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自行车上的儿童座结构,它是由椅座(1)、上夹掣体(2)、下夹掣体(3)、长六角埋头螺丝(4)、铆钉(5)、活动杆(6)、踏杆(7)等构成,其中上夹掣体(2)放置于自行车车架横杆上方,而下夹掣体则置放于自行车车架横杆下方,再将长六角埋头螺丝(4)由下夹掣体的贯穿孔穿设至上夹掣体的螺纹孔加以套组锁固,使其紧密结合,其活动杆束套(62)底部的凹弧槽则配合置于车架斜杆上,以使踏杆更为平稳,使儿童乘坐时,更能有一种参与感。(*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机械类,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上的儿童座结构。众所周知,自行车已成为人们使用的最普遍交通工具之一,是上班族离不开的交通工具,它不但能成人骑用,而且能携带儿童去托儿所或学校,当儿童乘坐时,又要担心他的不懂事会将脚伸入车轮内遭绞伤,而且儿童自己也没有参与感觉,让儿童侧坐于车架体横杆上,其危险性很大,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自行车携带儿童时存在的缺欠,提供一种自行车上的儿童座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依据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自行车上的儿童座结构,其结构是由椅座、上夹掣体、下夹掣体、六角埋头螺丝、铆钉、活动杆、踏杆所构成,其中将上夹掣体置放于自行车车架横杆上方,而下夹掣体则置放于自行车车架横杆下方,再将长六角埋头螺丝,由下夹掣体的贯穿孔穿设至上夹掣体的螺纹孔加以螺固,使其紧密结合,其活动杆束套底部的凹弧槽则配合置于车架斜杆上,以使脚踏杆更为平稳,不但具有安装迅速,拆卸方便的优点,更能使儿童乘坐时,有一种参与感。 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及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1)为椅座、(2)为上夹掣体、(21)为螺纹孔、(22)为支承架、(3)为下夹掣体、(31)为贯穿孔、(32)为支杆、(33)为短臂、(A)为横杆、(B)为斜杆、(331)为孔洞、(4)为长六角埋头螺丝、(5)为铆钉、(6)为活动杆、(61)为直立杆、(611)为穿洞、(62)为束套、(621)为迫紧区块、(622)为鱼眼孔、(623)为凹弧槽、(7)为踏杆、(8)为短六角埋头螺丝。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的结构是由椅座(1)、上夹掣体(2)、下夹掣体(3)、长六角埋头螺丝(4)及短六角埋头螺丝(8)、铆钉(5)、活动杆(6)、踏杆(7)所组成,其中上夹掣体(2)呈一适当长度的向上弯弧管状,并于两侧延设有蝶形平台,在碟形平台四端贯设有螺纹孔(21),又于弯弧管上方焊固一支承架(22),用以锁接在椅座(1)上;下夹掣体(3)呈一适当长度与上夹掣体(2)相同的向下弯弧管状,两侧也延设有一碟形平台,并于碟形平台四端各设有与上夹掣体(2)的螺纹孔(22)相对应的贯穿孔(31),可供长六角埋头螺丝(4)螺接,其中于下弯弧管焊固有一支杆(32),在支杆(32)尾端两侧设有圆弧短臂(33),并于短臂(33)面上设有孔洞(331),以使活动杆(6)置放于两短臂(33)中间,并同时利用其铆钉(5)加铆接;活动杆(6)由一直立杆(61)及束套(62)构成,在直立杆(61)前端设有一穿孔(611),以供其铆钉(5)穿置,在活动杆(6)的另一端设有一束套(62),以配合踏杆(7)穿置,该束套(62)边缘中央处剖有一槽沟,并上、下延设有迫紧区块(621),并在迫紧区块(621)上疗设有鱼眼孔(622),以配合短六角埋头螺丝(8)螺接,使脚踏杆(7)紧锁于束套(62)上,再于迫紧区块(621)底端设有凹弧槽(623),以供配合于车架斜杆(B)。