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条纵向抛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69696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4 2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条纵向抛光机。属于超精密加工设备领域。其组成包括:自动下料机构、PLC电气控制箱、自动上料机构、机架、触摸屏操控板、自动修型机构、抛光机构和顶尖驱动机构。设备采用尼龙树脂的抛光轮,对齿条的齿形背部及轴部进行纵向抛光。抛光轮在高速旋转的同时,拥有一定的浮动量,能完全和齿条进行贴合,并采用伺服电机及压力传感器使抛光轮对齿条拥有一定的预压力。齿条角度的旋转也采用伺服电机,能满足齿形背部的全覆盖。并应用伺服电机带动抛光轮做纵向运动,能满足不同长度工件的要求。电气控制方面采用PLC和触摸屏进行控制,采用伺服电机及气缸作为动力源,负责设备的全部运行指令及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齿条纵向抛光机,有效解决了齿条的纵向抛光加工问题。属于超精密加工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生产的齿条抛光机全部采用砂带或油石的方式,在齿条的表面形成轴向的抛光纹络,不能满足电动转向器的要求。基于此,我们研制出齿条纵向抛光机,使之抛光后的齿条在表面光洁度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形成齿条纵向的抛光纹络,满足电动转向器的要求。填补了国内此项空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齿条纵向抛光机。设备采用尼龙树脂的抛光轮,对齿条的齿形背部及轴部进行纵向抛光。抛光轮在高速旋转的同时,拥有一定的浮动量,能完全和齿条进行贴合,并采用伺服电机及压力传感器使抛光轮对齿条拥有一定的预压力。齿条角度的旋转也采用伺服电机,能满足齿形背部的全覆盖。并应用伺服电机带动抛光轮做纵向运动,能满足不同长度工件的要求。本技术所采用的的技术方案是:由自动上料机构1、PLC电气控制箱2、自动下料机构3、机架4、触摸屏操控板5、自动修型机构6、抛光机构7和顶尖驱动机构8组成,自动上料机构1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PLC电气控制箱2与触摸屏操控板5通过数据总线连接;自动修型机构6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抛光机构7与机架4通过螺栓连接;自动下料机构3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分别与触摸屏操控板5和PLC电气控制箱2通过数据线连接;电气控制方面采用PLC和触摸屏进行控制,采用伺服电机及气缸作为动力源,负责设备的全部运行指令及实施。本技术的增益效果:在结构上:设备采用自动修整抛光轮以及自动上下料机构,满足设备在线式生产,节省人工。并能自动对抛光轮进行修型,保证修型后的一致性,节省节拍,减轻工人作业量。采用触摸屏作为人工界面,使操作简单化的同时,也使操作数据的设定更加灵活,使之能满足不同工件的抛光要求。设备内部采用斜坡式的焊接技术,保证了抛光液的完全回流,避免了抛光屑的堆积,并使设备的清洁变得更加简单。采用的抛光轮固定机构具有一定的浮动量,能保证在全抛光过程中,使抛光轮能完全与齿条贴合。在控制上:应用压力传感器,使抛光轮对齿条施加的压力值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压弯齿条;应用伺服电机作为齿条旋转的动力源,使之能在抛光齿形背部旋转角度的同时,也能满足抛光齿条轴部使的慢速旋转。在抛光材料选择上:采用尼龙树脂轮,使之对齿条抛光的同时,不能损伤齿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抛光机构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抛光机构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顶尖驱动机构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自动修行机构的主视图;图8为本技术自动上料机构顶尖部分的轴测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齿条纵向抛光机由自动上料机构1、PLC电气控制箱2、自动下料机构3、机架4、触摸屏操控板5、自动修型机构6、抛光机构7和顶尖驱动机构8组成。自动上料机构1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PLC电气控制箱2与触摸屏操控板5通过数据总线连接;自动修型机构6与抛光机构7通过螺栓连接;自动下料机构3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分别与触摸屏操控板5和PLC电气控制箱2通过数据线连接。参照图4、图5所示,同步带张紧调节架7-1与减速机7-2通过螺栓连接;抛光轮驱动电机7-3通过联轴器7-4与换向器7-5连接;轴承室固定架7-6与轴承室Ⅰ7-10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室端盖7-9与轴承室Ⅰ7-10通过螺栓连接;抛光轮7-8与旋转轴7-7通过普通平键连接;换向器支架7-11与换向器7-5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固定底板7-12与抛光部左右移动滑块7-23通过普通螺栓连接;丝杠7-13与抛光部左右移动电机7-21通过联轴器Ⅱ 7-22连接;轴承室Ⅱ 7-14与轴承室端盖7-9通过螺栓连接;抛光部前后移动导轨7-15与固定底板7-12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力的补偿气缸7-16与固定底板7-12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压力传感器7-17、导轨挡板7-19分别与固定底板7-12通过螺栓连接;联轴器Ⅰ7-18与工作轴通过紧定螺钉连接;抛光部左右移动电机7-21通过联轴器Ⅱ 7-22 与工作轴连接;轴承室Ⅲ 7-20与轴承室端盖7-9通过螺栓连接;丝母连接架7-24与固定底板7-12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光电开关7-25与固定底板7-12通过螺栓连接。参照图6所示,左顶尖驱动气缸8-1与左顶尖座8-2通过螺栓组连接;左顶尖8-3与左顶尖座8-2通过锥孔配合连接;角度检测开关8-5通过支架与右顶尖座8-6用螺栓连接;右顶尖8-4与右顶尖座8-6通过锥孔配合连接。