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8920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主要是调整螺栓与顶座配合及座管支撑性的改良;座管上端供底座贴置并能旋转,两侧的平衡杆两端又穿伸一调整螺栓,底座上相继安置支杆及顶座,特征在于顶座两侧突伸一承置槽,以安置一具有螺孔的圆柱形定位块,以供调整螺栓螺穿,以便于调整座垫的支杆角度,只需旋转调整螺栓的单纯动作即可;又座管上端设为加强部,以强化支撑效果。(*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调整角度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自行车的座垫其底端是接设座管,因为每个人的身高及乘坐习惯不同,在座管与座垫间都设有调整座垫角度的装置,由于以往的调整装置在调整角度上不够宽广而不敷所需,故目前有一种调整角度的装置,如图6所示被发展完成,其是在座管40上直接设成一上面具有弧面槽41的块体,在弧面槽41上置入一底端为对应弧度的调整座50,配合支杆60横向插置于调整座50上,配合两侧呈冂状的夹座52于上方对应夹合支杆60,使调整座50两侧各有一夹座52夹置支杆60,使二螺栓53各由弧面槽41底端两侧穿设的预置孔51往上穿伸,使螺栓53各穿出夹座52,以便于螺栓53末端套入垫片54、螺帽55,使螺帽55靠贴垫片54于夹座52的上面,以便于夹定支杆60于夹座52与座管40间;该种结构,由于调整座50的弧面槽41依恃支杆60,故而调整座垫的支杆60的角度时,先在预置孔51旋动松开一边螺栓53,再旋紧另一边预置孔51的螺栓53,使支杆60藉由调整块在弧面槽41的范围中,其沿内径圆周的位移旋转,使支杆60因二边夹座52的螺栓53其不等高度差而构成斜面,提供支杆60调整轴向角度,由于其角度调整范围更大,所以此结构在市面上颇受欢迎。虽然前述结构大幅度增进了以往的调整范围及效果,但就其使用动作的简便性而言却有所不足;从图中可清楚看出,无论是松动或旋紧螺栓53,因螺帽55配合垫片54迫紧螺栓53定位于夹座52上,由于调整支杆60的角度时,必须先松开螺帽55,使螺帽55不再压迫螺栓53的位置,再在预置孔51位置旋转螺栓53,才能使支杆60随调整座50的弧面槽41移动;因此调整动作使人有繁琐不利落的感受,尤其螺栓53配合螺帽55迫紧,必然使得调整动作至少有二次,即松开螺帽55、旋动螺栓53,而从图中可见,螺栓53是结合夹座52与座管40,螺帽55周侧又无定位设计,因而在调整角度后,螺帽55不能螺锁过松,否则会使座管40与支杆60有松动之虞,这样一来,使用者恐怕需要扳手工具,才能达到锁紧螺帽55的作用,简言之,使用的调整动作需要携带扳手工具才能达到目的,这对使用者而言,必然是一项使用的负担,使用者得注意身旁是否有扳手工具,否则很不容易松开螺帽55来调整,而有不便操作的缺陷;再者,座管40与弧面槽41相接处,其体厚仅为部份面接触,加上座管40为一般的空心管,虽可具有轻量化的好处,然而座管40在支撑前述调整装置的重量外,尚需支撑人体乘坐的重量,同时座管40与弧面槽41的接合处又为焊接状态,在座管40日晒雨淋一段时间后,往往座管40与弧面槽41接合处就成为应力集中的不稳定区域,甚至有断裂或凹损状况产生,对于座管40的安全性显然有不良的影响因素,从上述说明得知,此种调整装置,对于考虑座管40的强度,以及调整动作的方便性,确有必要再进一步的改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主要是达到使调整角度的操作更为简便,座管支撑强度更佳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是配合顶座、底座及一平衡杆构成,座管上端为弧面,上端两侧穿设一穿孔,以供一平衡杆横向穿过,以利于平衡杆两端的调整孔由下方穿伸一调整螺栓,又座管上端贴置一呈弧形片体的底座,使底座上的下凹口安置支杆,配合底面具有上凹道的顶座在上方夹置支杆,其特征在于顶座的两侧各水平突伸一具有套孔的承置槽,以便于各承置槽中安置一具有螺孔的圆柱形定位块,以供调整螺栓螺穿,并能结合顶座与底座。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由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管上端为管壁较厚的加强部。