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该连接结构包括:门槛内板和侧围内板;门槛内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贴合部,与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贴合部;所述侧围内板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贴合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贴合部;其中,第一贴合部与第三贴合部相对,且第一贴合部与第三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第二贴合部与第四贴合部相对,且第二贴合部与第四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该方案解决了现有结构在白车身焊接后车身变形的问题,提高整车的装配效果,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指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往往白车身精度控制是各个主机厂控制的关键,白车身精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白车身乃至整车的外观装配质量,其中前后门安装到装配精度和效果决定要素主要是侧围单品零件的冲压精度,但发动机舱盖(与翼子板)和行李箱盖(与侧围)的装配精度和视觉效果主要取决于大地板总成、左右侧围总成及顶盖合体拼焊后的精度,因而控制好合拼后的车身精度对发动机盖和行李箱盖的安装至关重要,也是各个主机厂焊装白车身的控制难点。正如现有的门槛内板结构会使得白车身在焊接后变宽,车身宽度方向装配间隙变大,视觉效果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及汽车,使得白车身在焊接后达到设计要求,提高整车的装配效果,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包括:门槛内板和侧围内板;所述门槛内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贴合部;所述侧围内板包括: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贴合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贴合部;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三贴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三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第四贴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第四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其中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围成一开放空间。其中,所述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3-0.7毫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上相对处即第一贴合部和第三贴合部的相对位置处预留了一预设阈值的间隙,下相对处即第二贴合部和第四贴合部的相对位置处也预留了一预设阈值的间隙。在与门槛内板的配合处,侧围内板都是零件的定位基准面,在预留了配合间隙后,弥补了地板冲压件与门槛冲压件之间的配合累计误差,使得大地板焊接后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相对处的间隙消失,无间隙贴合,门槛的位置精度几乎接近理论位置(Y方向)。由此,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使得焊接后的车身总成精度更容易控制,接近理论设计位置,保证了装配精度和外观的视觉效果达到设计预期。【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的上部相对处放大图;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的下部相对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的门槛内板结构会出现白车身在焊接后变宽,车身宽度方向装配间隙变大,视觉效果不美观等问题,提供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结构在白车身焊接后车身变形的问题,提高整车的装配效果,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包括: 门槛内板I和侧围内板2 ;所述门槛内板I包括: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贴合部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贴合部13 ;所述侧围内板2包括:第二连接部2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贴合部2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贴合部23 ;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部12与所述第三贴合部22相对,且所述第一贴合部12与所述第三贴合部22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所述第二贴合部13与所述第四贴合部23相对,且所述第二贴合部13与所述第四贴合部相23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如图1、2、3所示,门槛内板I与侧围内板2的上相对处即第一贴合部12和第三贴合部22的相对位置处预留了一预设阈值为d的间隙,门槛内板I与侧围内板2的下相对处即第二贴合部13和第四贴合部23的相对位置处也预留了一预设阈值d的间隙。应该了解的是,在与门槛内板的配合处,侧围内板都是零件的定位基准面,在预留了配合间隙后,弥补了地板冲压件与门槛冲压件之间的配合累计误差,使得大地板焊接后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相对处间隙消失,无间隙贴合,门槛的位置精度几乎接近理论位置(Y方向)。由此,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使得焊接后的车身总成精度更容易控制,接近理论设计位置,保证了装配精度和外观的视觉效果达到设计预期。其中,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围成一开放空间。这样,门槛内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围成的开放空间,在相对处间隙贴合来弥补误差之后,内部空间也可抵消部分焊接可能造成的车身变形,进一步保证了装配精度和外观的视觉效果达到设计预期。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3-0.7毫米。由于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地板冲压件与门槛冲压件之间的配合累计误差约为0.7毫米,为了白车身焊接后的误差最小化,优选预留间隙的预设阈值为0.7毫米。当然,不同车型厂家设计后白车身地板冲压件与门槛冲压件之间的配合累计误差也可以是其他值,上述的取值范围也可适应设置,当然,预设阈值相应的进行选取,达到白车身焊接后的误差最小化即可。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在预留了配合间隙后,弥补了地板冲压件与门槛冲压件之间的配合累计误差,使得大地板焊接后,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相对处的间隙消失,无间隙贴合,门槛的位置精度几乎接近理论位置(Y方向)。由此,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保证了装配精度和外观的视觉效果达到设计预期。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是应用了上述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的汽车,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的实现方式适用于该汽车,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槛内板和侧围内板; 所述门槛内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贴合部; 所述侧围内板包括: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贴合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贴合部;其中, 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三贴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三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 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第四贴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第四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围成一开放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3-0.7毫米。4.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槛内板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槛内板和侧围内板;所述门槛内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贴合部;所述侧围内板包括: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贴合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贴合部;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三贴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三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第四贴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第四贴合部相对位置处具有一预设阈值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迪祥,白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