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765081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3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包括:布水单元,设置于桥梁梁体下方并与梁面地漏连通,包括布水横管及布水竖管,布水横管底部连接配水支管;处理单元,由若干隔板分为并排的至少三个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内设置处理填料,首端处理模块顶部连接配水支管,末端处理模块底部设置出水孔,所述隔板上设有过流缺口,相邻过流缺口错位设置构成迂回状过流通道;排放单元,排放单元转输布水单元超越排放的径流和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径流至系统外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梁面下部的梁侧空间、主梁之间、梁底空间布置,系统可根据处理径流污染物的不同需求灵活装配处理模块和模块内的填料,处理后的径流和超越的径流进入排放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城市机动车的发展,城市对道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架道路成为了解决城市机动车快速通行的一种重要方式。汽车在高架道路上行驶中,汽车零件如轮胎等在地面磨蚀、汽车尾气排放等都会产生包含金属、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物的颗粒态或溶解态污染物,以及包括冬季冰盐在内的无机物。高架道路通行的汽车流量较高,一段时间内高架路面将积累较高含量的污染物。高架道路为硬质下垫面,径流系数较大,基本无入渗。降雨形成的径流将冲刷高架路面,初期径流中上述污染物含量较高。现状高架道路设计一般只设置排水系统:通过排水管将高架路面径流直接排放附近水体或市政雨水管等,此排水方式将给受纳水体带来污染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模块化运行,且具有成型时间短、净化针对性强的特点,能降低径流面源对受纳水体的负荷,并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包括:布水单元,设置于桥梁梁体下方并与梁面地漏连通,包括布水横管及布水竖管,布水横管底部连接配水支管;处理单元,由若干隔板分为并排的至少三个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内设置处理填料,首端处理模块顶部连接配水支管,末端处理模块底部设置出水孔,所述隔板上设有过流缺口,相邻过流缺口错位设置构成迂回状过流通道;排放单元,排放单元转输布水单元超越排放的径流和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径流至系统外部。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桥梁梁柱侧壁上用于固定处理单元的承托单元,所述承托单元由承托平板和承托侧墙构成框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承托平板近梁柱端设有地漏,远梁柱端设有侧挡。进一步地,所述承托平板向梁柱方向由高向低斜向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承托侧墙设于布水竖管与处理模块之间,所述承托侧墙底部设有过水孔。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单元为箱体结构,上部为并排的至少三个处理模块,下部为空腔,处理后的径流经出水孔流入空腔后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布水横管末端设有超越墩。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单元多层布置。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通过梁下空间、梁柱设置布水单元、处理单元、排放单元,系统可根据径流污染负荷灵活装配处理模块和模块内的填料,处理后的径流和超越的径流进入排放单元。【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图2为承托单元的架构示意图;图3为承托平板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承托侧墙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布水单元的架构示意图;图6为处理单元的架构示意图;图7为处理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排放单元的架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I承托单元11承托平板12承托侧墙13侧挡2布水单元21梁面地漏22布水横管23配水支管24超越墩3处理单元31隔板32出水板33处理填料4排放单元41地漏42过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8。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先行利用梁面下空间设置承托单元,然后在空间内布置布水单元和排放单元,最后将可移动的处理单元模块装配至承托单元上方。携带面源污染物的初期径流经进入系统后依次经过布水单元、处理单元后,其面源污染物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去除,处理后的径流通过排放单元排放;当降雨后期形成较大的径流时,径流可以通过布水单元内含的超越装置进入排放单元。其中:(I)承托单元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承托单元I由承托平板11、承托侧墙12构成框架结构,是处理单元3的承托体。承托单元I连接于桥梁梁柱侧壁上,可与桥梁主体一同预制,也可后期通过角钢及其他型式材料制作实现。承托平板11近梁柱端设有地漏41,远端设有侧挡13。承托侧墙12设于布水竖管与处理模块3之间,承托侧墙12的底部设有过水孔42。承托平板11向梁柱方向由高向低斜向呈一定坡度,便于处理后的水体通过过水孔42流向排放单元4。(2)布水单元2布水单元2是系统的配水单元,小流量时,径流经布水单元2全部进入处理单元3 ;大流量时,径流除进入处理单元3外,还可通过超越墩24直接进入排放单元4。如图5所示,单个布水单元2设置于桥梁梁体下方并与梁面地漏21连通,布水横管22末端设有超越墩24,布水横管下游连接有布水竖管。布水横管底部连接数根垂直的配水支管23。配水支管23的数量和管径以及超越墩24的高度根据需要处理的面源径流规模确定。道路的面源径流经梁面地漏21进入首段布水横管,其后面源径流初期水量都将经配水支管23进入处理单元3,再后期随着面源流量的增加,径流将越过超越墩24直接进入排放单元4。(3)处理单元3如图6及图7所示,处理单元3是系统的处理核心单元,呈现箱体型式,可根据需要在梁柱上多层布置。箱体四周挡板,上部箱体由若干隔板31分为并排的至少三个处理模块,下部箱体为空腔,处理模块内设置处理填料33,处理填料根据面源处理需求确定,可选择沸石、陶粒、活性炭等。首端处理模块顶部连接配水支管,末端处理模块底部的出水板32上设置出水孔,孔洞大小无特殊规定,其有利于水流通过即可。隔板31上设有过流缺口,相邻过流缺口错位设置构成迂回状过流通道:径流由配水支管下行进入首端处理模块后绕过第一隔板,在中间处理模块上行后绕过第二隔板,在末端处理模块下行经出水板32流入空腔后排出。(4)排放单元4如图8所示,排放单元转输布水单元超越排放的径流和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径流至系统外部。(5)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布水单元、处理单元一般可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和重现期的要求按主要排放降雨初期15min的径流量确定,降雨初期15min的径流量一般是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时段,此后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15min后的径流量以越过超越墩排放为主。处理单元可模块化运行,根据不同的面源处理要求,装填不同的填料,并且根据填料的处理时效,更换装配新处理模块。实施效果:处理单元单体模块填料有效厚度0.5m,有效长度1.0m,首端处理模块填充烁石,中间处理模块填充沸石,末端处理模块填充陶粒。以多次平均实验数据为例:径流流量为300m3/h,外部水体SS、TN、TP、CODcr平均浓度分别为650mg/L、31.25mg/L、3.09mg/L、237mg/L,砾石处理单元后出水SS、TN、TP、CODcr 平均浓度分别为 58.5mg/L、13.13mg/L、0.86mg/L、154mg/L(去除率分别为 9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面源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水单元,设置于桥梁梁体下方并与梁面地漏连通,包括布水横管及布水竖管,布水横管底部连接配水支管;处理单元,由若干隔板分为并排的至少三个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内设置处理填料,首端处理模块顶部连接配水支管,末端处理模块底部设置出水孔,所述隔板上设有过流缺口,相邻过流缺口错位设置构成迂回状过流通道;排放单元,排放单元转输布水单元超越排放的径流和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径流至系统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桂青胡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