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跟骨内固定板,它包括:刚性材料的内固定板本体,内固定板本体包拉力部和承重部;拉力部包括近端部、远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拉力部的远端部宽于其过渡部;承重部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承重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宽于其过渡部;沿宽度方向,承重部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弯曲成弧形;拉力部的近端部与承重部连接在一起;拉力部的远端部设有第一组螺纹孔;承重部的上端部设有第二组螺纹孔;承重部的下端部设有第四组螺纹孔。承重部也可以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在跟骨骨质密度高的区域,不易拔钉,对粉碎跟骨骨折块实现了功能性复位和固定,不需要进行解剖复位,而且术时切口小,创伤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跟骨内固定板
,尤其涉及一种实现功能固定的跟骨内固定板。
技术介绍
跟骨是人体跗骨中最大的一块,其拓扑学形状非常复杂,极不规则。跟骨的复杂外形及其在后足运动中复杂的作用,造成医生在学习跟骨内固定、跟骨畸形矫形、扁平足、高弓足截骨矫形等手术时,学习时间长,不容易掌握手术技巧,术后效果差,特别是年轻医生容易犯错误。因此,如何理解跟骨在人体中的作用并设计出更合适的跟骨内固定板就是足踝外科的科研方向。目前,大多研宄者都按照跟骨外形解剖学思路来设计内固定板的。公知的跟骨内固定板结构均为跟骨外侧壁内固定板,主要为带有一定弧度的直板型结构、Y型结构、环形结构等,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有以下共同的不方便因素:1、跟骨骨折复杂多样,骨块分布复杂,且很多碎骨块没有必要复位,大多数内固定板设计者却想用内固定板适合各种骨折情况,往往设计成为较大的镂空形状,能够覆盖整个跟骨外侧壁,内固定板放置的位置和螺钉往往不做出明确说明,给使用者造成迷茫。2.跟骨顶部和底部螺钉不够,跟距关节下方是主要承重区域,用现有的螺钉和内固定板设计,此处往往只有一枚螺钉空间。3、很多放置螺钉的区域,其骨质密度低,容易出现拔钉等问题。4、内固定板承重壁形状设计不合理,其重力传导方向与骨小梁延伸方向不匹配,以上缺陷导致跟骨术后不能早期负重。5、用“倒L形”切口手术时,采用目前结构的内固定板,需广泛剥离跟骨,露出跟骨的外侧壁,剥离范围大,创伤大。而且,由于钢板是镂空结构的原因,内固定板与跟骨的接触面积反而很小,可设置的螺钉少,螺钉把持力不够,致使内固定板固定失效。“倒L形”切口,容易导致皮肤坏死,而使用附骨窦切口则暴露范围通常较小。针对上述不足,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另辟蹊径,从跟骨的人体功能学角度出发,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跟骨内固定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跟骨内固定板,对复杂的骨折块实现了功能性复位和固定,术时切口小,创伤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跟骨内固定板,包括:刚性材料的内固定板本体,所述内固定板本体包括条形的承重部;所述承重部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宽于其过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用于与位于跟踞关节外侧和后背侧的跟骨骨块相连接,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用于与跟骨的基底骨块相连接;沿宽度方向,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弯曲成弧形,另一部分边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端部的宽度边缘的延伸方向成25°?60°夹角;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设有第二组螺纹孔;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设有第四组螺纹孔。其中,所述承重部的过渡部设有第三组螺纹孔。其中,所述内固定板本体还包括条形的拉力部,所述拉力部的近端部与所述承重部连接在一起;所述拉力部的远端部宽于其过渡部,用于与跟骰关节外侧的跟骨骨块相连接;所述拉力部的远端部设有第一组螺纹孔。其中,所述第一组螺纹孔沿所述拉力部的远端部的边缘布置,所述第二组螺纹孔沿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的边缘布置,所述第三组螺纹孔沿所述承重部的过渡部的延伸方向布置,所述第四组螺纹孔沿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的边缘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组螺纹孔成三角形布置,位于所述承重部上端部非弧形面上的所述第二组螺纹孔成直线形布置,所述第四组螺纹孔成直线形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组螺纹孔和所述第三组螺纹孔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第二组螺纹孔和所述第四组螺纹孔的直径。