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茯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段木;2)制作辅料;3)制作栽培种;4)接种;5)选择并整理场地;6)搭建温室大棚;7)布置白蚁诱杀点;8)覆土栽培。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成本低,四季均可栽培茯苓,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茯苓的栽培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茯苓属多孔菌科植物,多生于赤、马尾松根部。外皮薄而粗糙,呈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干燥菌核入药。茯苓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组氨酸、麦角醇、钾盐等,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效。众多医疗科研单位的研宄资料证明,茯苓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即“抗老素”和“抗癌素”。因此,茯苓的大力栽培和系列开发有着极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人工栽培松茯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人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松茯苓,但是,现有的栽培技术中,栽培种的生物转化率仅为15% -20%,生长周期长,通常在200-240天才能采收,而且原材料的消耗较大,每产一吨鲜茯苓,需要5吨松木原材料,生产成本高。现有技术中采用常规的覆土栽培法,露天条件下,袋料温度和土壤湿度都不能控制,冬天需要多盖土防冻,夏天则温度过高,需要喷水降温,无法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雨天过多还会造成烂苓,产量降低,而且人畜踩动也会严重影响茯苓生长。申请号为201010569073.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室内袋栽茯苓培育方法,将菌袋放于室内沙地中培养,但室内沙地的面积有限,不适合大规模种植茯苓,而且沙地的场地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本专利技术生产成本低、四季均可栽培茯苓、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制作段木:选取新鲜无霉变的松树木,锯成33-35厘米长的段木,削去粗皮并晒干,扎成5kg/捆的干松木段;2)制作辅料:将重量百分比为77%的全干松木肩、20%的米糠或麸皮、I %的白糖、I %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混合,再加入上述混合物总重的110-120%的水搅拌均匀,备用;3)制作栽培种:先将步骤I)的干松木段放入清水中浸泡10-12小时,捞起沥去多余水分,浸泡后松木段的含水量达到60%后,再将上述步骤2)中的辅料充分拌匀,保持料内含水量在60%,向30厘米X60厘米X6.5丝米的聚乙稀塑料袋中装入5cm厚的辅料,再将浸泡的松木段装入袋中,袋内上部同样装入5cm厚的辅料,扎好袋口,进行高温灭菌;4)接种:将灭菌好的菌袋从灭菌锅内起出,放入洁净的操作室,待灭菌袋内温度降到28°C以下后,再把菌袋搬入接种箱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茯苓二级种的接种,接好种后及时放入26-28°C的增养室内进行恒温培养,20-30天后菌丝长满全袋,制得菌袋;5)选择并整理场地:选择向阳、土壤疏松、坡度低于60°、排水性好的地块作为栽培地,深挖场地30-50厘米,整细土壤;6)搭建温室大棚:在整理好的场地上搭建温室大棚,并挖设排水沟;7)布置白蚁诱杀点:在每亩地的四周深挖4-6个底面积为1-1.5 m2、深度为60cm的土坑,在坑内堆放白蚁喜食的营养料及茯苓菌种,喷施白蚁灵粉或水剂白蚁药,加盖好新鲜松枝叶,再用土覆盖;8)覆土栽培:将步骤4)中制得的菌袋一端的薄膜划开一条口,向开口处插入一根新鲜全干且长30cm的树枝引木,再将菌袋顺坡排放于上述温室大棚的土坑中,每行土坑宽一米,每排放两包菌袋,菌袋上插有引木的一端靠近土坑的侧壁,盖土 10-15厘米厚,保持料内温度为28-30 °C,土壤中含水量为55-70%。优选地,所述松树木为松树根、松树兜、松树尾或松树枝边角料。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高温灭菌为高压高温灭菌,将菌袋在0.15MPa的压强下灭菌4-5小时。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高温灭菌为常压高温灭菌,将菌袋在100°C下灭菌14-16小时,停火后静养6-8小时。优选地,所述步骤5)的场地为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农村山区地。优选地,所述步骤7)中的温室棚在夏季盖有遮阳网。优选地,所述步骤7)中的温室棚在冬季盖有塑料薄膜。优选地,所述步骤7)中土壤含水量为55-65%。优选地,所述步骤7)中土壤含水量为6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①本专利技术的菌种生物转化率达到了 65% —120%,比常规栽培法生物转化率的15 — 20%提高了 4一6倍,生产成本比常规栽培每100斤原料需31元又降低到了 29元,降低了 6.45%。