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涉及电梯部件领域。其包括护脚板本体和两个护脚板支架,所述护脚板支架为倒L型,所述护脚板支架的短边上设有第一孔,长边上设有第二孔,所述电梯护脚板结构还包括压导板组件,所述前轿底板在前端折弯形成长槽,所述压导板组件包括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配合的第一螺母和呈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所述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位于所述两个弯折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长槽内,压导板本体的中间部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孔均设于长槽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以往的电梯护脚板结构不便于安装,导致装配效率低的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
技术介绍
当电梯故障将人困在高于平层区的位置时,人在出电梯时,容易跌入电梯井道,电梯护脚板固连在位于前轿底板前端的轿厢地坎托架上,并且电梯护脚板后面有护脚板支架与轿厢底板的折弯边固连,不会产生水平位移,从而有效防止人在出电梯时不慎跌入电梯井道。现有的电梯的护脚板支架为倒L型,其上端上设有孔,在与该护脚板支架固连的轿厢底板的折弯边上的对应位置上也设有孔,采用螺栓直接穿过护脚板支架上的孔和折弯边上的孔以实现固连护脚板支架与轿厢底板,但是这样导致在安装时,往往由于加工误差使护脚板支架上的孔与折弯边上的孔不能对应,从而造成装配困难,装配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能够使得该电梯护脚板便于安装,从而装配效率较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包括护脚板本体,所述护脚板本体上部与位于前轿底板的前端的轿厢地坎托架相固连,所述护脚板本体的背面两侧分别固连有两个护脚板支架,所述护脚板支架为倒L型,所述护脚板支架的短边上设有第一孔,长边上设有第二孔,所述电梯护脚板结构还包括压导板组件,所述前轿底板在前端折弯形成长槽,所述压导板组件包括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配合的第一螺母和呈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所述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位于所述两个弯折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长槽内,压导板本体的中间部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孔均设于长槽外,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孔和第三孔固定连接所述护脚板支架和长槽。进一步,所述护脚板本体两侧设有折弯边,所述折弯边上设有第四孔,所述护脚板支架通过第二螺栓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栓配合的第二螺母与所述折弯边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四孔和所述第二孔。进一步,所述第一孔为腰形孔。进一步,所述第四孔为腰形孔。进一步,所述第二螺栓上穿设有弹簧垫圈和平垫圈。进一步,所述第一螺栓上穿设有弹簧垫圈和平垫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采用安装时可在长槽上滑动的导压板组件实现与护脚板支架的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取代了以往的采用螺栓和螺母将护脚板支架上的第一孔与前轿底板上的孔对应连接,避免了由于护脚板支架上的第一孔和/或前轿底板上的孔的加工误差造成的难以装配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护脚板结构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护脚板结构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护脚板结构的压导板组件与长槽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护脚板本体;2、前轿底板;3、轿厢地坎托架;4、护脚板支架;5、第一孔;6、导压板组件;7、长槽;8、第一螺栓;9、压导板本体;10、折弯边;11、第四孔;12、第二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包括护脚板本体1,所述护脚板本体I上部与位于前轿底板2的前端的轿厢地坎托架3相固连,所述护脚板本体I的背面两侧分别固连有两个护脚板支架4,所述护脚板支架4为倒L型,所述护脚板支架4的短边上设有第一孔5,长边上设有第二孔,所述电梯护脚板结构还包括压导板组件6,所述前轿底板2在前端折弯形成长槽7,所述压导板组件6包括第一螺栓8、与第一螺栓8配合的第一螺母和呈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9,所述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9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位于所述两个弯折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长槽7内,压导板本体9的中间部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孔均设于长槽7外,所述第一螺栓8穿过所述第一孔5和第三孔固定连接所述护脚板支架4和长槽7,由于在安装时,可调节压导板本体9上的第三孔的位置以对应护脚板支架4上的第一孔5的位置,这种连接方式取代了以往的采用螺栓和螺母将护脚板支架4上的第一孔5与前轿底板2上的孔对应连接,避免了由于护脚板支架4上的第一孔5和/或前轿底板2上的孔的加工误差造成的难以装配的问题。护脚板本体I两侧设有折弯边10,折弯边10上设有第四孔11,护脚板支架4通过第二螺栓12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栓12配合的第二螺母与折弯边10配合连接,第二螺栓12穿过第四孔11和第二孔,折弯边10保护工人的手不会划伤,更便于安装。第一孔5为腰形孔,此腰形孔实现安装时对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进行微调,确保第一孔5能与压导板本体9上的第三孔对应,使安装更为便捷、快速。第四孔11为腰形孔,此腰形孔实现安装时对竖直方向的安装位置进行微调,确保第四孔11能与护脚板支架4的第二孔对应,更便于安装。第二螺栓12和第一螺栓8上均穿设有弹簧垫圈和平垫圈,穿设弹簧垫圈和平垫圈防止螺栓和螺母回松。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的安装方式是:首先将护脚板本体I的上部通过螺栓安装于轿厢地坎托架3上,然后通过导压板组件6将护脚板支架4与长槽7相连,即滑动导压板本体9以使第三孔对应护脚板支架4上的第一孔5,用第一螺栓8穿过第一孔5和第三孔,同时使护脚板本体I的第四孔11与护脚板支架4上的第二孔对应,然后紧固第一螺栓8和第一螺母,最后紧固第二螺栓12和第二螺母,从而完成护脚板本体I的安装。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包括护脚板本体(I),所述护脚板本体(I)上部与位于前轿底板(2)的前端的轿厢地坎托架(3)相固连,所述护脚板本体(I)的背面两侧分别固连有两个护脚板支架(4),所述护脚板支架(4)为倒L型,所述护脚板支架(4)的短边上设有第一孔(5),长边上设有第二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护脚板结构还包括压导板组件(6),所述前轿底板(2)在前端折弯形成长槽(7),所述压导板组件(6)包括第一螺栓(8)、与所述第一螺栓(8)配合的第一螺母和呈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9),所述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9)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位于所述两个弯折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长槽(7)内,压导板本体(9)的中间部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孔均设于长槽(7)外,所述第一螺栓(8)穿过所述第一孔(5)和第三孔固定连接所述护脚板支架(4)和长槽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脚板本体(I)两侧设有折弯边(10),所述折弯边(10)上设有第四孔(11),所述护脚板支架(4)通过第二螺栓(12)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栓(12)配合的第二螺母与所述折弯边(10)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螺栓(12)穿过所述第四孔(11)和所述第二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5)为腰形孔。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护脚板结构,包括护脚板本体(1),所述护脚板本体(1)上部与位于前轿底板(2)的前端的轿厢地坎托架(3)相固连,所述护脚板本体(1)的背面两侧分别固连有两个护脚板支架(4),所述护脚板支架(4)为倒L型,所述护脚板支架(4)的短边上设有第一孔(5),长边上设有第二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护脚板结构还包括压导板组件(6),所述前轿底板(2)在前端折弯形成长槽(7),所述压导板组件(6)包括第一螺栓(8)、与所述第一螺栓(8)配合的第一螺母和呈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9),所述倒U型的压导板本体(9)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位于所述两个弯折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长槽(7)内,压导板本体(9)的中间部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孔均设于长槽(7)外,所述第一螺栓(8)穿过所述第一孔(5)和第三孔固定连接所述护脚板支架(4)和长槽(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静云,王春光,胡亮,王红芳,卢响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巨立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