入该网状体的下侧,从而在网状体的上侧形成污泥层。在专利 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使该污泥层的上层部的污泥从设置在槽体的侧面部的流出口流 出。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使含有絮凝物的原水从导水机构 (distributor)向槽体内流出,并通过设置在导水机构的下侧的耙子将在污泥层的下方沉 积的污泥聚集,并且从槽体底部中央取出浓缩污泥。 与专利文献4所述的浓缩污泥底部取出方式相比,专利文献1~3所述的使污泥 层的上层部的污泥从槽体侧面部流出的侧面排出方式的沉淀槽具有如下优点:不会因污泥 层界面的急剧上升而导致处理水水质恶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75750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271407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211817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10-202009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使含有絮凝物的原水从槽体内的一侧的侧面部流入并使污 泥从另一侧的侧面部的流出口流出的沉淀槽中,污泥容易在槽体内的底部沉积。沉积的污 泥腐烂或发酵而产生的甲烷、硫化氢、氮、氢、二氧化碳等气体附着在污泥上,导致污泥在槽 体内上升而混入上清液,进而容易使上清液(处理水)的水质恶化。 在专利文献2中,在槽体内进行搅拌,但搅拌叶片的直径小,若以充分防止污泥沉 积的方式对整个污泥层进行搅拌,则需要使搅拌叶片的转速变得非常大,由此,容易破坏絮 凝物,从而使上清液的水质恶化。 在专利文献3中,由于使含有絮凝物的原水流入网状体的下侧,所以网状体上侧 的污泥层与专利文献1所述的污泥层相比难以沉积。然而,网状体容易被絮凝物堵塞,进而 运转的稳定性不足。特别地,在网状体的局部被堵塞时,在未堵塞的部分,原水高流速地通 过并上升,所以污泥层的局部变为喷射层状,污泥容易混入上清液。 这样,在以往的污泥侧方流出方式的沉淀槽中,存在处理水质容易恶化且运转的 稳定性不足等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槽及其运转 方法,该沉淀槽能够使处理水水质良好,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转。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槽具有:槽体,原水导入用的导水机构,设置在该槽体内的下部,搅 拌体,设置在该槽体的底面和该导水机构之间,污泥流出口,设置在该槽体的侧部的比该导 水机构更靠上侧的位置,污泥接收室,与该污泥流出口相连,污泥排出部,设置在该污泥接 收室内。 优选所述搅拌体设置在所述槽体的底面的正上方,且能够旋转。 优选所述槽体为圆筒形,所述搅拌体的旋转直径为圆筒形槽体的内直径的0. 6~ 0. 95 倍。 优选从所述槽体的底面到所述导水机构的底面的高度是从该槽体底面到所述污 泥流出口的高度的1~30%。 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槽的运转方法是运转上述的沉淀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使在所 述槽体的底面和所述导水机构的底面之间的空间,所述搅拌体的搅拌强度即G值为5~ 200s<的方式进行搅拌。 优选所述导水机构具有水平管状部,在该水平管状部的底面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 置有液体流出用开口,向该导水机构供给的液体的比重Cl 1和所述槽体内的液体的比重九的 差为 0.0001 ~0· 1,且 Cl2Mp 专利技术的效果 在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槽中,含有絮凝物的原水从导水机构被导入至槽体内的下部至底 部,并通过搅拌体进行搅拌而使絮凝物成长,该絮凝物(污泥)从槽体侧部的流出口向接收 室流出并从该接收室的污泥排出部排出。在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槽中,由于将该搅拌体配置在导 水机构和槽体底面之间,所以能够防止污泥在槽体底部沉积滞留。因此,能够防止污泥在槽 体底部长期滞留而导致的腐烂或发酵。因此,能够防止因甲烷气体和硫化氢气体等附着所 导致的污泥的上浮,从而处理水水质长期良好。 通过将搅拌体配置在槽体底面的正上方,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污泥在槽体底面 附近滞留。 槽体为圆筒形,通过将搅拌体的旋转直径变大为槽体内径(直径)的0. 6~0. 95 倍,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污泥在槽体的整个底面滞留。 通过将导水机构(下表面)的设置高度降低为从槽体底面到污泥流出口的高度的 1~30%,使得从导水机构流出的含有絮凝物的原水中絮凝物被污泥层充分地过滤,从而 处理水水质良好。另外,在将导水机构的设置高度变低时,导水机构下侧的搅拌体的设置高 度也变低,从而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污泥在槽体底面附近滞留。 通过进行搅拌使得导水机构和槽体底面之间的搅拌强度以G值表示为5~200^, 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污泥滞留,并且也防止污泥的破坏,从而处理水的水质良好。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导水机构具有水平管状部,在该水平管状部的底面 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液体流出用开口。在向该导水机构内供给具有比沉淀槽的槽内液 体的比重(特别是污泥层的比重)还小0.0001~0.1的比重的原水(被处理液)时,由于 原水的比重比槽内液体的比重小,所以该原水沿着导水机构内的顶面在导水机构内向长度 方向流动,并在途中逐渐地通过开口向沉淀槽内流出。由于该导水机构的开口被设置在导 水机构的底面,所以污泥不会在导水机构内沉积,而从开口向沉淀槽内流出。【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沉淀槽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导水机构的仰视图。 图5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沉淀槽的导水机构的仰视图。 图6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沉淀槽的导水机构的仰视图。 图7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沉淀槽的导水机构的仰视图。 图8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沉淀槽的导水机构的仰视图。 图9是表不实施例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4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沉淀槽1具有:圆筒形的槽体2、导水机构10、流出口 3、接收槽4、搅拌装置5、处 理水(上清液)取出用水槽6、污泥排出口 7等,槽体2的,将轴心线方向作为垂直方向铅垂 方向;,导水机构10设置在该槽体2内的下部(底部附近),流出口 3设置在从槽体2的侧 面部的中间部到比中间部稍微靠上侧的位置,接收槽4经由该流出口 3与该槽体2内连通, 搅拌装置5设置在该槽体2内,处理水(上清液)取出用水槽6设置在槽体2内的上部,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沉淀槽,其特征在于,具有:槽体,原水导入用的导水机构,设置在该槽体内的下部,搅拌体,设置在该槽体的底面和该导水机构之间,污泥流出口,设置在该槽体的侧部的比该导水机构更靠上侧的位置,污泥接收室,与该污泥流出口相连,污泥排出部,设置在该污泥接收室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哲寺嵨光春
申请(专利权)人: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