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5397 阅读:3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2 0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住宅及公共建筑的技术领域,具体为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工艺。其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便于操作、提前后续施工工序、加快施工进度,起到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的抗渗混凝土结构;其包括筏板(1),设置在筏板(1)内部的筏板下部受力钢筋Ⅰ(2)和筏板(1)上部受力钢筋Ⅱ(3);筏板(1)内侧设有沉降后浇带(4);沉降后浇带(4)正下方设有倒梯形加强区(5);混凝土表面Ⅰ(103)上方设有高层区(6),低层区(7);低层区(7)一侧筏板(1)下部受力钢筋Ⅰ(2)上设置抗裂加强构造钢筋(8);沉降后浇带(4)中间部位安装止水钢板(9);混凝土表面Ⅱ(104)下方设有防水层(10);其后浇带超前止水的施工工艺具体包括七个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住宅及公共建筑的
,具体为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高层建筑设计有裙楼时,由于主楼和裙楼的荷载和刚度差异较大,通常会造成基础内力和基底反力变化较大,从而导致基础发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这种差异沉降将引起较大的剪力和弯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底板的开裂漏水甚至更大的破坏。为了解决沉降差异问题,通常在主楼和裙楼之间设置变形缝或沉降后浇带。首先,后浇带的设置将增加施工工作量,对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后浇带施工涉及到二次作业,不仅实际上增加了施工工艺的复杂性,而且也会影响到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费用。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地寸土寸金,高层建筑愈来愈多,高层建筑基坑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基坑开挖时涌水涌砂现象,都要进行降水,但由此引起周围地下水位降低导致邻近建筑开裂、地表沉陷现象时有发生,而提前停止降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上述事故发生的概率。另外,现有的后浇带设计为柔性连接,温度后浇带变形后两个月封闭,沉降后浇带要在高层结构封顶待结构整体沉降稳定后方可封闭。凡有地下水的工程,必须先进行降水方可做基础施工,且降水必须持续到沉降后浇带封闭后,才可停止降水。所以每栋高层建筑施工过程降水时间漫长,导致降水成本费用较高。因此针对以上所提出的现有技术中在进行后浇带设计和施工时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研制了一种可靠安全,易于施工操作,提前后续施工工序,加快设备安装及施工进度的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便于操作、提前后续施工工序、加快设备安装及施工进度,并且节省降水费用,减少工程成本,节能减排、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工艺。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其包括持力层106,设置在持力层106上方的混凝土垫层105,基坑上设置的筏板1,内部设有倒梯形加强区受力钢筋11,设置在筏板I内侧的沉降后浇带4及沉降后浇带4下方的倒梯形加强区5,筏板I下方、倒梯形加强区5上方为混凝土加强浇筑区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筏板I内部为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外侧分别设有筏板I的下部受力钢筋I 2及筏板I的上部受力钢筋II 3,受力钢筋II 3上方为混凝土表面I 103,受力钢筋I 2下方为混凝土表面II 104 ;所述的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下方设有倒梯形加强区5,倒梯形加强区5下侧设有防水层10 ;所述的混凝土表面I 103上方设有高层区6,低层区7,且高层区6与低层区7之间设有沉降后浇带4,所述的低层区7右下侧,沉降后浇带4左下侧的筏板I下部的受力钢筋I 2处设有抗裂加强构造钢筋8,高层区6、低层区7中间设置的沉降后浇带4厚度中间部位安装止水钢板9。进一步,所述的沉降后浇带4为底部封闭的槽型结构。进一步,所述的高层区6、低层区7高度差异较大时,对筏板I的沉降后浇带4下部必须处理。进一步,所述的高层区6为50m及以上高层建筑,其筏板I的沉降后浇带4下部必须处理。进一步,所述的沉降后浇带4外侧,在停止降水后基坑回填之前,需用预制混凝土板外贴SBS防水卷材做半封闭防水处理。进一步,所述的止水钢板9凹面为迎水面。本专利技术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在筏板1、沉降后浇带4底部向下挖深H,然后由下到上依次铺设一层素混凝土垫层,一层SBS卷材、一层混凝土保护层一层SBS卷材,在倒梯形加强区5下部形成折线形通长防水层10。