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输入多输出的非隔离开关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86007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宽输入多输出的非隔离开关电源电路,解决了传统的反激式开关电源需要变压器的缺点,同时保留了反激开关电源多路输出的优点。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该电路拓扑包括直流输入部分,过流保护部分,主开关部分,电感续流部分以及输出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专利涉及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具体涉及一种宽输入多输出的非隔离开关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多输出小功率高频变压器直流供电电源存在绕组匝数多、绕制比较麻烦、效率低、输入电压范围窄、输出电压的脉动系数及波形系数大、稳定性比较差、体积大、安装麻烦等缺陷;其制作成本容易受到铜线价格波动的影响。现有的一些非隔离式开关电源电路存在外围元器件复杂、效率低、保护不全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宽输入多输出的非隔离开关电源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宽输入多输出的非隔离开关电源电路,它包括直流输入部分,过流保护部分,主开关部分,电感续流部分以及输出部分。进一步的,所述直流输入部分具有输入的电压范围宽在允许的电压范围内调节并不会影响输出结果。进一步的,所述过流保护部分包括限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晶体管Q1、晶体管Q2。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接限流电阻Rl的一端和PNP型晶体管Ql的发射极;所述晶体管Ql的基极接电阻R2并和限流电阻Rl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晶体管Ql的集电极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NPN型晶体管Q2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2的发射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进一步的,所述主开关部分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集体管Q3、晶体管Q4、电容Cl、电感L。所述电阻Rl的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及PNP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及电容Cl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l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感L的一端相连,晶体管Q3的基极接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NPN型晶体管Q4的集电极相连;所述晶体管Q4的发射极接地,晶体管Q4的基极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电感续流部分包括电感L、电阻R7、电容C5、负载RL和续流二极管D2。所述电感L的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相连,R7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5的正极相连;所述负载RL的一端与电解电容C5的正极相连,电解电容C5的负极续流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负载RL的另一端与续流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所述续流二极管D2的阴极与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进一步的,所述输出部分包含了 3个输出电压等级。所述稳压二极管D3、电阻R7以及晶体管Q2构成了第一级输出。所述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接电感L与电阻R7之间,稳压二极管D3的阳极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构成了第二级输出。所述二极管Dl的阳极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晶体管Q3的集电极;所述二极管Dl的阴极接电解电容C3的正极,电解电容C3的负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接在稳压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二极管Dl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二极管D5的阴极接电容C3的正极;所述电容C4的一端接在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在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3和电容C3构成第三级输出。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阴极接电容C5的正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方案,具有电路结构简单,输入电压范围宽,输出电压稳定,体积小,保护功能全面,能够完成多路输出的特点。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原理图图中标号说明:1、直流输入部分,2、过流保护部分,3、主开关部分,4、电感续流部分以及输出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照图1所示,一种宽输入多输出的非隔离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直流输入部分1,过流保护部分2,主开关部分3,电感续流部分以及输出部分4。进一步的,所述直流输入部分接直流电源。所述的过流保护部分包括限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晶体管Q1、晶体管Q2。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接电阻Rl的一端和PNP型晶体管Ql的发射极,晶体管Ql的基极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与限流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晶体管Ql的集电极接电阻R3的一端,R3的另一端接NPN型晶体管Q2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2的发射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直流输入部分接直流电源时,限流电阻Rl两端流过电流,当限流电阻两端的电压大于晶体管Ql发射极与基极两端的电压时,晶体管Ql导通流过电流起到了过电流保护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主开关部分由电阻R4、电阻R5、电阻R6、集体管Q3、晶体管Q4、电容Cl、电感L构成。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及PNP型晶体管Q3集电极相连;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R5的一端及电容Cl的一端相连,电容Cl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感L的一端相连,晶体管Q3的基极接电阻R6的一端,R6的另一端与NPN型晶体管Q4的集电极相连;所述晶体管Q4的发射极接直流电源负极,晶体管Q4的基极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当输入侧接直流电源时,电流流过限流电阻R1、电阻R4、电阻R5以及晶体管Q4的基极。由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知:晶体管Q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输入多输出的非隔离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直流输入部分,过流保护部分,主开关部分,电感续流部分以及多输出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流保护部分由限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晶体管Q1、晶体管Q2构成;所述直流输入部分的正极接限流电阻R1的一端和PNP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接电阻R2并和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接电阻R3的一端,R3的另一端接NPN型晶体管Q2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2的发射极接直流输入部分的负极。所述的主开关部分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晶体管Q2、晶体管Q3、晶体管Q4、电容C1、电感L;所述限流电阻R1的右端与电阻R4的一端及PNP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及电容C1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感的一端相连,晶体管Q3的基极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与NPN型晶体管Q4的集电极相连;所述晶体管Q4的发射极接地,晶体管Q4的基极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的电感续流部分由电感L、电阻R7、电容C5、负载RL和续流二极管D2组成;所述电感L的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相连,R7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5的正极相连;所述负载RL的一端与电解电容C5的正极相连,电解电容C5的负极与续流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负载RL的另一端与续流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所述续流二极管D2的阴极与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多输出部分的第一级输出由稳压二极管D3、电阻R7以及晶体管Q2构成;所述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接电感L与电阻R7之间,稳压二极管D3的阳极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多输出部分的第二级输出由二极管D1、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构成;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晶体管Q3的集电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接电解电容C3的正极,电解电容C3的负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接稳压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二极管D5的阴极接电容C3的正极;所述电容C4的一端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在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多输出部分的第三级输出由稳压二极管D3和电容C3构成;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阴极接电容C5的正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宗彬徐亚雷吴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