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6645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3 1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是能够通过辊·对·辊方式制造且具备良好的传感灵敏度的薄型的输入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摸面板(输入装置)(1)的特征在于,具有:挠性的透明基材(2);在所述透明基材(2)的第一面(2a)形成的透明电极(4);在所述透明基材(2)的与所述第一面(2a)相反侧的第二面(2b)形成的装饰层(3);在所述透明基材(2)的所述第二面(2b)侧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10)与所述透明基材(2)粘贴的透明面板(玻璃面板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输入装置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210038961.2、申请日为2012年2月20日、专利技术名称为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与液晶显示器等组合使用的输入装置(触摸面板)。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I所不,触摸面板具有透明的表层面板(透明基板23)、在表层面板下的装饰区域形成的装饰层(遮光层24)、在表层面板及装饰层的下表面整个区域形成的透明的平坦化层(保护涂层25)、在所述平坦化层的下表面形成的透明电极(透明导电层26)等。在专利文献I中,对感光性的丙烯树脂等透明的树脂进行旋涂而形成平坦化层。然而,在这样通过旋涂得到的树脂层形成平坦化层的结构中,尤其是因表层面板与装饰层之间的高低差等而平坦化层的平坦化度变低,因此,存在无法将透明电极形成为平坦化面而传感灵敏度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虽然在专利文献I中对没有特别具体的记载,但由于需要使用在玻璃的切片化后的表层面板上层叠装饰层、平坦化层及透明电极的制造过程,因此存在生产率低且各触摸面板间的品质不均变大的问题。另外,在制造过程中采用辊.对.辊方式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表层面板无法使用玻璃,或者即使使用玻璃,也由于表层面板与装饰层的密接性或之后进行切片化而玻璃的材质受限制,从而产生无法使用强化玻璃等这样的不良情况。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触摸面板中,在表层面板(单一基板11)下的装饰区域也层叠装饰层(掩膜层12)、平坦化层(平滑层15)及透明电极(读出电路13),从而产生与上述专利文献I同样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9-30176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935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是能够通过辊?对.辊方式制造且具备良好的传感灵敏度的薄型的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中的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作为制造输入装置时的形成基准的挠性的透明基材;在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面形成的透明电极;在所述透明基材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形成的装饰层;在所述透明基材的所述第二面侧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而与所述透明基材粘贴的透明面板,位于所述第一面上的所述透明电极形成在透明输入区域,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装饰层形成在将所述透明输入区域的周围包围的装饰区域,所述装饰区域为非透光性,从所述透明电极的端部到所述装饰区域内延伸而形成有配线层,所述透明面板的与所述光学透明粘接层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表面为操作面,所述配线层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材上,形成在所述配线层的前端的外部连接部形成在装饰区域内。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辊.对.辊输送挠性的透明基材的同时在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面上形成透明电极,且在所述透明基材的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上形成装饰层的工序;将形成了所述透明电极及所述装饰层的所述透明基材切片化的工序;在切片化后的各透明基材的第二面侧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粘贴透明面板的工序。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通过辊.对.辊方式将装饰层及透明电极分别形成在透明基材的平坦化面(第一面和第二面)上,且能够生产率良好地形成具有良好的传感灵敏度的输入装置。另外,通过形成为将透明面板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粘贴在透明基材上的结构,能够消除对于透明面板的材质的限制,从而能够兼备高的生产率和对于透明面板的材质的高的自由度。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第一面能够设置覆盖所述透明电极的表面的透明保护层。由此能够适当保护透明电极。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由一层结构构成所述透明电极。由此,能够促进输入装置的薄型。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对材质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适用强化玻璃等玻璃面板。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透明基材可以使用PET薄膜。由此,能够廉价地制造输入装置,并且,能够适合适用于棍.对.方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专利技术的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够通过辊.对.辊方式将装饰层及透明电极分别形成在透明基材的平坦化面(第一面和第二面)上,且能够生产率良好地形成具有良好的传感灵敏度的输入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静电电容式的触摸面板(输入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触摸面板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图(示意图)。图4是接着图3进彳丁的一工序图(不意图)。图5是接着图4进行的一工序图(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6是接着图5进行的一工序图(纵向剖视图)。图7是与图2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触摸面板的纵向剖视图。符号说明:I触摸面板Ia透明输入区域Ib装饰区域2、11透明基材2a、I Ia第一面2b、I Ib第二面3装饰层4、4a、4b、15、16 透明电极4c透明导电层5玻璃面板6配线层8、13透明保护层9操作面10光学透明粘接层(OCA)14双面粘接带(光学透明粘接层)【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静电电容式的触摸面板(输入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触摸面板的纵向剖视图。触摸面板I具有挠性的透明基材2、装饰层3、透明电极4及玻璃面板5等而构成。在此,“透明”、“透光性”是指可见光线透过率为60%以上(优选为80%以上)的状态。并且,优选雾度值为6以下。挠性的透明基材2例如优选适用PET薄膜。在透明基材2的下表面(第一面)2a形成有透明电极4。如图1所示,透明电极4形成在触摸面板I的透明输入区域la。透明输入区域Ia在触摸面板I的中央的大范围内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透明输入区域Ia由矩形形状构成,但对形状没有限定。如图1所示,透明电极4分别以分离形成的第一透明电极4a和第二透明电极4b为一组而沿Y方向隔开间隔形成为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限定第一透明电极4a及第二透明电极4b的各自形状,但第一透明电极4a及第二透明电极4b以朝着X方向而宽度尺寸向Y方向变化的方式形成。透明电极4通过派射或蒸镀ITO(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导电材料而成膜,并利用光刻技术进行图案形成,从而形成为图1所示的形状。如图1所示,配线层6从各第一透明电极4a及各第二透明电极4b的X方向的端部延伸出而形成。如图1所示,配线层6在包围透明输入区域Ia的周围的装饰区域Ib内延伸形成。如后所述,由于在装饰区域Ib中形成有装饰层3,因此实际上不能如图1所示那样从触摸面板I的操作面9侧观察到配线层6,但在图1中,对装饰层3进行透视而图示出配线层6。如图2所示,在配线层6的形成位置设有由与透明电极4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导电层4c,在该透明导电层4c的表面(在图2中为下表面)形成有配线层6。透明导电层4c是在对透明电极4进行蚀刻而使其图案化时残留在与配线层6重叠的位置上的导电层。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形成透明导电层4c,而将配线层6形成在与透明电极4同样的透明基材2的下表面(第一面)2a。配线层6具有Ag、Cu、Cu合金、Al、Mo、CuNi合金、Ni等金属材料而形成,例如通过对Ag糊剂进行印刷而形成。如图1所示,各配线层6在装饰区域Ib内被拉回而集中在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未图示)连接的部分。各配线层6的前端构成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电连接的外部连接部6a。另外,如图2所示,在透明电极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输入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制造输入装置时的形成基准的挠性的透明基材;在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面形成的透明电极;在所述透明基材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形成的装饰层;在所述透明基材的所述第二面侧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而与所述透明基材粘贴的透明面板,位于所述第一面上的所述透明电极形成在透明输入区域,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装饰层形成在将所述透明输入区域的周围包围的装饰区域,所述装饰区域为非透光性,从所述透明电极的端部到所述装饰区域内延伸而形成有配线层,所述透明面板的与所述光学透明粘接层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表面为操作面,所述配线层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材上,形成在所述配线层的前端的外部连接部形成在装饰区域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藤昭次小林洁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