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76495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6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车架,包括主框架和位于主框架上的发动机支架,主框架包括车头管、主支撑管、左、右尾管和左、右斜撑管,车头管向前下方倾斜;主支撑管前端与车头管下部连接,后端向下倾斜;左、右尾管对称于主支撑管两侧,且前端与主支撑管中部连接,后端向上倾斜;左、右斜撑管的前端与主支撑管的后端连接,左、右斜撑管的后端向上倾斜并分别与左、右尾管的中后部连接;车头管与主支撑管间连接有三角形加强板,加强板位于主支撑管上方。主框架呈封闭三角框架形状,整体强度、刚性高,而三角形加强板将车头管与主支撑管间形成三角稳定支撑,能够有效防止车头管受力变形。(*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车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的骨架,用于将发动机、传动部分、行车部分、操纵部分等有序的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车架是一个结构和受力复杂的组合零件,承受着全车及载荷的重量,接受动力传递装置的扭矩,通过驱动轮与路面的作用力产生对摩托车的牵引力,同时还承受着摩托车在不平路面行驶时产生的各种冲击和振动载荷等。因此,车架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必须有足够大的强度和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车架,在不增加结构件重量的前提下,增加车架整体强度和刚性。本技术的摩托车车架,包括主框架和位于主框架上的发动机支架,所述主框架包括车头管、主支撑管、左、右尾管和左、右斜撑管,所述车头管向前下方倾斜;所述主支撑管前端与车头管下部连接,后端向下倾斜;所述左、右尾管对称于主支撑管两侧,且前端与主支撑管中部连接,后端向上倾斜;所述左、右斜撑管的前端与主支撑管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右斜撑管的后端向上倾斜并分别与左、右尾管的中后部连接;所述车头管与主支撑管间连接有三角形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主支撑管上方。进一步,所述发动机支架包括左、右上固定板、左、右下固定板、悬架轴管和限位杆;所述左、右上固定板顶部连接在主支撑管上靠近其后端部位;所述左、右下固定板的顶部分别连接在左、右斜撑管前端下部,所述悬架轴管从中部穿过左、右下固定板,所述限位杆从底部穿过左、右下固定板。进一步,所述左或右下固定板上通过拉簧连接有销钉,所述销钉位于悬架轴管和限位杆之间。进一步,所述左、右尾管后端分别设有左、右货架支耳,所述左、右货架支耳间通过减震轴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摩托车车架,包括主框架和位于主框架上的发动机支架,所述主框架包括车头管、主支撑管、左、右尾管和左、右斜撑管,所述车头管向前下方倾斜;所述主支撑管前端与车头管下部连接,后端向下倾斜;所述左、右尾管对称于主支撑管两侧,且前端与主支撑管中部连接,后端向上倾斜;所述左、右斜撑管的前端与主支撑管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右斜撑管的后端向上倾斜并分别与左、右尾管的中后部连接;所述车头管与主支撑管间连接有三角形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主支撑管上方。主框架呈封闭三角框架形状,整体强度、刚性高,由于车头管处容易受摩托车车把、仪表盘等车头部位部件的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通过三角形加强板将车头管与主支撑管12间形成三角稳定支撑,能够有效防止车头管受力变形。【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不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摩托车车架,包括主框架和位于主框架上的发动机支架2,所述主框架包括车头管11、主支撑管12、左、右尾管13、14和左、右斜撑管15、16,其中:所述车头管11向前下方倾斜;所述主支撑管12前端与车头管11下部连接,后端向下倾斜;所述左、右尾管13、14对称于主支撑管12两侦U,且前端与主支撑管12中部连接,后端向上倾斜;所述左、右斜撑管15、16的前端与主支撑管12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右斜撑管15、16的后端向上倾斜并分别与左、右尾管13、14的中后部连接;所述车头管11与主支撑管12间连接有三角形加强板17,所述加强板17位于主支撑管上方。