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设施,具体地说是一种设置于交叉路口且无需信号灯指挥的多层畅行立交桥,包括转弯层、直行层组和多个功能区域,其中转弯层包括中间的转盘和与转盘相通的多个直行通道,每个直行通道的两端均设有与桥体外的公路光滑衔接的立交桥出入段,直行层组设置于转弯层的上方,直行层组沿高度方向设有多层直行层,且每层直行层分别与所述转弯层中的一个直行通道平行,并且该直行层的两端分别与该直行通道两端的立交桥出入段光滑衔接,行人和非机动车由所述转弯层的下方通过,在所述转弯层下方还设有停车场、商铺等用途的功能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保证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畅行,而且设有多个功能区域,可利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设施,具体地说是一种设置于交叉路口且无需信号灯指挥的多层畅行立交桥。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车代步已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大、中城市特别是老城区的交叉路口都面临着严重的堵车难题。于是,解决这一难题已成为中国各个城市政府一直以来重要的工作之一。根据分析,交叉路口堵车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通过信号灯来指挥交叉路口的交通,从而导致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路口时,行车速度慢,通行率下降,交通事故率高。另外,传统立交桥桥体庞大,建设立交桥时通常存在道外占地、拆迀赔偿等难题,而且传统立交桥除了通行外,可利用空间很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畅行立交桥,无需信号灯指挥即可有效保证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畅行,而且设有多个功能区域,可利用空间大。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多层畅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弯层、直行层组和多个功能区域,其中转弯层包括中间的转盘和与所述转盘相通的多个直行通道,每个直行通道的两端均设有与桥体外的公路光滑衔接的立交桥出入段,直行层组设置于转弯层的上方,所述直行层组包括多层平行交叉设置的直行层,每层直行层分别与所述转弯层中的一个直行通道平行,并且该直行层的两端分别与该直行通道两端的立交桥出入段光滑衔接。在所述转弯层下方设有用于实现停车场、商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等用途的功能区域。所述转弯层的所有直行通道均与地面平行且距离地面高度相同,每个直行通道均通过多个柱梁支承设置于地面上,每两个柱梁之间均为一个功能区域。所述柱梁,包括两根立柱、两根立柱之间相互垂直的两根斜梁及与两根立柱端部相连的横梁。每个直行通道两侧分别设有引导机动车行进的行车线,其中一侧的行车线利用箭头引导机动车驶入,另一侧的行车线利用箭头引导机动车驶出,在所述转盘上设有多圈利用箭头引导机动车行进的行车线。所述直行层组的每层直行层包括中部的水平段和位于所述水平段两侧的斜坡段,每层直行层分别与转弯层中的一个直行通道平行,且该直行层两端的斜坡段与该直行通道两端的立交桥出入段光滑衔接。所述直行层通过带箭头的行车线设置出双向偶数条行车道。所述立交桥出入段上均设有引导机动车行进的行车线。所述转弯层呈“十”字状设置,包括中间的一个转盘、与所述转盘相通且相互垂直的第一直行通道及第二直行通道;所述直行层组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直行层和第二直行层,其中第一直行层与转弯层的第一直行通道平行,第二直行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直行层上方且与转弯层的第二直行通道平行。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1、本技术设有转弯层和直行层组,需要转弯的机动车驶入转弯层中,直行的机动车则沿直行层组内的任一直行层直行,行人由所述转弯层的下方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不受影响,无需设置交通信号灯,提升了交叉路口行车的安全系数。2、本技术占地面积小,且在转弯层下方设有多个功能区域,所述功能区域内可设有停车场、商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等。