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正平专利>正文

双面射出钩及具有该双面射出钩的闭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749280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9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射出钩,它包括基带、固定分布在基带两侧表面的多个第一钩体和多个第二钩体,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外端面设有沟槽。该双面射出钩的两侧表面均设有外端面设有沟槽的钩体,由于沟槽可以对无纺布表面形成一定的粘贴力,因此,该双面射出钩不需要配合织圈带就能够实现与其它织物表面粘接,而且其粘接位置不受织物圈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闭合系统,包括无纺布以及能够与无纺布相贴合的射出钩,其中,射出钩为上述双面射出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射出钩,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无纺布粘接的双面射出钩及具有该双面射出钩的闭合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捆绑带由具有两个活动端的捆绑带本体构成,在使用时,通过将捆绑带的两个活动端捆栓在一起就能够将物件进行固定;但是传统的捆绑带固定能力低,由于捆绑带多为无纺布,不宜捆栓。为了能够方便的利用捆绑带进行捆绑,现有的捆绑带在其两个活动端上增设相匹配的魔术贴。魔术贴是一种常见的连接件,一般分为射出钩和织圈带两部分,射出钩和织圈带分别固定在需要贴合的两个物件上,在使用时,将射出钩和织圈带贴紧,就可以使得两个物件贴合,拉开射出钩和织圈带,就可以使得两个物件分开,如此,可反复开合多次。由于其能够反复开合多次,因此被广泛应用。现有的捆绑带包括具有两个活动端的捆绑带本体和魔术贴,所述魔术贴包括射出钩和织圈带两部分且分别固定设置在捆绑带本体的两个活动端上。在使用时,通过射出钩和织圈带贴紧将两个活动端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捆绑带本体形成一个固定环,被捆绑物放置在固定环内,从而实现物件的固定或束缚。但现有的捆绑带存在以下问题:1.魔术贴射出钩必须与织圈带相配合才可产生粘贴力,而对其他的织物表面基本没有粘贴力;2.魔术贴固定设置在捆绑带本体上,由于捆绑带与魔术贴之间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因此由捆绑带本体形成的固定环的大小不能改变;3.射出钩通常是通过缝合方式固定设置在捆绑带本体上,当射出钩从捆绑带本体上脱落后,若需要将射出钩重新与捆绑带缝合才能够使用,否则就只能采用传统的捆栓方式或更换捆绑带,降低了捆绑带的使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射出钩,以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射出钩的闭合系统。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面射出钩,它包括基带、固定于基带两侧表面的多个第一钩体和多个第二钩体。通过在射出钩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外端面设有沟槽的钩体,无纺布纤维在受压作用下深入沟槽内部形成抓力,因此,该射出钩的射出钩不需要配合织圈带就能够实现与其它无纺布表面粘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分别均匀分布在基带的顶面和底面,其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50~350个。由此可使钩体表面更加平滑,粘贴力更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钩体的数量多于第二钩体的数量。将魔术贴顶面和底面的钩体数量不一致,使得两面的粘贴力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钩体和/或第二钩体为蘑菇头钩体,蘑菇头钩体的底端固定在基带上,蘑菇头钩体的外端面设有沟槽。增强了射出钩的粘贴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外端面设有沟槽,沟槽为横向沟槽或者纵向沟槽,每条沟槽的宽度为30微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沟槽至少为3条,每条沟槽的宽度为30微米;相邻沟槽的间距为30~75微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沟槽分为相互交叉的两组,每组包括3条沟槽,每条沟槽的宽度为30微米;相邻沟槽的间距为30~75微米。通过两组沟槽互相交叉,不仅可以增加沟槽对无纺布表面的抓力,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受力方向与沟槽的方向相近导致粘贴力下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组沟槽之间的夹角为45°。通过实验表明,当两组沟槽之间的夹角为45°时,蘑菇头射出钩对无纺布表面的抓力最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面射出钩由两块单面射出钩通过基带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闭合系统,包括无纺布以及能够与无纺布相贴合的射出钩,其中,射出钩为上述双面射出钩。使用该双面射出钩的闭合系统,无纺布表面纤维受压作用下深入到沟槽内部形成抓力,从而使该射出钩粘贴在无纺布表面上。双面射出钩两侧表面的多个第一射出钩和多个第二射出钩分别与无纺布表面粘接,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系统。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被捆绑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射出钩在无纺布上位置从而改变固定环的大小,满足捆绑要求。由于无纺布本体和射出钩之间是通过按压连接在一起,当射出钩从无纺布本体上滑落后,可以通过手动按压或普通的按压工具将其重新固定在无纺布本体上,从而提高了闭合系统的使用率。由于射出钩的顶面和底面的粘贴力不同,在分离闭合系统时,能够避免因射出钩顶面和底面粘贴力相同而使射出钩脱离闭合系统本体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面射出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双面射出钩的第一钩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双面射出钩的第二钩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面射出钩的第二钩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面射出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闭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带,2-第一钩体,21-沟槽,3-第二钩体,31-沟槽,A-射出钩,4-无纺布,B1-单面射出钩,B2-单面射出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图1至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面射出钩。如图所示,该射出钩包括基带1、固定于基带1两侧表面的多个第一钩体2和多个第二钩体3;第一钩体2的外端面设有沟槽21,第二钩体3的外端面设有沟槽31。第一钩体2和第二钩体3均采用优质PP塑料通过注塑工艺制造,其外端面上的沟槽是通过显微工艺加工而成。第一钩体2和第二钩体3可以为蘑菇头钩体,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分布或其它方式分布在基带1的顶面和底面上:第一种分布方式:第一钩体2和二钩体3均分的分布在基带1的顶面和底面上,其分布密度相同,可以为每平方厘米250个、270个或290个;第二种分布方式:第一钩体2和第二钩体3均匀分布在基带1的顶面和底面上,其分布密度相同,可以为每平方厘米310个、330个或350个,但第一钩体2的总数量多于第二钩体3的总数量。实施例2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蘑菇头射出双面射出钩的第二钩体3。如图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沟槽21、沟槽31采用以下结构:第一种结构:沟槽21和沟槽31均为多条横向沟槽,如图2所示,每条沟槽的宽度为30微米,相邻沟槽之间的间距为30微米;第二种结构:沟槽21和沟槽31均为多条纵向沟槽,如图3所示,每条沟槽的宽度为30微米,相邻沟槽之间的间距50微米;第三种结构:沟槽21槽线走向与沟槽31槽线走向不相同,如沟槽21为多条横向沟槽时,沟槽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双面射出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基带(1)、固定分布于所述基带(1)两侧表面的多个第一钩体(2)和多个第二钩体(3)。

【技术特征摘要】
1.双面射出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基带(1)、固定分布于所述基带
(1)两侧表面的多个第一钩体(2)和多个第二钩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射出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钩体(2)
均匀分布在所述基带(1)的一侧表面,其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50~350
个,所述第二钩体(3)均匀分布在所述基带(1)的另一侧表面,其分布密
度为每平方厘米250~350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射出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钩体(2)
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钩体(3)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面射出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钩体(2)和/或所述第二钩体(3)为蘑菇头钩体,所述蘑菇头钩
体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基带(1)上,所述蘑菇头钩体的外端面设有沟槽(21、
3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面射出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钩体(2)和所述第二钩体(3)的外端面分别设有沟槽(21、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平
申请(专利权)人:陈正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