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包括浓密池和设置于所述浓密池底部的底流筒,还包括底流循环泵和底流排放泵;底流循环泵的入口I与底流筒相连,出口I与浓密池相连,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与所述底流筒相连,出口II与排浆管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通过底流循环泵的作用,使矿浆从底流筒内流出到底流循环泵中,并从底流循环泵中再流回到浓密池内,如此周而复始地使储存在浓密机底部的矿浆进行强迫循环,有效防止浓密机出现压耙或卡死现象,从而使带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同时具有制备和储存功能;此外,浓度合格的矿浆还能通过排浆管道顺利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材料制备工艺
,特别涉及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早已屡见不鲜。伴随此,建筑材料的制备技术也日趋成熟,而在该技术链的首端需要用到浓密机。浓密机是基于重力沉降作用的固液分离设备,主要应用于选矿、化工、洗煤、废水处理等领域。浓密机是浓密矿浆的主要设备,一般用于过滤之前的精矿浓密或用作尾矿脱水,目的是给后续工序提供合格浓度的矿浆,从而满足生产需要。目前,浓密机内一般不储存物料,而是实时地将浓度合格的矿浆通过底流输送泵输送给后续工序。当后续工艺流程不需要底流矿浆时就需要立刻停止浓密机的矿浆制备,否则长时间储存在浓密机内的矿浆会造成压耙或卡死现象。当后续工序再次需要浓度合格的矿浆时,又需重新开启浓密机并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能制备出浓度合格的矿浆,这不利于材料制备工艺的连续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能够使沉积在浓密机底部的矿浆进行强迫循环流动,防止浓密机储料后出现压耙或卡死现象。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包括浓密池和设置于所述浓密池底部的底流筒,还包括底流循环泵和底流排放泵;所述底流循环泵的入口I与所述底流筒相连,出口I与所述浓密池相连,所述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与所述底流筒相连,出口II与排浆管道相连。优选地,所述浓密池的外壁设置有立管,所述底流循环泵的出口I与所述立管的入口相连,所述立管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相连。优选地,所述立管平行于所述浓密池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浓密池的外壁上。优选地,所述浓密池的周向方向上环绕设置有环管,所述环管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相连;所述立管通过第一三通管与所述环管连通。优选地,还包括第二三通管,所述排浆管道通过所述第二三通管与所述环管连通。优选地,所述立管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错开。优选地,所述立管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成30°—180°夹角。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排浆管道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排浆管道的第一控制阀。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管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立管的第二控制阀。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管上,位于所述第一三通管其中一个接口处的第三控制阀和位于所述第一三通管另一个接口处的第四控制阀。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管上,位于所述第二三通管左端的第五控制阀和位于所述第二三通管右端的第六控制阀。优选地,所述底流循环泵的入口I处和所述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处均设置有吸料管。优选地,所述立管的出口处和所述环管的出口处均设置有排料管。优选地,所述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处还设置有用于在管道堵塞时进行疏通的冲洗管。优选地,所述底流筒上设置有用于辅助排料的预留接口。优选地,所述立管上设置有用于抽样矿浆样本的取样口。优选地,所述立管或所述环管或所述底流筒上设置有用于检测矿浆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优选地,所述底流筒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矿浆浓度的泥层质量传感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浓密机,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所述机身上的底流循环系统,其中,所述底流循环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本技术所提供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底流循环泵和底流排放泵。其中,底流循环泵的入口与底流筒相连,其出口与浓密池相连;底流排放泵的入口与底流筒相连,其出口与浓密池相连。由于底流筒安装在浓密池底部,所以浓密池内制备好的浓度合格的底流矿浆由于自重就逐渐沉积在了底流筒里。而底流循环泵在正常工作的时候,通过渣浆泵自身的压力,能够将沉积在底流筒内的合格浓度的矿浆从其入口处吸入,然后再从出口处喷出。所以沉积的矿浆就从底流筒内运动到底流循环泵中,再从泵中回到浓密池内,如此往复地强迫矿浆进行循环运动,降低了矿浆的屈服应力和粘度,能有效防止浓密机储料后出现压耙或卡死现象,从而使带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同时具有制备和储存矿浆的功能;另外,浓度合格的矿浆还能够通过底流排放泵输送到排浆管道中顺利排出,提供给后续工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左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图3中:浓密池—1,底流筒—2,底流循环泵—3,入口I—301,出口I—302,底流排放泵—4,入口II—401,出口II—402,排浆管道—5,立管—6,环管—7,第一三通管—8,第二三通管—9。图4中:第一控制阀—10,第二控制阀—11,第三控制阀—12,第四控制阀—13,第五控制阀—14,第六控制阀—15。图5—图7中:吸料管—16,排料管—17,冲洗管—18,预留接口—19,取样口—20,压力检测装置—21,泥层质量传感器装置—2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在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浓密池1、底流筒2、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排放泵4。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左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俯视图;其中,浓密池1是浓密机的主要作业场所,矿浆在浓密池1内基于重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包括浓密池(1)和设置于所述浓密池(1)底部的底流筒(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排放泵(4);所述底流循环泵(3)的入口I(301)与所述底流筒(2)相连,出口I(302)与所述浓密池(1)相连,所述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与所述底流筒(2)相连,出口II(402)与排浆管道(5)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包括浓密池(1)和设置于所述浓密池
(1)底部的底流筒(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排放
泵(4);所述底流循环泵(3)的入口I(301)与所述底流筒(2)相连,出
口I(302)与所述浓密池(1)相连,所述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
与所述底流筒(2)相连,出口II(402)与排浆管道(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池(1)
的外壁设置有立管(6),所述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与所述立管
(6)的入口相连,所述立管(6)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
平行于所述浓密池(1)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浓密池(1)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池(1)
的周向方向上环绕设置有环管(7),所述环管(7)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1)
相连;所述立管(6)通过第一三通管(8)与所述环管(7)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三通
管(9),所述排浆管道(5)通过所述第二三通管(9)与所述环管(7)连
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
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7)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
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7)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成30°—180°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
述排浆管道(5)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排浆管道(5)的第一控制阀(1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
述立管(6)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浩浩,孔其林,
申请(专利权)人:飞翼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