3、本技术的立交桥全部采用桥梁钢,所有构件可在工厂预制,现场处理地基、打粧、铺设即可,大大缩短施工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的A-A视图,图3为图1中的B-B视图,图4为图1中本技术的转弯层俯视图,图5为图4中本技术的转弯层剖视图,图6为图5中柱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柱梁的侧视图,图8为图1中本技术的直行层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为转弯层,2为第二直行层,3为第一直行层,4为转盘,5为第二直行通道,6为行车线,7为柱梁,8为功能区域,9为立交桥出入段,10为第一直行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如图1?8所示,本技术包括转弯层1、直行层组和多个功能区域8,其中转弯层I通过多个柱梁7支承设置于地面上,所述转弯层I包括转盘4和与所述转盘4相通的多个直行通道,所有直行通道均与地面平行且距离地面高度相同,在每个直行通道的两端均倾斜设有立交桥出入段9,所述立交桥出入段9与桥体外的公路光滑衔接,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弯层I呈“十”字状设置,包括中间的一个转盘4、与所述转盘4相通且相互垂直的第一直行通道10及第二直行通道5。所述直行层组设置于转弯层I的上方,所述直行层组包括多层平行交叉设置的直行层,每层直行层的横截面呈梯形状,包括中部的水平段和位于所述水平段两侧的斜坡段,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看去,每层直行层分别与转弯层I中的一个直行通道平行,且该直行层两端的斜坡段与该直行通道两端的立交桥出入段9光滑衔接。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呈“十”字状设置的第一直行层3和第二直行层2,其中第一直行层3与转弯层I的第一直行通道10平行,且所述第一直行层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行通道10两端的立交桥出入段9光滑衔接,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看去,所述第一直行层3位于所述第一直行通道10中部,第二直行层2设置于所述第一直行层3上方且与转弯层I的第二直行通道5平行,所述第二直行层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直行通道5两端的立交桥出入段9光滑衔接,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看去,所述第二直行层2位于所述第二直行通道5中部。机动车由立交桥出入段9驶入或驶出桥体,在每个立交桥出入段9上均设有引导机动车行进的行车线6,其中需要转弯的机动车经立交桥出入段9由行车线6引导驶入转弯层I中,在转弯层I的每个直行通道上,在通道两侧分别设有引导机动车行进的行车线6,其中一侧的行车线6利用箭头引导机动车驶入,另一侧的行车线6利用箭头引导机动车驶出,在所述转盘4上设有多圈引导机动车行进的行车线6,机动车进入转盘4后沿所述行车线6前进,并在转入相应的直行通道后沿所述引导机动车驶出的行车线6前行驶出,需要直行的机动车则经立交桥出入段9或直接沿直行层组的相应的直行层行驶,每层直行层均通过带箭头的行车线6设置成双向偶数条行车道,行车道的数量根据道路状况和机动车通行等现场综合情况来确定。行人由所述转弯层I的下方通过,转弯层I的每个直行通道均通过多个柱梁7支承,且每两个柱梁7之间均为一个功能区域8,所述功能区域8内可设置停车场、商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等,增加了道路使用功能和利用空间。如图6?7所示,每个用于支承转弯层I的柱梁7包括两根立柱、两根立柱之间相互垂直的两根斜梁及与两根立柱端部相连的横梁。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机动车由立交桥出入段9驶入或驶出,其中需要转弯的机动车经过立交桥出入段9后驶入转弯层I中,并在转入相应的通道后沿所述引导机动车驶出的行车线6前行驶出,需要直行的机动车则沿相应的直行层直行,行人和非机动车由所述转弯层I的下方通过,所以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之间不受影响,无需设置交通信号灯,提升了交叉路口行车的安全系数。在所述转弯层I下方设有多个功能区域8,所述功能区域8可设有停车场、商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等。本技术可用于丁字、十字、米字或其它复杂的交叉路口,也可用于车站、码头、机场、站前广场等车流量较大的繁华地段。【主权项】1.一种多层畅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弯层(I)、直行层组和多个功能区域(8),其中转弯层(I)包括中间的转盘(4)和与所述转盘(4)相通的多个直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畅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弯层(1)、直行层组和多个功能区域(8),其中转弯层(1)包括中间的转盘(4)和与所述转盘(4)相通的多个直行通道,每个直行通道的两端均设有与桥体外的公路光滑衔接的立交桥出入段(9),直行层组设置于转弯层(1)的上方,所述直行层组包括多层平行交叉设置的直行层,每层直行层分别与所述转弯层(1)中的一个直行通道平行,并且该直行层的两端分别与该直行通道两端的立交桥出入段(9)光滑衔接,行人由所述转弯层(1)的下方通过,在所述转弯层(1)下方设有用于实现停车场、商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用途的功能区域(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才忠民,
申请(专利权)人:才忠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