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941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02:09
在构成为能够在三种流体间进行热交换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中,在冷媒用管(12a)及冷却水用管(43a)的周围形成供外部气体流通的外部气体通路(70a),在外部气体通路(70a)中配置有促进冷媒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以及冷却水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外部翅片(70b)。外部翅片(70b)具有将冷媒用管(12a)彼此热连接的冷媒侧热连接部(71b)和将冷媒用管(12a)与冷却水用管(43a)热连接的冷却水侧热连接部(72b)。在由形成冷媒流动的最下游侧的通道即最终通道的最下游侧冷媒用管(121a)构成的第一芯部(701)中,冷媒侧热连接部(71b)的个数比冷却水侧热连接部(72b)的个数多。由此,抑制作为热交换器整体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通过参考而将其公开内容引入本申请的、2012年11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249441。
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为能够在三种流体间进行热交换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构成为能够在三种流体间进行热交换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复合型的热交换器,其将使从制冷循环系统的压缩机排出的排出冷媒(第一流体)与送风空气(第三流体)进行热交换而将排出冷媒所具有的热量向送风空气放热的冷媒放热器、以及使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第二流体)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将冷却水所具有的热量向送风空气放热的散热器作为一个热交换器一体构成。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热交换器,其将供排出冷媒流动的冷媒用管和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用管层叠配置,并在形成于相邻的冷媒用管与冷却水用管之间而供外部气体流通的外部气体通路中配置有能够实现冷媒用管与冷却水用管之间的热移动的外部翅片。由此,不仅能够实现冷媒与送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冷却水与送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还能够实现冷媒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42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通常,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对从冷媒放热器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却度进行控制,而使循环系统的制冷系数(COP)达到最大。在此,根据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的研究,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中,在冷媒放热器中的对冷凝后的冷媒进行过冷却的过冷却部中,配置在形成过冷却部的冷媒管与和该冷媒管相邻的冷却水管之间的外部翅片中的、用于使冷却水所具有的热量向外部气体放出的区域过大,用于使排出冷媒所具有的热量向外部气体放出的区域变小。因此,为了使冷媒放热器出口侧的冷媒具有所希望的过冷却度,必须加长形成过冷却部的冷媒管的长度,增大与该冷媒管连接的外部翅片的总面积。然而,冷媒放热器中的过冷却部与冷凝部(冷媒放热器中的过冷却部以外的放热部)相比,管壁面的传热率极低。另一方面,形成冷凝部的冷媒管的管壁面处的传热率高,热交换性能高。因此,若加长形成过冷却部的冷媒管的长度,则形成冷凝部的冷媒管的长度变短,作为冷媒放热器整体的热交换性能可能变差。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点而作成,其目的在于在构成为能够在三种流体间进行热交换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中抑制作为热交换器整体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热交换器具有:内部供第一流体流通的多个第一管;内部供第二流体流通的多个第二管;将多个第一管及多个第二管层叠配置、并使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所具有的热量向第三流体放出的热交换部;设于多个第一管及多个第二管的周围、供第三流体流通的第三流体用通路;以及配置于第三流体用通路、促进第一流体与第三流体的热交换以及第二流体与第三流体的热交换的外部翅片。外部翅片具有将多个第一管彼此热连接的第一热连接部和将多个第一管与多个第二管热连接的第二热连接部。多个第一管分成多个组,多个第一管的多个组分别是使从同一空间分配出的第一流体向同一方向流动的通道。多个第一管具有形成第一流体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的通道即最终通道的最下游侧第一管,热交换部具有第一芯部,该第一芯部包括最下游侧第一管。在第一芯部中,第一热连接部的个数比第二热连接部的个数多。根据该方案,在包括最下游侧第一管的热交换部中,第一热连接部的个数比第二热连接部的个数多,由此,在配置于由最下游侧第一管构成的热交换部的外部翅片中,用于使第一流体所具有的热量向第三流体放出的区域大于用于使第二流体所具有的热量向第三流体放出的区域。因此,能够使在最下游侧第一管内流通的第一流体所具有的热量充分地向第三流体放出。由此,无需为了使热交换器出口侧的第一流体的温度成为所希望的温度而加长最下游侧第一管,即无需缩短未形成最终通道的第一管,因此能够抑制作为热交换器整体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及第二管层叠配置”是指第一管及第二管以任意的顺序层叠配置,不限定第一管及第二管的配置顺序。此外,“第一热连接部的个数比第二热连接部的个数多”是指包括第二热连接部的个数为0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中的冷媒流动及冷却水流动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过冷却度与冷媒侧的放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的第一芯部中的热交换部长边方向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中的冷媒流动及冷却水流动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中的冷媒流动及冷却水流动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热泵循环系统及冷却水回路的供暖运转时的流路等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热泵循环系统及冷却水回路的除霜运转时的流路等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热泵循环系统及冷却水回路的制冷运转时的流路等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热泵循环系统及冷却水回路的供暖运转时的流路等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热泵循环系统及冷却水回路的暖机运转时的流路等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热泵循环系统及冷却水回路的制冷运转时的流路等的示意图。