主框架呈封闭三角框架形状,整体强度、刚性高,由于车头管处容易受摩托车车把、仪表盘等车头部位部件的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通过三角形加强板17将车头管与主支撑管12间形成三角稳定支撑,能够有效防止车头管受力变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动机支架包括左、右上固定板21、22、左、右下固定板23、24、悬架轴管25和限位杆26 ;所述左、右上固定板21、22顶部连接在主支撑管12上靠近其后端部位;所述左、右下固定板23、24的顶部分别连接在左、右斜撑管15、16前端下部,所述悬架轴管25从中部穿过左、右下固定板23、24,所述限位杆26从底部穿过左、右下固定板23、24。发动机位于由左、右上固定板21、22和左、右下固定板23、24组成的空间内,该空间稳定可靠,同时由悬架轴管对发动机进行局部支撑,而限位杆26防止发动机上下窜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或右下固定板上通过拉簧27连接有销钉28,所述销钉28位于悬架轴管25和限位杆26之间。通过拉簧85连接在左或右固定板上的销钉86可以弹性支撑发动机,避免发动机支撑架8或发动机本身的制造误差等造成发动机定位、安装困难。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右尾管13、14后端分别设有左、右货架支耳31、32,所述左、右货架支耳31、32间通过减震轴33连接。货架支耳用于安装货架,而货架支耳容易受到货物或人体冲击而对车架造成振动破坏,通过减震轴33可以减少振动冲击对车架整体造成的破坏。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种摩托车车架,包括主框架和位于主框架上的发动机支架(2),所述主框架包括车头管(11)、主支撑管(12)、左、右尾管(13、14)和左、右斜撑管(15、16),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管(11)向前下方倾斜;所述主支撑管(12)前端与车头管(11)下部连接,后端向下倾斜;所述左、右尾管(13、14)对称于主支撑管(12)两侧,且前端与主支撑管(12)中部连接,后端向上倾斜;所述左、右斜撑管(15、16)的前端与主支撑管(12)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右斜撑管(15、16)的后端向上倾斜并分别与左、右尾管(13、14)的中后部连接;所述车头管(11)与主支撑管(12)间连接有三角形加强板(17),所述加强板(17)位于主支撑管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支架包括左、右上固定板(21、22)、左、右下固定板(23、24)、悬架轴管(25)和限位杆(26);所述左、右上固定板(21,22)顶部连接在主支撑管(12)上靠近其后端部位;所述左、右下固定板(23、24)的顶部分别连接在左、右斜撑管(15、16)前端下部,所述悬架轴管(25)从中部穿过左、右下固定板(23、24),所述限位杆(26)从底部穿过左、右下固定板(23、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或右下固定板上通过拉簧(27)连接有销钉(28),所述销钉(28)位于悬架轴管(25)和限位杆(26)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尾管(13、14)后端分别设有左、右货架支耳(31、32),所述左、右货架支耳(31、32)间通过减震轴(33)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车架,包括主框架和位于主框架上的发动机支架,主框架包括车头管、主支撑管、左、右尾管和左、右斜撑管,车头管向前下方倾斜;主支撑管前端与车头管下部连接,后端向下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车架,包括主框架和位于主框架上的发动机支架(2),所述主框架包括车头管(11)、主支撑管(12)、左、右尾管(13、14)和左、右斜撑管(15、16),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管(11)向前下方倾斜;所述主支撑管(12)前端与车头管(11)下部连接,后端向下倾斜;所述左、右尾管(13、14)对称于主支撑管(12)两侧,且前端与主支撑管(12)中部连接,后端向上倾斜;所述左、右斜撑管(15、16)的前端与主支撑管(12)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右斜撑管(15、16)的后端向上倾斜并分别与左、右尾管(13、14)的中后部连接;所述车头管(11)与主支撑管(12)间连接有三角形加强板(17),所述加强板(17)位于主支撑管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浩
申请(专利权)人:荣昌县粤兴不锈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