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能够用简单构造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的背侧。将作为风挡的防风屏(15)的下侧两端部(15a)的安装部(15c)安装在车身上,使该防风屏(15)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自第2车身内板(14)浮起,借此在其和第2车身内板(14)之间形成导入口(34),经该导入口(34)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15)的背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的改良,即,通过在车辆的前部设置防风屏,将行驶风导入该防风屏的背侧的方式对其进行改良。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此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就有相关描述。在特开2002-104267号公报中公开的内容为,“设置从前方遮盖住车身前部的前整流罩,在前整流罩的上方安装防风屏。在防风屏的背侧上配置速度仪表等的仪表板。一方面,在前整流罩的前面开设导入口,从该导入口导入行驶风,另一方面,在车身板的前方底部上形成进风口。使此仪表板的进风口向着防风屏的背侧开口,将该进风口与导入口连通。并且,在车身板的进风口上设置滑动式的开闭器,用该开闭器自由开关进风口。”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这样的现有的装置中,因为是在前整流罩的前面上开设有导入口,在车身板的前方底部上形成进风口,经风导向通道使导入口与进风口连通,所以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在形成该导入口、该进风口,并且形成风导向通道时,导致成形工时及部件个数增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能够使用简单的构造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的背侧。为解决所涉及的课题,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将作为风挡的防风屏的下侧两端部的安装部安装在车身侧上,使该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自上述车身浮起,借此在其与车身侧之间形成导入口,经该导入口将行驶风导入上述防风屏的背侧。技术方案2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在上述防风屏下部侧的背面侧配置车身板,在该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形成上述导入口。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形成突出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的送风路径中的突部。技术方案4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的构成为使导入空气在上述导入口的附近扩散。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技术方案6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的构成为使导入空气在上述导入口的附近向着车宽方向扩散。技术方案7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备有至少在前部随着向后方而彼此分离的多个面。技术方案8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在车宽度方向上并列形成多个,该各突部以随着向后方而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技术方案9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设置成能够活动的方式,并且能够变换导入空气的扩散方向。技术方案10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至9中任何一项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以整体方式成形在上述车身板或者上述防风屏上。技术方案11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延伸设置到前方。技术方案12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用从配置在上述防风屏的下侧的嵌条向着上方延长的延长片遮蔽上述安装部的安装螺钉。技术方案13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形成有沿着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立起的除水部。技术方案14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将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及除水部延伸设置成越靠近中央部分较之下侧两侧部侧更位于前方。技术方案15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侧延伸到前方,并且将上述突部的前端较之下侧两侧部配置到前方。技术方案16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至9、11至15中任何一项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形成的导风路,以在上述导入口侧处的流路面积最狭窄的方式形成。技术方案17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至9、11至15中任何一项技术方案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车身板由车身整流罩、嵌条或者是车身内板构成。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轻便摩托车的罩类的主视图。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空气等的流动的防风屏等的主视图。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侧视图。图5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整流罩的主视图。图6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整流罩的侧视图。图7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内板的俯视图。图8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内板的右侧视图。图9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防风屏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防风屏的右侧视图。图11是将同一实施方式的嵌条的一部分断开了的俯视图。图1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1的A-A线的截面图。图1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图11的侧视图。图14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3的B-B线的截面图。图15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C-C线的截面图。图16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D-D线的截面图。图17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E-E线的截面图。图18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F-F线的截面图。图19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G-G线的截面图。图20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H-H线的截面图。图21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I-I线的截面图。图2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J-J线的截面图。图2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K-K线的截面图。图2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25是表示同一变形例的沿着图24的L-L线的截面图。图26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与图25相同的截面图。图27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28是表示同一变形例的图27的沿着M-M线的截面图。图29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与图28相同的截面图。图30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1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2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3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4是表示安装了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图35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6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7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8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39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40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41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42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图43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至图23中,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构成,在图示中省略了的车架上安装有后面将要描述的多个锁紧片11,在这些锁紧片11上安装有车身整流罩12,在该车身整流罩12上安装有嵌条13及作为“车身板”的第2车身内板14,同时在车身整流罩12上安装有防风屏15的两端部。详细情况如图5及图6中所示的那样,在车身整流罩12上形成头灯配置开口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作为风挡的防风屏的下侧两端部的安装部安装在车身上,使该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自上述车身浮起,借此在其和车身侧之间形成导入口,经该导入口将行驶风导入上述防风屏的背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平优,山本佳明,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