结合附图2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如附图2所示,先将其上夹掣体(2)放置于自行车车架横杆(A)上方,而下夹掣体(3)则置放于自行车车架横杆(A)下方,再将长六角埋头螺丝(4),由下夹掣体(3)的贯穿孔(31)穿设至上掣体(2)的螺纹孔(21)加以套组锁固形成紧密结合状态,其活动杆束套(62)底部的凹弧槽(623)则配合置于车架斜杆(B)上,以增加其接触面,使脚踏杆(7)更为平稳、踏实,增加使用安全性。为使儿童更能有一种骑乘自行车的参与感,可于原把手处向上再锁接一组较小的手把,并配合使用者的身高,可任意调整其椅座,做前后位子移动,更增加其使用者的便利性。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上的儿童座结构,它是由椅座(1)、上夹掣体(2)、下夹掣体(3)、长六角埋头螺丝(4)、铆钉(5)、活动杆(6)、踏杆(7)等构成,其特征在于上夹掣体(2)呈一适当长度的向上弯弧管状,并于两侧延设有蝶形平台,在碟形平台四端贯设有螺纹孔(21),又于弯弧管上方焊固一支承架(22)锁接椅座(1)上;下夹掣体(3)呈一长度与上夹掣体(2)相同的向下弯弧管状,两侧也延设有一碟形平台,并于碟形平台四端各设有与上夹掣体(2)的螺纹孔(22)相对应的贯穿孔(31),供长六角埋头螺丝(4)螺接,又于下弯弧管焊固有一支杆(32),在支杆(32)尾端两侧设有圆弧短臂(33),并于短臂(33)面上设有孔洞(331),以使活动杆(6)置放于两短臂(33)中间,并利用其铆钉(5)加以铆接;活动杆(6)是由直立杆(61)及束套(62)构成,在直立杆(61)前端设有一穿孔(611),供铆钉(5)穿置,在活动杆(6)另一端设有一束套(62),供踏杆(7)穿置,在束套(62)边缘中央处剖有一槽沟,并上、下延设有迫紧区块(621),并在迫紧区块(621)上方设有鱼眼孔(622),供短六角埋头螺丝(8)螺接,再于迫紧区块(621)底端设有凹弧槽(623),以供与车架斜杆(B)相结合。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自行车上的儿童座结构,它是由椅座(1)、上夹掣体(2)、下夹掣体(3)、长六角埋头螺丝(4)、铆钉(5)、活动杆(6)、踏杆(7)等构成,其中上夹掣体(2)放置于自行车车架横杆上方,而下夹掣体则置放于自行车车架横杆下方,再将长六角埋头螺丝(4)由下夹掣体的贯穿孔穿设至上夹掣体的螺纹孔加以套组锁固,使其紧密结合,其活动杆束套(62)底部的凹弧槽则配合置于车架斜杆上,以使踏杆更为平稳,使儿童乘坐时,更能有一种参与感。文档编号B62J1/00GK2343053SQ9824845公开日1999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20日专利技术者杨溪泉 申请人:杨溪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上的儿童座结构,它是由椅座(1)、上夹掣体(2)、下夹掣体(3)、长六角埋头螺丝(4)、铆钉(5)、活动杆(6)、踏杆(7)等构成,其特征在于上夹掣体(2)呈一适当长度的向上弯弧管状,并于两侧延设有蝶形平台,在碟形平台四端贯设有螺纹孔(21),又于弯弧管上方焊固一支承架(22)锁接椅座(1)上;下夹掣体(3)呈一长度与上夹掣体(2)相同的向下弯弧管状,两侧也延设有一碟形平台,并于碟形平台四端各设有与上夹掣体(2)的螺纹孔(22)相对应的贯穿孔(31),供长六角埋头螺丝(4)螺接,又于下弯弧管焊固有一支杆(32),在支杆(32)尾端两侧设有圆弧短臂(33),并于短臂(33)面上设有孔洞(331),以使活动杆(6)置放于两短臂(33)中间,并利用其铆钉(5)加以铆接;活动杆(6)是由直立杆(61)及束套(62)构成,在直立杆(61)前端设有一穿孔(611),供铆钉(5)穿置,在活动杆(6)另一端设有一束套(62),供踏杆(7)穿置,在束套(62)边缘中央处剖有一槽沟,并上、下延设有迫紧区块(621),并在迫紧区块(621)上方设有鱼眼孔(622),供短六角埋头螺丝(8)螺接,再于迫紧区块(621)底端设有凹弧槽(623),以供与车架斜杆(B)相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溪泉,
申请(专利权)人:杨溪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