②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 100%,松树根、松树蔸、松树枝、松树尾及加工后的边角废料、松木肩都可以用来栽培茯苓,节约松木原材料,按常规栽培方法,每产I吨鲜茯苓,需用松木原材料5吨,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后,每产I吨鲜茯苓只需用松木原材料1.5吨,比常规栽培法可节约原材料3.5吨。③茯苓的生长周期短,从接种到采收只有150—170天,比常规栽培法的200—240天,减少50— 70天。④茯苓产品的密实度提高5%,茯苓干品的收率从40-50%提高到55_65%,具体地,现有的种植方法栽培出的茯苓,对湿重为10斤的茯苓加工制得的茯苓干品为4-5斤,采用本专利技术栽培出的茯苓,对湿重为10斤的茯苓加工制得的茯苓干品为5.5-6.5斤,实践经验证明茯苓的密实度得到明显提高。⑤本专利技术一年栽培的茯苓可连续收获三年,第一年实现高产,达到亩产8000斤,第二年实现稳产,达到亩产3000斤,第三年实现适产,达到亩产1500斤。⑥本专利技术栽培的茯苓的虫病率低于1%,几乎为零,茯苓的利用率高,因虫病而丢弃的茯苓几乎没有。⑦搭盖温室大棚控制温度和湿度,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确保茯苓在最佳温度和湿度下生长,不受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以栽培茯苓,根据实践经验,一年可种植两季茯苓。本专利技术可实现集约化及工厂化栽培茯苓,有效控制茯苓生长的温度和湿度,防止人畜踩动,便于管理,不需施用任何农药,保持茯苓产品的纯天然性。⑧解决了长期以来人工栽培松茯苓受白蚂蚁危害造成减产和失收的技术问题,容易推广。本专利技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利用马尾松废材的树枝、树叶、树根、树蔸的菌丝体栽培发育茯苓,搭盖温室大棚,袋装无公害工厂化栽培,变废为宝,属于一项新的栽培技术,既能保持茯苓纯天然性,又能提高马尾松废材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制作段木:选取新鲜无霉变的松树木,包括松树根、松树兜、松树尾、松树枝边角料,锯成33-35厘米长的段木,削去粗皮并晒干,扎成5kg/捆的干松木段;2)制作辅料:将重量百分比为77%的全干松木肩、20%的米糠、1%的白糖、1%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混合,再加入上述混合物总重的110%的水搅拌均匀,备用;3)制作栽培种:先将步骤I)的干松木段放入清水中浸泡10-12小时,捞起沥去多余水分,浸泡后松木段的含水量达到60%后,再将上述步骤2)中的辅料充分拌匀,保持料内含水量在60%,向30厘米X60厘米X6.5丝米的高密度高压聚乙稀塑料袋中装入5cm厚的辅料,再将浸泡的松木段装入袋中,袋内上部同样装入5cm厚的辅料,扎好袋口,进行高温灭菌,高温灭菌可以采用高压高温灭菌,具体为将菌袋在0.15MPa的压强下灭菌4-5小时,也可采用常压高温灭菌,具体为将菌袋在100°C下灭菌14-16小时,停火后静养6-8小时;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茯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段木:选取新鲜无霉变的松树木,锯成33‑35厘米长的段木,削去粗皮并晒干,扎成5kg/捆的干松木段;2)制作辅料:将重量百分比为77%的全干松木屑、20%的米糠或麸皮、1%的白糖、1%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混合,再加入上述混合物总重的110‑120%的水搅拌均匀,备用;3)制作栽培种:先将步骤1)的干松木段放入清水中浸泡10‑12小时,捞起沥去多余水分,浸泡后松木段的含水量达到60%后,再将上述步骤2)中的辅料充分拌匀,保持料内含水量在60%,向30厘米×60厘米×6.5丝米的聚乙稀塑料袋中装入5cm厚的辅料,再将浸泡的松木段装入袋中,袋内上部同样装入5cm厚的辅料,扎好袋口,进行高温灭菌;4)接种:将灭菌好的菌袋从灭菌锅内起出,放入洁净的操作室,待灭菌袋内温度降到28℃以下后,再把菌袋搬入接种箱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茯苓二级种的接种,接好种后及时放入26‑28℃的增养室内进行恒温培养,20‑30天后菌丝长满全袋,制得菌袋;5)选择并整理场地:选择向阳、土壤疏松、坡度低于60°、排水性好的地块作为栽培地,深挖场地30‑50厘米,整细土壤;6)搭建温室大棚:在整理好的场地上搭建温室大棚,并挖设排水沟;7)布置白蚁诱杀点:在每亩地的四周深挖4‑6个底面积为1‑1.5㎡、深度为60cm的土坑,在坑内堆放白蚁喜食的营养料及茯苓菌种,喷施白蚁灵粉或水剂白蚁药,加盖好新鲜松枝叶,再用土覆盖;8)覆土栽培:将步骤4)中制得的菌袋一端的薄膜划开一条口,向开口处插入一根新鲜全干且长30cm的树枝引木,再将菌袋顺坡排放于上述温室大棚的土坑中,每行土坑宽一米,每排放两包菌袋,菌袋上插有引木的一端靠近土坑的侧壁,盖土10‑15厘米厚,保持料内温度为28‑30℃,土壤中含水量为55‑7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秦光月,王先有,侯桂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康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