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模块与具有导光模块的双稳态显示装置。该导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与反射体。导光板具有混光区与可视区。混光区位于导光板的边缘,且混光区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凹凸结构。光源朝向混光区的第二表面。当光源发光时,光线由第二表面进入混光区,并由第一凹凸结构反射至可视区。反射体覆盖于第一凹凸结构,且反射体与第一凹凸结构的多个底部间形成多个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导光模块,提升了导光板的可视区的发光效率,并且光源的厚度不会受限于导光板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模块与一种双稳态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中,便携式电子装置已广泛地应用电泳显示装置作为显示屏幕,例如电子书。电泳显示装置的显示介质层(或称电子墨水)主要是由电泳液以及掺在电泳液中的白色、黑色粒子所构成。通过在显示介质层施加电压,可以驱动白色、黑色粒子移动,以使各个像素分别显示黑色、白色或灰阶。在现有技术中,电泳显示装置是利用入射光线照射显示介质层,来达成显示的目的,因此不需背光源,可节省电力消耗。为了扩大电泳显示装置的应用,一般会在电泳显示装置的前面板上方设置前光模块。设置前光模块的目的是为了让电泳显示装置即使在环境光线不足的地方,仍可对显示介质层发出入射光线,以供使用者观看电泳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现有技术主要是采用LED在导光板的侧面入光,并通过导光板的光线照射电泳显示装置。然而,在显示装置的发展上在是以薄型化为趋势,当导光板的厚度缩小到0.25毫米(_)或是更小的厚度时,若是依然采用厚度0.3毫米(mm)以上的LED,就会产生漏光的问题。由于LED位于导光板的侧面,因此漏光的方向与导光板内的导光方向相同,会影响导光板可视区的光学品味。如此一来,LED光源的厚度会受限于导光板的厚度,造成设计者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模块,其导光板的可视区的发光效率得到提升,并且光源的厚度不会受限于导光板的厚度。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模块。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一种导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与反射体。导光板具有混光区与可视区。混光区位于导光板的边缘,且混光区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凹凸结构。光源朝向混光区的第二表面。当光源发光时,光线由第二表面进入混光区,并由第一凹凸结构反射至可视区。反射体覆盖于第一凹凸结构,且反射体与第一凹凸结构的多个底部间形成多个间隙。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反射体包含银、铝、汞、银色漆或白色漆。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源对准第一凹凸结构。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光板的厚度为h。每一第一凹凸结构的厚度介于I微米至0.9h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凹凸结构,且第二凹凸结构朝向光源。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凹凸结构为连续的凹凸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每一第一凹凸结构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每一第一凹凸结构包含相连的两个壁面,且两个壁面均为平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两个壁面的夹角介于20至80度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每一第一凹凸结构包含相连的两个壁面,且两个壁面分别为平面与曲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每一第一凹凸结构包含相连的两个壁面,且两个壁面均为曲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凹凸结构的俯视形状为直线、折线或曲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凹凸结构的多个顶部的连线与水平线夹锐角。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光模块为双稳态显示装置的前光模块。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技术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双稳态显示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一种双稳态显不装置包含显不背板与导光模块。显不背板包含阵列基板与前面板。前面板位于阵列基板上,且前面板包含透明基板与显示介质层。显示介质层位于阵列基板与透明基板之间。导光模块位于显示背板上,用以为显示背板提供光线。导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与反射体。导光板具有混光区与可视区。混光区位于导光板的边缘。混光区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凹凸结构。光源朝向混光区的第二表面。当光源发光时,光线由第二表面进入混光区,并由第一凹凸结构反射至可视区。反射体覆盖于第一凹凸结构,且反射体与第一凹凸结构的多个底部间形成多个间隙。壳体环绕于显示背板与导光模块,且覆盖混光区。在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混光区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凹凸结构,且第一凹凸结构可用来反射与折射光线,因此当光源的光线从混光区的第二表面进入导光板时,第一凹凸结构可将光线往可视区的方向传送。反射体可反射从第一凹凸结构漏出的光线,并将光线反射入可视区内,提升导光板的可视区的发光效率。此外,混光区位于导光板的边缘,且光源位于混光区的第二表面,因此光源的厚度不会受限于导光板的厚度,且光源的光线仅会从混光区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凹凸结构漏光。在实际应用上,混光区会由壳体遮蔽,因此导光模块可提升可视区的光学品味。【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导光模块沿线段2-2的剖面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2相同。图4A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2相同。图4B为图4A的另一实施方式。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2相同。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2相同。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2相同。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2相同。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2相同。图1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俯视图。图1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的俯视图。图1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稳态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13为图12的双稳态显示装置沿线段13-13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具体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具体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具体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表示。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模块100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导光模块100沿线段2-2的剖面图。同时参阅图1与图2,导光模块100包含导光板110与光源120。导光板110具有混光区112与可视区114。混光区112位于导光板110的边缘。可视区114为图1虚线的范围,当导光模块100应用于显示装置时,可视区114可表示显示画面的范围。混光区112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表面113与第二表面115。混光区112的第一表面113具有多个第一凹凸结构116。光源120朝向混光区112的第二表面115。光源120可与导光板110接触或相隔一间距,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当光源120发光时,光线L可由第二表面115进入混光区112,并由第一凹凸结构116反射至导光板110的可视区114。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12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1de;LED),但并不以LED为限。光源120可对准第一凹凸结构116,例如为第一凹凸结构116的中间处以确保光线L由第一凹凸结构116反射至可视区114。此外,当导光板110具厚度h(例如0.25毫米)时,第一凹凸结构116的厚度hi可介于I微米(μπι)至0.9h的范围,依设计者需求而定。第一凹凸结构116可以为连续的凹凸面,以得到较佳的导光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凸结构116的剖面形状可以为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其具有混光区与可视区,所述混光区位于所述导光板的边缘,且所述混光区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凹凸结构;光源,其朝向所述混光区的所述第二表面,当所述光源发光时,光线由所述第二表面进入所述混光区,并由所述多个第一凹凸结构反射至所述可视区;以及反射体,其覆盖于所述多个第一凹凸结构,且所述反射体与所述第一凹凸结构的多个底部间形成多个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晟傑,胡佳状,萧书立,
申请(专利权)人: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