参照图7所示,旋转电机6-1与电机固定架6-2通过螺栓连接;电机固定架6-2与固定底板7-12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室6-3与轴承室端盖7-9通过螺栓连接;修型模具6-4与工作轴通过螺栓连接。参照图8所示,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1与带轮Ⅰ 1-2通过键连接;带轮Ⅰ 1-2与带轮Ⅱ1-4通过同步带1-3连接;带轮Ⅱ1-4与轴承室输出轴1-5通过键连接;轴承室输出轴1-5与顶尖1-6通过锥孔配合连接;下固定板1-7与导轨1-8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导轨1-8与上固定板1-9通过普通螺栓连接;气缸1-11通过气缸支架1-10与下固定板1-7用普通螺栓连接;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1通过电机架1-12与上固定板1-9用普通螺栓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条纵向抛光机,其特征在于:齿条纵向抛光机由自动上料机构(1)、PLC电气控制箱(2)、自动下料机构(3)、机架(4)、触摸屏操控板(5)、自动修型机构(6)、抛光机构(7)和顶尖驱动机构(8)组成;自动上料机构(1)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PLC电气控制箱(2)与触摸屏操控板(5)通过数据总线连接;自动修型机构(6)与抛光机构(7)通过螺栓连接;自动下料机构(3)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分别与触摸屏操控板(5)和PLC电气控制箱(2)通过数据线连接;同步带张紧调节架(7‑1)与减速机(7‑2)通过螺栓连接;抛光轮驱动电机(7‑3)通过联轴器(7‑4)与换向器(7‑5)连接;轴承室固定架(7‑6)与轴承室Ⅰ(7‑10)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室端盖(7‑9)与轴承室Ⅰ(7‑10)通过螺栓连接;抛光轮(7‑8)与旋转轴(7‑7)通过普通平键连接;换向器支架(7‑11)与换向器(7‑5)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固定底板(7‑12)与抛光部左右移动滑块(7‑23)通过普通螺栓连接;丝杠(7‑13)与抛光部左右移动电机(7‑21)通过联轴器Ⅱ( 7‑22)连接;轴承室Ⅱ( 7‑14)与轴承室端盖(7‑9)通过螺栓连接;抛光部前后移动导轨(7‑15)与固定底板(7‑12)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力的补偿气缸(7‑16)与固定底板(7‑12)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压力传感器(7‑17)、导轨挡板(7‑19)分别与固定底板(7‑12)通过螺栓连接;联轴器Ⅰ(7‑18)与工作轴通过紧定螺钉连接;抛光部左右移动电机(7‑21)通过联轴器Ⅱ( 7‑22) 与工作轴连接;轴承室Ⅲ( 7‑20)与轴承室端盖(7‑9)通过螺栓连接;丝母连接架(7‑24)与固定底板(7‑12)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光电开关(7‑25)与固定底板(7‑12)通过螺栓连接;左顶尖驱动气缸(8‑1)与左顶尖座(8‑2)通过螺栓组连接;左顶尖(8‑3)与左顶尖座(8‑2)通过锥孔配合连接;角度检测开关(8‑5)通过支架与右顶尖座(8‑6)通过螺栓连接;右顶尖(8‑4)与右顶尖座(8‑6)通过锥孔配合连接;旋转电机(6‑1)与电机固定架(6‑2)通过螺栓连接;电机固定架(6‑2)与固定底板(7‑12)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室(6‑3)与轴承室端盖(7‑9)通过螺栓连接;修型模具(6‑4)与工作轴通过螺栓连接;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1)与带轮Ⅰ (1‑2)通过键连接;带轮Ⅰ(1‑2)与带轮Ⅱ(1‑4)通过同步带(1‑3)连接;带轮Ⅱ(1‑4)与轴承室输出轴(1‑5)通过键连接;轴承室输出轴(1‑5)与顶尖(1‑6)通过锥孔配合连接;下固定板(1‑7)与导轨(1‑8)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导轨(1‑8)与上固定板(1‑9)通过普通螺栓连接;气缸(1‑11)通过气缸支架(1‑10)与下固定板(1‑7)用普通螺栓连接;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1)通过电机架(1‑12)与上固定板(1‑9)用普通螺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9.25 CN 201420551645X1.一种齿条纵向抛光机,其特征在于:齿条纵向抛光机由自动上料机构(1)、PLC电气控制箱(2)、自动下料机构(3)、机架(4)、触摸屏操控板(5)、自动修型机构(6)、抛光机构(7)和顶尖驱动机构(8)组成;自动上料机构(1)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PLC电气控制箱(2)与触摸屏操控板(5)通过数据总线连接;自动修型机构(6)与抛光机构(7)通过螺栓连接;自动下料机构(3)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与机架(4)通过螺栓组连接;顶尖驱动机构(8)分别与触摸屏操控板(5)和PLC电气控制箱(2)通过数据线连接;同步带张紧调节架(7-1)与减速机(7-2)通过螺栓连接;抛光轮驱动电机(7-3)通过联轴器(7-4)与换向器(7-5)连接;轴承室固定架(7-6)与轴承室Ⅰ(7-10)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室端盖(7-9)与轴承室Ⅰ(7-10)通过螺栓连接;抛光轮(7-8)与旋转轴(7-7)通过普通平键连接;换向器支架(7-11)与换向器(7-5)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固定底板(7-12)与抛光部左右移动滑块(7-23)通过普通螺栓连接;丝杠(7-13)与抛光部左右移动电机(7-21)通过联轴器Ⅱ( 7-22)连接;轴承室Ⅱ( 7-14)与轴承室端盖(7-9)通过螺栓连接;抛光部前后移动导轨(7-15)与固定底板(7-12)通过普通螺栓连接;力的补偿气缸(7-16)与固定底板(7-12)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旭锋李景林田文明王建伟张邦成庞在祥丁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瑞铭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