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植物油后馏分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700064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利用植物油后馏分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将植物粗油进行精馏分离出各种主要成分后,取后馏分及塔釜底物占总量6-15%的残余物在塔高7-15m、含有塔板数100以上、采用80-100目的不锈钢填料的真空蒸馏塔装置中,升温至150-200℃左右,在真空度维持在-0.98mpa条件下,保温蒸馏30-40小时以上,降温排出釜底内残液,放冷至50℃-60℃,用150目滤网过滤,即得到植物油蒸馏釜底聚合物,可以进一步加入复合添加剂,做成绿色润滑油,其密度、闪点、粘度、倾点等指标与矿物基础油相似,其热稳定性好,可降解,成本低,环境友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植物油后馏分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油料的
,具体为一种利用植物油后馏分及塔釜底物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润滑油的消费量逐年攀升,在汽车、机械加工、交通运输、冶金、煤炭、建筑等行业,润滑油越来越广泛和大量地应用,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是因为目前95%以上的润滑油都是使用矿物油作为基础油,矿物油不可降解,会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留和富集,对生物造成极大毒害,产生恶劣和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全世界每年润滑油消耗量中约有30%因各种原因排放到环境中,其中的添加剂中含有硫、磷、氯、锑、硼、铝等多种金属元素,进入环境后严重污染江河、陆地、湖泊。矿物基润滑油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1999年发生在比利时的鸡蛋二噁英事件经调查,发现是车用润滑油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二噁英混入饲料添加剂中,造成了动物饲料的污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润滑油消费国,2006年消费量达到400万吨,润滑油带入的严重环境污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光是山东近海领域仅2000-2001年重大溢油和渔业资源污染时间直接损失达6.5亿元。绿色润滑油,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其强制性使用势在必行。绿色润滑油又称为环境友好型或环境容许型润滑油.是指润滑油既要符合油品性能规格的要求.又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不造成危害的润滑油。绿色润滑油的基本要求是其生物降解性能要好。且不具有生态毒性。绿色润滑油可选择使用的基础油有聚醚、合成酯和天然植物油。聚醚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高闪点、高粘度指数、低倾点、抗燃等优点,合成酯的生物降解性与其化学结构有很大关系;植物油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粘度指数高,无毒,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率在90%以上),而且可以再生,但其热氧化稳定性、水解稳定性和低温流动性差,价格较高,而且需要对植物油进行化学改性、添加抗氧化剂或者生物改性才能使用。我国是植物油生产大国,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研究开发植物油基可生物降解润滑剂意义重大。但植物油的热氧化稳定性、水解稳定性差等缺点又限制了其发展。聚醚、合成酯为合成润滑油,虽然产品为绿色润滑油,但是生产过程带给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绿色的。因此,寻找一种热稳定,低成本的天然植物油润滑油最符合当下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目前中国天然植物香料单离后馏分及蒸馏残液有很多,但是应用起来并不多。广西、云南、广东、附件、海南、贵州是中国香料大省,植物性香料松节油、蓝桉油、茶树油、八角茴油总量达千万吨。几种天然香料通常要通过蒸馏手段单离提纯后才能形成商品销售,单离后生成的后馏分及釜底液约占总量的10%,每年有100万吨左右被当做废物去掉或者当做燃料烧掉,产生大量的浓烟,污染环境,如何变废为宝,是摆在当政者和企业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难题。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可生物降解润滑剂的研究,从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包括欧美和日本等开始大力开发绿色润滑油以取代传统的矿物基润滑油,并陆续开发出生物降解润滑油,出台生物降解性能的评定方法。在欧洲,可降解润滑剂已占7%左右。德国1999年有37万hm2油菜籽用来生产工业用油,市场上有4万吨用菜籽油生产的润滑油。英美各国已开发出绿色液压油、舷外发动机油、锯链油等产品,并对可生物降解的内燃机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减少发动机油的蒸发损失,延长发动机油使用寿命和减少润滑剂对环境的污染。奥地利环保立法部门明确规定,从1992年5月1日起禁止使用矿物油基链锯油。欧洲的Mobil、Lubrizol公司正在开发以植物油为基础油的液压油,Rexroth公司正在开发以植物油为基础油的轴向柱塞泵和发动机油。法国图鲁兹国家理工学院研究发现,菜籽油和葵花籽油,在液压油路或发动机中作为润滑油使用时具有与矿物油同样的技术性能。在所有液压油路、林业作业引擎和动力锯链条的润滑,以及两冲程发动机中都开始使用植物润滑油。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成熟的产品问世,相关的研究报道也较少,现有植物油生产绿色润滑剂的方法与工艺现状:植物油因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直接用作工业润滑油,抛开其价格因素,单从技术性能角度考虑,含有的饱和键使其具有低温高黏性,且热氧化稳定性和水解稳定性较差;在作为纺织品中的润滑油和加工助剂时,这些分子强烈吸附在纤维表面,不能彻底从制品中洗掉。残留的天然油在氧存在下自动氧化形成树脂状产物而变黄。含共轭双键脂肪酸的油脂在这方面甚至更差。用纯植物油做润滑油时,必须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欧洲油菜籽经过化学处理后,在液压