图17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复合型的热交换器中的冷媒流动及冷却水流动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多个方式。在各方式中,对与在先的方式中说明过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可以应用在先说明过的其他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不仅可以将具体明示能够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组合时不产生特别的障碍,即使没有明示也可以将实施方式彼此局部组合。(第一实施方式)根据图1~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系统应用于从内燃机(发动机)及行驶用电动马达MG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所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内部供第一流体流通的多个第一管(12a);内部供第二流体流通的多个第二管(43a);将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及所述多个第二管(43a)层叠配置、并使所述第一流体及所述第二流体所具有的热量向第三流体放出的热交换部;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及所述多个第二管(43a)的周围、供所述第三流体流通的第三流体用通路(70a);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三流体用通路(70a)、促进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三流体的热交换以及所述第二流体与所述第三流体的热交换的外部翅片(70b),所述外部翅片(70b)具有将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彼此热连接的第一热连接部(71b)和将所述多个第一管(12a)与所述多个第二管(43a)热连接的第二热连接部(72b),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分成多个组,所述多个第一管(12a)的所述多个组分别是使从同一空间分配出的所述第一流体向同一方向流动的通道,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具有形成所述第一流体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的通道即最终通道的最下游侧第一管(121a),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第一芯部(701),该第一芯部(701)包括所述最下游侧第一管(121a),在所述第一芯部(701)中,所述第一热连接部(71b)的个数比所述第二热连接部(72b)的个数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1.13 JP 2012-2494411.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
内部供第一流体流通的多个第一管(12a);
内部供第二流体流通的多个第二管(43a);
将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及所述多个第二管(43a)层叠配置、并使
所述第一流体及所述第二流体所具有的热量向第三流体放出的热交换部;
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及所述多个第二管(43a)的周围、供所
述第三流体流通的第三流体用通路(70a);以及
配置于所述第三流体用通路(70a)、促进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三流
体的热交换以及所述第二流体与所述第三流体的热交换的外部翅片
(70b),
所述外部翅片(70b)具有将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彼此热连接的第
一热连接部(71b)和将所述多个第一管(12a)与所述多个第二管(43a)
热连接的第二热连接部(72b),
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分成多个组,
所述多个第一管(12a)的所述多个组分别是使从同一空间分配出的
所述第一流体向同一方向流动的通道,
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具有形成所述第一流体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
侧的通道即最终通道的最下游侧第一管(121a),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第一芯部(701),该第一芯部(701)包括所述最
下游侧第一管(121a),
在所述第一芯部(701)中,所述第一热连接部(71b)的个数比所述
第二热连接部(72b)的个数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部(701)由所述最下游侧第一管(121a)及至少一个所
述多个第二管构成,
在所述第一芯部(701)中,在所述外部翅片(70b)的与所述第二热
连接部(72b)对应的部位设置有隔热部(70c、70d),该隔热部(70c、
70d)抑制在所述最下游侧第一管(121a)中流通的所述第一流体与在所

\t述多个第二管(43a)中流通的所述第二流体之间的热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包括贯通所述外部翅片(70b)的表背的狭缝孔(70c、70d)。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体为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冷媒,
所述热交换部使所述冷媒冷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管(12a)具有最下游跟前侧第一管(122a),该最下游
跟前侧第一管(122a)形成在第一流体流动方向上最靠近所述最终通道之
前的通道,
在所述最下游跟前侧第一管(122a)中流通的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动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吉毅齐藤充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