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下种植香菇的栽培方法;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林下栽培香菇的方法,具体步骤为:选择砂质壤、黄壤、黄棕壤或紫色土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种植林地,播种前对待栽培林地进行整地,将待栽培林地土壤开厢起垄,消毒后撒上草木灰和/或木屑薄片与林地土壤混匀,将发菌转色的香菇菌棒脱袋后植入林地进行培养,播种前,在林地上撒一层含有机质的原料作为菌种覆盖物,插种24小时之后喷水,使其进一步转色出菇,在出菇前一天停止喷水,在不破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适合香菇生长的林地来栽培生产香菇,在自然条件下配合技术管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香菇的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林下种植香菇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香菇已经成为我们大众食谱的必备菜肴为人们所普遍接受,香菇营养价值丰富,气味芳香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香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等,其中的麦角留醇对防治佝偻病很有效,香菇多糖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酶类能纠正人体酶缺乏症,脂肪酸能降低血脂。香菇在栽培时通常使用菌棒,一般包括木肩、麦麸、糖等物质,也可以添加棉籽、玉米等物质,各种组分的配比需要精心调配以保证香菇生长时的营养需要,菌棒制作好后,在菌棒的一端开孔,然后将香菇菌块塞入孔中,再用海绵堵住开孔,经过后期管理,菌块成长为成熟的香菇。但目前香菇培育有以下缺点: Cl)出菇迟 由于一般反季节香葫菌棒脱袋时间为4、5月份,畦床上的砂壤土相对于菌棒而言温度较低,从而使得菌棒转色时间的延长,导致出菇时间的延迟。而要菇价卖得高,就得提前上市,从而影响经济效益。(2)品相差 待覆土下的菌棒转色好后,准备出菇时,虽然采用水冲洗菌棒上的砂壤土,但是一、二茬菇总会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砂壤土,导致菇的品相差,尤其是菌棒与菌棒间隙出菇的品相就更差了。(3)易感染 由于菌棒脱袋后即置于畦床上,而此时菌棒外部菌皮还未成熟,抵御外部杂菌入侵的能力不足,极易生霉,烂筒,尤其以梅雨季节为甚,此时空气中湿度大,而畦床上的温度、湿度更适合菇棒的出菇条件,因而大多数菌棒在下面生成“地蕾菇”。同时,菌棒下面出的菇由于受挤压而没有形状且占有砂壤土,根本不能作为商品菇而成为垃圾,菇农往往采摘后就倾倒了,形成了大量的浪费。(4)风险大 由于现有技术中整床的菌棒与菌棒之间紧贴在一起,中间没有间隔,虽然上面覆盖有一些砂壤土,但是砂壤土之间的空隙正好给了各种微生物等杂菌生存的空间,所以极易造成菌棒感染,霉变,腐烂,由于菌棒相互连接在一起,其下面容易交叉感染,如未能及时发现,会造成菌棒全军覆没,使得菇农在种植过程中承受较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合理利用林下地理环境栽培香菇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林下栽培是利用空闲林地栽培香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 (1)选择林地: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空闲林地作为香菇的待栽培林地:林地土壤类型为砂质壤、黄壤、黄棕壤或紫色土中的一种或多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在l~5cm,土壤pH在5-8,林地制备类型为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空旷处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林地坡度在 10~30。; (2)播种前对待栽培林地进行整地:将待栽培林地土壤按1-1.5米开厢起垄,沟宽、深为0.2-0.4米,5-8天翻挖I次,消毒后撒上草木灰和/或木肩薄片与林地土壤混匀; (3)配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木肩70-80份,麦麸10-20份,玉米粉5-10份,石膏2-4份,糖1-3份的比例搅拌均匀后兑水,整个配方的含水量为60% ; (4)装袋:将搅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丙烯塑料袋在6-8小时内装完; (5)灭菌:将上述菌袋移至灭菌锅内,迅速上火,使其温度上升至100°C,并保持18-24h ; (6)接种:播种前,在上述步骤(2)开厢上撒一层含有机质的原料作为菌种覆盖物,而后在开厢上插种香菇菌袋,播种密度为l_2kg/ Hf,然后用菌种覆盖物进行覆盖,厚度为2_4cm,最后用原地块土壤覆盖; (7)菌棒的出菇:插种24小时之后开始喷水且每天2到3次向畦床上的菌棒喷水,使其进一步转色出菇,在出菇前一天停止喷水。其中,作为优选地,菌种覆盖物由草木灰、蔗糖、生石灰、木肩、麦麸和轻基质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而成。其中,作为优选地,菌种覆盖物由草木灰、蔗糖、生石灰、木肩、麦麸和轻基质中的一种或多种与土壤混合而成。其中,步骤(5)中待菌丝长满全袋时,在菌棒的接种口以及两侧分别各刺孔10~15个,孔直径4-6mm,孔深4cm。其中,步骤(5)的发菌过程中需要调整菇木堆形,待菌袋接种口发菌有5-7cm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由之前的每堆10层改为每堆5层,每层的个数改变为按每层2个,待菌袋发菌至接种口即将相连时,进行第二次翻堆,按每堆2-3层,每层2个堆放。其中,菌袋培养时间为25天。