其中,所述拉力部和承重部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拉力部和承重部为分体式结构,所述拉力部的近端部与所述承重部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拉力部与所述承重部相抵的表面均设置为防滑面。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拉力部和承重部是根据跟骨的结构设计的,使用时,承重部上端部平行于后跟距关节面,承重部下端部平行于足底,螺钉固定在跟骨的骨质密度高的区域,不易拔钉,对粉碎骨折块实现了功能性复位和固定,不需要进行解剖复位,而且术时切口小,创伤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轴测图;图2是图1的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正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正视图;其中,100-承重部;101_第二组螺纹孔;102_第三组螺纹孔;103-第四组螺纹孔;200-拉力部;201_第一组螺纹孔-Λ-跟骨;B-距骨;C-骰骨;D- “卜”字形切P ;L_倒L形切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跟骨内固定板,包括:刚性材料的内固定板本体,优选为不锈钢材料,也可以是钛钢或塑料材料。内固定板本体包括拉力部200和承重部100,大致看,其两者都是条形状的。拉力部200包括近端部、远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拉力部200的远端部宽于其过渡部,这样,在这一部位可以布置更多的连接螺钉。承重部100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承重部10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宽于其过渡部,其目的也是为了在这一部位布置更多的连接螺钉。沿宽度方向,承重部100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弯曲成弧形,以更好的与跟骨骨块的后背侧贴合,另一部分边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端部的宽度边缘的延伸方向成25°?60°夹角,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在承重部下端部平行于足底时,承重部上端部部平行于后跟距关节面。拉力部200的近端部与承重部100连接在一起,其为一体式结构。拉力部200与承重部100的上端部、过渡部还是下端部连接,取决于实际的需要。拉力部200的远端部设有第一组螺纹孔201,第一组螺纹孔201沿边缘布置并布置成三角形,这一组螺纹孔用于与跟骰关节(跟骰关节是指跟骨A与骰骨C之间的关节)外侧的跟骨骨块相连接(参见图3)。承重部100的上端部设有第二组螺纹孔101,过渡部设有第三组螺纹孔102,下端部设有第四组螺纹孔103。第二组螺纹孔101沿上端部的边缘布置且位于非弧形面上的第二组螺纹孔101成直线形布置,这一组螺纹孔用于与位于跟踞关节(跟踞关节是指跟骨A与距骨B之间的关节)外侧和后背侧的跟骨骨块相连接(参见图3)。第三组螺纹孔102沿承重部的过渡部的延伸方向布置。第四组螺纹孔103沿承重部的下端部的边缘成直线形布置,这一组螺纹孔用于与跟骨外侧的基底骨块相连接(参见图3)。从临床医学角度看,跟骨骨折复位时要注意:后跟距关节面+载距突+距骨为第一部分,跟骰关节+前足为第二部分,跟骨基底为第三部分,这三个部分像拱石一样,相对位置正确跟骨就有好的功能。通过上述设计,各组螺钉的位置就与拱石骨块的位置对应起来了,从而确保连接螺钉固定在跟骨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跟骨内固定板,包括:刚性材料的内固定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固定板本体包括条形的承重部;所述承重部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宽于其过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用于与位于跟踞关节外侧和后背侧的跟骨骨块相连接,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用于与跟骨的基底骨块相连接;沿宽度方向,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弯曲成弧形,另一部分边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端部的宽度边缘的延伸方向成25°~60°夹角;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设有第二组螺纹孔;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设有第四组螺纹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志伟,赵玉玲,滕云,李轶,潘朝晖,杨志全,胡勇,王剑利,
申请(专利权)人:丁志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