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613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于二轮机动车上装载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该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中,将连接二轮机动车(1)车体和安全气囊(50)的支承带(51)设置在由组件罩(22)和壳体(23)构成的安全气囊组件的后方左右,收纳于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收纳空间(65)中。在所述带罩(1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一边设置不仅通过形成爪状的嵌合部,而且还通过夹具而与车体侧贯通固定的罩支杆,通常时带罩难以脱离。另一方面,在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时,施加有规定拉伸负荷时设于所述罩支杆的夹具孔上的脆弱部断裂,所述带罩以车宽方向外侧的一边为轴展开。可通过脆弱部的强度改变来调整开放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特别是涉及适于二轮机动车上装载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对将向车体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能有效地束缚乘坐者的安全气囊组件适用于二轮机动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探讨。作为二轮机动车与四轮车的主要不同点,可举例机动二轮车的乘坐者不能被座位安全带等束缚在车体上。因此,为了有效地束缚乘坐者,公知有如下方法,即,将一端固定于车体侧的支承带的另一端与安全气囊连接,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不仅通过收纳安全气囊的壳体部,而且还通过所述连接的支承带以从车体后方拉伸的方式支承安全气囊。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安全气囊装置,即,在小型摩托车型二轮机动车中,该安全气囊装置在从前罩开始跨越腿部挡板、脚踏部、后罩设置的左右一对收纳槽中收纳安全气囊的支承带。根据该安全气囊装置,能够不增大安全气囊的容量,并且在车体偏转动作或侧倾动作大时也能够有效束缚乘坐者。专利文献1特开2003-327182号公报在使用上述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时,在其收纳部中设置用于避免受到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的罩部件为好。以往,作为这样的罩部件结构,一般在其背面设有多个爪状突起,使该突起与设于收纳部侧的嵌合槽嵌合从而进行结合。但是,在这样的仅由爪状突起嵌合的嵌合结构或专利文献1的结构等中,即使在随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而拉出支承带的情况以外时,也会由于某种冲击而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适于二轮机动车装载的安全气囊支承收纳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其具有将安全气囊和车体连接的支承带,其特征在于,在车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设有安全气囊组件,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后方的左右设有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收纳所述支承带的空间。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空间由树脂制的罩覆盖。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罩能够以车宽方向外侧的一边为轴向外侧打开。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所述罩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的一边与车体侧连接固定,并且,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一边与车体侧嵌合固定,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的一边大致中央部分由夹具固定。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所述夹具与所述罩上设置的孔卡合,并且,在所述孔上设有脆弱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能够将安全气囊的支承带收纳于连接安全气囊收纳部和车体侧的固定位置的最短直线上的附近。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能够防护安全气囊支承带不受雨水、灰尘等室外环境或恶作剧等外在原因的影响。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能够得到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开放的带罩不会与乘坐者等接触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能够得到通常时不易脱离、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能适当地开放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通过改变脆弱部的强度能够调整带罩开放所需的拉伸负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的概要说明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的局部放大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的立体说明图;图3B是表示安全气囊对乘坐者的束缚状态的侧面图;图3C是与乘坐者的头部抵接部分的安全气囊的剖面形状;图3D是与乘坐者的胸部抵接部分的安全气囊的剖面形状;图4是从机动二轮车上方看到的安全气囊组件的配置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5的A向视图;图8(a)、(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侧面图及正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带罩的立体图;图10是图6的B-B线剖面图;图11是图6的C-C线剖面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罩支杆的详细说明图;图13(a)、(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罩支杆的详细说明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罩支杆的详细说明图;图15(a)、(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罩支杆的详细说明图。符号说明1二轮机动车;4掌舵手柄;9风窗玻璃;10主座;12点火器罩;13供油口盖;14带罩;22组件罩;23壳体;50安全气囊;51支承带;65收纳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适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的二轮机动车1的概要说明图。二轮机动车1的框架2主要由从头管3向车体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上管2L及2R(未图示)构成。下管4从该上管2L、2R的头管3附近向下方延伸,在其前端固定地悬吊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5。在所述头管13上经由下托架6轴支承有可由手柄4掌舵的左右一对的前叉7,在该前叉7的下端部可旋转地轴支承有前轮WF。另外,在所述框架2的车体后方连接有支承主座10及后座11等的座框架5,在可摆动地与所述框架2连接的摇臂(未图示)的后端部上,可旋转地轴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在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1中设有安全气囊50,在向车体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该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成从主座10的上方直至与仪表盒36相接并设于上部围罩8的上端部的风窗玻璃9附近大小的大致球体。在比乘坐者的就座位置靠车体前方的位置上,由支承杆21将安全气囊组件20固定在所述上管2L、2R上,该安全气囊组件20一体地收纳所述安全气囊50和产生用于使该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的气体的充气机(未图示)。另外,在安全气囊50车体后方连接的支承带51为了有效地束缚了乘坐者而将安全气囊50保持在适当位置上,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适用于该支承带51的收纳空间以及其罩。图2是适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的二轮机动车1的局部放大图。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所述安全气囊组件20(参照图1)在箱形的壳体23中收纳有所述充气机及折叠的安全气囊50,其上部由组件罩22盖住,组件罩22设置在点火器罩12与供油口盖13之间,所述点火器罩12覆盖将连接掌舵手柄4和所述前叉7连接的顶桥(未图示)的上方,所述供油口盖13位于燃料箱(未图示)的上方。在气囊组件50膨胀展开时,向所述壳体23内的安全气囊50瞬时供给充气机的气体,通过该气体的压力使组件罩22以车辆前方一边为轴打开。另外,通常时,折叠收纳于带罩14L、14R下部的收纳空间65中的支承带51随着所述安全气囊50的膨胀展开而强制地向左右两方向打开带罩14L、14R,并且一直展开至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另外,该图中,虽然将掌舵手柄4向左方向转向,但在安全气囊50膨胀展开时,通过掌舵手柄4处于中立状态下的左侧开关部74L附近的I部、右侧开关部74R附近的J部两处,再加上仪表壳36上的图示H部以及组件罩22上的图示K部两处,共计四处位置,稳定地支承安全气囊50的前方下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支承带的收纳结构的特征在于,设有收纳所述支承带51的收纳空间65,该收纳空间65向安全气囊组件20的后方左右且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支承带51的下端部在位于顶部遮体71R上方的主座10的下方与车体侧部件牢固地连接。图3A是气囊组件50膨胀展开时的二轮机动车1的立体说明图。所述安全气囊50为了有效地包住乘坐者而在膨胀展开式使乘坐者一侧的面形成大致V形。另外,该安全气囊50不仅如前所述地由支承带51支承,也通过所述掌舵手柄4、仪表罩36等位于安全气囊50前方下部的所有各部件支承。在所述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气囊支承带收纳结构,其具有将安全气囊和车体连接的支承带,其特征在于,在车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设有安全气囊组件,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后方的左右设有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收纳所述支承带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忠德津田遥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