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不破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适合香菇生长的林地来栽培生产香菇,在自然条件下配合技术管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香菇的产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天然香菇产量低的问题,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开发利用了香菇这一宝贵的野生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专利技术的出菇时间短,高产稳产,成活率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 ,林下栽培是利用空闲林地栽培香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 (I)选择林地: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空闲林地作为香菇的待栽培林地:林地土壤类型为砂质壤,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在1cm,土壤pH在5,林地制备类型为阔叶林,并且林地坡度为10。; (2)播种前对待栽培林地进行整地:将待栽培林地土壤按I米开厢起垄,沟宽、深为0.2米,5天翻挖I次,消毒后撒上草木灰与林地土壤混匀; (3)配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木肩70份,麦麸10份,玉米粉5份,石膏2份,糖I份的比例搅拌均匀后兑水,整个配方的含水量为60% ; (4)装袋:将搅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丙烯塑料袋在6小时内装完; (5)灭菌:将上述菌袋移至灭菌锅内,迅速上火,使其温度上升至100°C,并保持18h; (6)接种:播种前,在上述步骤(2)开厢上撒一层含有机质的原料作为菌种覆盖物,而后在开厢上插种香菇菌袋,播种密度为Ikg/Hf,然后用菌种覆盖物进行覆盖,厚度为2cm,最后用原地块土壤覆盖; (7)菌棒的出菇:插种24小时之后开始喷水且每天2次向畦床上的菌棒喷水,使其进一步转色出菇,在出菇前一天停止喷水。其中,菌种覆盖物由草木灰和轻基质混合而成。其中,步骤(5)中待菌丝长满全袋时,在菌棒的接种口以及两侧分别各刺孔10个,孔直径4mm,孔深4cm。其中,步骤(5)的发菌过程中需要调整菇木堆形,待菌袋接种口发菌有5cm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由之前的每堆10层改为每堆5层,每层的个数改变为按每层2个,待菌袋发菌至接种口即将相连时,进行第二次翻堆,按每堆2层,每层2个堆放。其中,菌袋培养时间为25天。实施例二 ,林下栽培是利用空闲林地栽培香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 (1)选择林地: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空闲林地作为香菇的待栽培林地:林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在5cm,土壤pH在8,林地制备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并且林地坡度在30° ; (2)播种前对待栽培林地进行整地:将待栽培林地土壤按1.5米开厢起垄,沟宽、深为0.4米,8天翻挖I次,消毒后撒上木肩薄片与林地土壤混匀; (3)配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木肩80份,麦麸20份,玉米粉10份,石膏4份,糖3份的比例搅拌均匀后兑水,整个配方的含水量为60% ; (4)装袋:将搅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丙烯塑料袋在8小时内装完; (5)灭菌:将上述菌袋移至灭菌锅内,迅速上火,使其温度上升至100°C,并保持24h; (6)接种:播种前,在上述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林下栽培香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林下栽培是利用空闲林地栽培香菇,所述栽培方法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1)选择林地: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空闲林地作为香菇的待栽培林地:林地土壤类型为砂质壤、黄壤、黄棕壤或紫色土中的一种或多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在1~5cm,土壤pH在5‑8,林地制备类型为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空旷处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林地坡度在10~30°;(2)播种前对待栽培林地进行整地:将待栽培林地土壤按1‑1.5米开厢起垄,沟宽、深为0.2‑0.4米,5‑8天翻挖1次,消毒后撒上草木灰和/或木屑薄片与林地土壤混匀;(3)配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木屑70‑80份,麦麸10‑20份,玉米粉5‑10份,石膏2‑4份,糖1‑3份的比例搅拌均匀后兑水,整个配方的含水量为60% ;(4)装袋:将搅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丙烯塑料袋在6‑8小时内装完;(5) 灭菌:将上述菌袋移至灭菌锅内,迅速上火,使其温度上升至100℃,并保持18‑24h;(6)接种:播种前,在上述步骤(2)开厢上撒一层含有机质的原料作为菌种覆盖物,而后在开厢上插种香菇菌袋,播种密度为1‑2kg/㎡,然后用菌种覆盖物进行覆盖,厚度为2‑4cm,最后用原地块土壤覆盖;(7)菌棒的出菇:插种24小时之后开始喷水且每天2到3次向畦床上的菌棒喷水,使其进一步转色出菇,在出菇前一天停止喷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江萍,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