及各种变速箱中,在润滑和变型加工领域中作为发动机燃料和润滑油使用。因为含有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呈现出最佳氧化稳定性及低温流动性.因此除采用化学方法外,法国科学家还通过生物技术成功地提高了葵花籽的油酸含量。上海交通大学以开发生物降解润滑油制剂为目的,对绿色润滑剂的基础油进行了改性和氧化机理的研究,筛选得到了一些效果较好的抗氧化添加剂,合成了几个系列的极压抗磨添加剂,并考察了它们的摩擦学性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是油菜籽主产国之一。高芥酸菜籽油中含有单不饱和长链,有利于滑润性能的发挥。试验表明,将高芥酸油用作钢模润滑,不仅润滑性能好,而且油消耗率低。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以菜籽油制取可生物降解的食品机械用润滑油的技术方案如下:①过滤提纯:除去粗油中的磷脂、蛋白质、悬浮物、水分等杂质;②精炼:除去油中的高凝点成分和微量水分,并脱色除臭,达到机械润滑油基本指标的要求;③将精炼菜籽油进行高温裂解,在合适的催化剂和阻聚剂下,利用多元醇与菜籽油中的芥酸和三甘油脂肪酸酯进行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制成多元醇酯,提高菜籽油的水解安定性;④调和成品油:在精炼油中加人满足食品工业要求的含氮抗氧化添加剂和腐蚀抑制剂、降凝剂等,调整油品的黏温性能、低温性能等。但是抗氧化剂的大量添加(1%-5%),降低了植物润滑油的生物降解率。用植物天然香料单离后馏分及蒸馏釜底高温聚合物生产植物润滑油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利用植物油后馏分及塔釜底物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利用植物油后馏分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生产工艺如下:1、将植物粗油进行精馏分离出各种主要成分后,取后馏分及塔釜底物约占总量6-15%(最好是8-12%)的残余物混合备用。所述的植物粗油包括茶树油、桉叶油、八角茴香油、棉籽油、菜籽油、椰子油、棕榈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大豆油、松节油或山苍子油的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桉叶油包括蓝桉油、柠檬桉油、小叶桉油、大叶桉油或速生桉油。2、在塔高7-15m、含有塔板数100以上、采用80-100目的不锈钢填料的真空蒸馏塔装置中,加入容积占75%的植物油后馏分,升温至150-200℃左右,在真空度维持在-0.98mpa条件下,保温蒸馏30-40小时以上,至塔顶无挥发油流出为止,降温排出釜底内残液,放冷至50℃-60℃,用150目滤网过滤,即得到植物油蒸馏釜底聚合物,该聚合物经测定其密度、闪点、粘度、倾点、热稳定、含水率、杂质指标合格后得到绿色润滑剂产品,该产品与矿物基础油相似,热稳定,可降解,成本低,环境友好。上述松节油、蓝桉叶油、八角、茴香油,通过塔釜精馏分离出各种主要成分后,后馏分及塔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植物油后馏分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艺步骤为:(1)将植物粗油进行精馏分离出各种主要成分后,取后馏分及塔釜底物占总量6‑15%的残余物混合备用;(2)在塔高7‑15m、含有塔板数100以上、采用80‑100目的不锈钢填料的真空蒸馏塔装置中,加入容积占75%的植物油后馏分,升温至150‑200℃,在真空度维持在‑0.98mpa条件下,保温蒸馏30‑40小时以上,至塔顶无挥发油流出为止,降温排出釜底内残液,放冷至50℃‑60℃,用150目滤网过滤,即得到植物油蒸馏釜底聚合物,该聚合物经测定其密度、闪点、粘度、倾点、热稳定、含水率、杂质指标合格后得到绿色润滑剂产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植物油后馏分生产绿色润滑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艺步骤为:(1)将植物粗油进行精馏分离出各种主要成分后,取后馏分及塔釜底物占总量6-15%的残余物混合备用;(2)在塔高7-15m、含有塔板数100以上、采用80-100目的不锈钢填料的真空蒸馏塔装置中,加入容积占75%的植物油后馏分,升温至150-200℃,在真空度维持在-0.98MPa条件下,保温蒸馏30-40小时以上,至塔顶无挥发油流出为止,降温排出釜底内残液,放冷至50℃-60℃,用150目滤网过滤,即得到植物油蒸馏釜底聚合物,该聚合物经测定其密度、闪点、粘度、倾点、热稳定、含水率、杂质指标合格后得到绿色润滑剂产品;所述的植物粗油包括茶树油、桉叶油、八角茴香油、棉籽油、菜籽油、椰子油、棕榈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大豆油、松节油或山苍子油的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绿色润滑剂产品还加入复合添加剂进行调整,所述的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葵黄岛平刘培杰樊兰兰韦英亮黄和明黄文琦罗艳张思敏黄徽白懋嘉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