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粘弹阻尼器性能/疲劳试验技术,涉及一种粘弹阻尼器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圆盘粘弹阻尼器通常由上、下盖板和金属隔片橡胶叠层组成,橡胶中间以金属片隔开,这种结构使阻尼器的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同时又利于橡胶散热。为避免共振和增加气动阻尼,无轴承旋翼系统采用阻尼器提供额外附加阻尼,粘弹阻尼器使用不同的胶种,能获得不同的阻尼效果,其在大尺寸无轴承旋翼系统中使用比较普遍。而橡胶这种非线性材料的使用,使得设计阶段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只能估算获得,更准确的阻尼系数还需通过试验进行测定,进行粘弹阻尼器性能/疲劳试验,可以为阻尼器使用和分析提供依据。国外对无轴承旋翼技术研究起步较早,在圆盘粘弹阻尼器试验研究方面,《APPROXIMATE METHODS FOR THERMOVISCOELAS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ELASTOMERIC LEAD-LAG DAMPERS》(EIGHTEENTH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1992,H-02.Paper N°88.)中采用的一种典型动态剪切试验装置,将两件阻尼器上盖板固定在一起与固定机构连接,两件阻尼器下盖板分别与夹具连接后与高频加载机构相连,与阻尼器下盖板连接的左、右试验夹具板相互独立,使整个试验装置拆装复杂,在阻尼器数量较多时,试验效率不高。国内有人设计了能进行单个阻尼器动态剪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粘弹阻尼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架(3),呈倒U形,且所述安装架(3)的两个竖直侧板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对称的直杆安装孔;连接柄(1),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架(3)顶部的横板上;第一粘弹阻尼器(11)和第二粘弹阻尼器(4),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架(3)的两个竖直侧板的外侧,且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和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的轴线穿过所述直杆安装孔的中心;带孔直杆(7),直径小于所述直杆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和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的内部轴向通孔的直径;其中,所述带孔直杆(7)的一端从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的侧面中心水平穿入,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的内部轴向通孔、两个所述直杆安装孔的中心以及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的内部轴向通孔,再从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侧面中心水平伸出,且所述带孔直杆(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带孔直杆(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的侧面固定连接;双叉耳接头(9),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带孔直杆(7)上,且所述双叉耳接头(9)与所述连接柄(1)的轴线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粘弹阻尼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架(3),呈倒U形,且所述安装架(3)的两个竖直侧板上
沿水平方向开设有对称的直杆安装孔;
连接柄(1),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架(3)顶部的横板上;
第一粘弹阻尼器(11)和第二粘弹阻尼器(4),对称设置在所述
安装架(3)的两个竖直侧板的外侧,且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
和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的轴线穿过所述直杆安装孔的中心;
带孔直杆(7),直径小于所述直杆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一粘弹阻尼
器(11)和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的内部轴向通孔的直径;
其中,所述带孔直杆(7)的一端从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
的侧面中心水平穿入,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的内部轴
向通孔、两个所述直杆安装孔的中心以及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
的内部轴向通孔,再从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侧面中心水平伸出,
且所述带孔直杆(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粘弹阻尼器(11)的侧面固
定连接,所述带孔直杆(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粘弹阻尼器(4)的
侧面固定连接;
双叉耳接头(9),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带孔直杆(7)上,且所
述双叉耳接头(9)与所述连接柄(1)的轴线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姣,张植群,李艳艳,何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