②绑扎形成槽型沉降后浇带4的构造钢筋。③绑扎混凝土加强浇筑区102的钢筋。④在槽型沉降后浇带4低层区绑扎抗裂加强构造钢筋8。⑤在沉降后浇带4的筏板I厚度中间部位安装止水钢板9。⑥绑扎筏板I下部受力钢筋I 2,支设沉降后浇带4 一次性侧模。⑦上述的施工工程隐蔽验收,沉降后浇带4两侧使用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并做好养护。其中,所述的高层区6的建筑物的高度< 50m时,步骤I的筏板1、沉降后浇带4底部的倒梯形加强区5向下挖深的H为零。其中,所述的50m彡高层区6的建筑物的高度< 10m时,步骤I的筏板1、沉降后浇带4底部的倒梯形加强区5向下挖深的H为350mm。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一、其将传统的全断开型后浇带改为底部封闭的槽型后浇带,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整体施工进度、节约了地下水资源、践行了绿色施工的规定;二、其缩短基坑降水时间,降低施工费用成本;三、采用了多道防水构造措施,更有力地确保了混凝土的防水效果,槽型后浇带与全断开型后浇带相比,其渗漏几率降低至少50%,有效的降低了渗漏率;四、及时进行基础外墙防水、室外土方回填,降低因地下室暴露期间昼夜温差产生结构裂缝的概率;五、基坑及时回填扩大了主体的施工场地,为文明施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六、沉降后浇带采用超前止水施工技术,降水时间大大缩短,抽水量大大降低,既节约了降水的动力能源,又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筏板1,受力钢筋I 2,受力钢筋II 3,后浇带4,倒梯形加强区5,高层区6,低层区7,抗裂加强构造钢筋8,止水钢板9,防水层10,倒梯形加强区受力钢筋11,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混凝土加强浇筑区102,混凝土表面I 103,混凝土表面II 104,混凝土垫层105,持力层10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进行说明和描述。实例I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持力层106,设置在持力层106上方的混凝土垫层105,基坑上设置的筏板1,内部设有倒梯形加强区受力钢筋11,设置在筏板I内部的沉降后浇带4及沉降后浇带4下方的倒梯形加强区5,筏板I下方、倒梯形加强区5上方为混凝土加强浇筑区102。所述的筏板I内部为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外侧分别设有筏板I的下部受力钢筋I 2及筏板I的上部受力钢筋II 3,受力钢筋II 3上方为混凝土表面I 103,受力钢筋I 2下方为混凝土表面II 104 ;所述的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下方设有倒梯形加强区5,倒梯形加强区5下侧设有防水层10 ;所述的混凝土表面I 103上方设有高层区6,低层区7,且高层区6与低层区7之间设有沉降后浇带4,所述的低层区7右下侧,沉降后浇带4左下侧的筏板I下部的受力钢筋I 2处设有抗裂加强构造钢筋8,高层区6、低层区7中间设置的沉降后浇带4厚度中间部位安装止水钢板9。所述的沉降后浇带4为底部封闭的槽型结构,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整体施工进度、节约了地下水资源。所述的高层区6、低层区7高度差异较大或高层区6为50m及以上高层建筑时,对筏板I的沉降后浇带4下部必须处理,防止了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出现高层区6与低层区7过大沉降差而导致的开裂及渗漏现象。所述的止水钢板9凹面为迎水面。本专利技术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①在筏板I沉降后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抗渗混凝土结构,其包括持力层(106),设置在持力层(106)上方的混凝土垫层(105),基坑上设置的筏板(1),内部设有倒梯形加强区受力钢筋(11),设置在筏板(1)内侧的沉降后浇带(4)及沉降后浇带(4)下方的倒梯形加强区(5),筏板(1)下方、倒梯形加强区(5)上方为混凝土加强浇筑区(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筏板(1)内部为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外侧分别设有筏板(1)的下部受力钢筋Ⅰ(2)及筏板(1)的上部受力钢筋Ⅱ(3),受力钢筋Ⅱ(3)上方为混凝土表面Ⅰ(103),受力钢筋Ⅰ(2)下方为混凝土表面Ⅱ(104);所述的筏板混凝土浇筑区(101)下方设有倒梯形加强区(5),倒梯形加强区(5)下侧设有防水层(10);所述的混凝土表面Ⅰ(103)上方设有高层区(6),低层区(7),且高层区(6)与低层区(7)之间设有沉降后浇带(4),所述的低层区(7)右下侧,沉降后浇带(4)左下侧的筏板(1)下部的受力钢筋Ⅰ(2)处设有抗裂加强构造钢筋(8),高层区(6)、低层区(7)中间设置的沉降后浇带(4)厚度中间部位安装止水钢板(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海明冯力强罗崇德马云龙张福彪魏宏亮胡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甘肃建投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