前述的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衡杆两端各设有一便于调整螺栓由下方穿伸,并定位调整螺栓的调整孔。前述的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座底面相对底座两边端缘处,凹设一符合其宽度且可使顶座的顶面抵靠于其中的抵滑道。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于主要是对调整螺栓与顶座配合及座管支撑性的改良,其顶座两侧的承置槽可限制定位块不致旋动,而使调整螺栓在螺穿定位块后,在调整座垫角度时只需旋转两个调整螺栓,就能提供单纯而直接的调整动作,增进高度的使用方便性,大幅改变了已有技术的繁琐调整动作,不需随行备用扳手等工具;同时座管上端设为管壁较厚实的加强部,有效地强化座管的支撑强度,确保支撑的安全性,实为一具有新颖性与实用性的新设计。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元件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调整动作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方向调整动作图。图6为现有装置的结构剖视图。本技术是一种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其是配合顶座、底座及一平衡杆构成,而主要是调整螺栓与定位块的配合,请参看图1、图2、图3所示,座管30上端为管壁较厚的加强部31,加强部31上面凹设一弧面311,加强部31垂直弧面311的两侧穿设一横向具有斜度的大穿孔32,以供一平衡杆22横向穿过;该平衡杆22是一圆杆,在两端钻设长孔状调整孔221,使调整螺栓23由调整孔221底下往上穿出,并在穿入调整孔221之前各套设一呈圆锥筒状承碗24,使调整螺栓23的螺栓头套在承碗24的内面,接着平衡杆22穿过大穿孔32后,在加强部31的弧面311贴置一呈弧形片体的底座20,使底座20垂直平衡杆22,该底座20两端设有下凹口21,使座垫的支杆60沿下凹口21安置。接着使顶座10由上方夹置于支杆60的上面,藉由顶座10底面对应的上凹道12与底座20的下凹口21之间夹置支杆60,该顶座10垂直于上凹道12的两侧,各突伸一具有长孔111的承置槽11,同时顶座10底面相对底座20两边端缘处,凹设一符合其宽度的抵滑道13,使底座20与顶座10有定位作用;当顶座10靠合于支杆60与底座20后,在承置槽11上置入一具有螺孔141的圆柱形定位块14,以使穿过平衡杆22的调整螺栓23,接续平行穿过顶座10的长孔111、定位块14,直至调整螺栓23的底端靠紧承碗24与平衡杆22,使调整螺栓23结合顶座10与底座20,如图2所示的外观。如图3、图4、图5所示,基本上,本技术的装置达成的动作与现有相仿,然而最大功效是无需松动定位块14,只需同时(或分别)互呈反向地旋动两边的调整螺栓23的动作,较现有更佳的简便性。如图4所示,因为本技术的定位块14因顺着承置槽11的弧度而贴置,故而定位块14螺孔141内的调整螺栓23旋动,定位块14在承置槽11中并无空间供其旋动,而使定位块14不随着旋动,而仍位于承置槽11之中,所以使用者即先予松动右边的调整螺栓23,因调整螺栓23松动为往下移动,而相对于不动状态定位块14的螺孔141中,则使顶座10右端因该松动间隙,使圆弧底面的底座20已沿弧面311呈右端较上升的倾斜状,平衡杆22相对右边的调整螺栓23下降而呈略被提引向上的状态,同时并再旋紧左边的调整螺栓23,使左边调整螺栓23呈顺时针旋转,而沿定位块14的螺孔141中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座垫调整角度装置,是配合顶座、底座及一平衡杆构成,座管上端为弧面,上端两侧穿设一穿孔,以供一平衡杆横向穿过,以利于平衡杆两端的调整孔由下方穿伸一调整螺栓,又座管上端贴置一呈弧形片体的底座,使底座上的下凹口安置支杆,配合底面具有上凹道的顶座在上方夹置支杆,其特征在于:顶座的两侧各水平突伸一具有套孔的承置槽,以便于各承置槽中安置一具有螺孔的圆柱形定位块,以供调整螺栓螺穿,并结合顶座与底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培
申请(专利权)人:金享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