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690268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0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数据;建立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计算有效孔径;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计算;计算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分析地下水与植被根系作用关系,阐述地下水补给地表植被物理过程,并定义了地下水补给地表植被的临界埋深;以潜水活动层厚度和植被根系层厚度为计算目标,构建了地下水补给植被确定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方法,填补了技术空白。所述的方法物理过程与作用机制明确,对广大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具有技术的通用性,为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地下水含水层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是一种生态水文分析计算 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广大的干旱区与半干旱区以地下水补给天然植被为控制指标的地下水 临界埋深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对干旱区与半干旱区而言,确定补给植被的地下水位,对于生态安全管理意义重 大。降雨下渗进入土壤后,滞留土壤中供植被蒸腾或者裸土蒸发,如果降雨量足够大,还将 继续入渗补给地下水。对于干旱区而言,其地下水来源于上游出山径流形成的潜流场,仅依 靠降雨形成的土壤水不足以支撑地表植被,地表处于荒漠状态,只有在地下水潜水蒸发补 给的条件下,才可以出现地表植被,这是绿洲安全的基础。对于半干旱区,其地下水来源于 当地降水入渗形成的含水层,仅依靠降雨形成的土壤水可以支撑群落单一的低盖度地表植 被,但只有在地下水潜水蒸发补给条件下,形成多样性丰富的高盖度植被群落,这是草原安 全的基础。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尽管地下水的来源不同,但是由潜水蒸发补给地表植被的原 理却是相同的。因此,寻求并维持一个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埋深,是保障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生 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是,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建立在地下水补给植被机理基础上 的分析计算方法,成为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地下水与生态安全管理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其分析计算由两部分组 成:一是连接地面的植被根系作用层,二是连接地下水面的潜水活动层。所述的方法原理以 植被根系作用层与潜水活动层相接触而发生地下水补给植被,因此以二者之和作为地下水 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方 法的步骤如下: 采集数据的步骤:用于采集已知土壤与植被群落的各个参数,包括:土壤植被生理数 据:根系作用层厚度,土壤物理数据:土壤实测有效粒径、土壤实测总孔隙度; 建立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的步骤:用于建立多个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将土壤实测 总孔隙度与各个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的土壤总孔隙度进行比较,找到与已知土壤最接近 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并以与已知土壤最接近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作为已知土壤 的规则模型; 计算有效孔径的步骤:用于利用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的颗粒结构和土壤实测有效粒径 计算出有效孔径; 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计算的步骤:用于利用公式:【主权项】1.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 采集数据的步骤:用于采集已知土壤与植被群落的各个参数,包括土壤植被生理数据: 根系作用层厚度,土壤物理数据:土壤实测有效粒径、土壤实测总孔隙度; 建立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的步骤:用于建立多个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将土壤实测 总孔隙度与各个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的土壤总孔隙度进行比较,找到与已知土壤最接近 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并以与已知土壤最接近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作为已知土壤 的规则模型; 计算有效孔径的步骤:用于利用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的颗粒结构和土壤实测有效粒径 计算出有效孔径; 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计算的步骤:用于利用公式:计算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其中: r 一表面张力系数、p-液体密度、^ 一重力加速度、w -有效孔径; 计算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的步骤:将根系作用层厚度与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相 加,得到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的土壤 颗粒为三角形排列结构。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形排列结构的土壤颗粒的总 孔隙度为39. 5%。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形排列结构的有效孔径计算 公式为:/?=〇· 1547汉 其中-有效孔径、々一土壤实测有效粒径。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的土壤 颗粒为四边形排列结构。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边形排列结构的土壤颗粒的总 孔隙度为47. 6%。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边形排列结构的有效孔径计算 公式为:/?=〇· 2071汐。【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数据;建立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计算有效孔径;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计算;计算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本专利技术通过分析地下水与植被根系作用关系,阐述地下水补给地表植被物理过程,并定义了地下水补给地表植被的临界埋深;以潜水活动层厚度和植被根系层厚度为计算目标,构建了地下水补给植被确定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方法,填补了技术空白。所述的方法物理过程与作用机制明确,对广大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具有技术的通用性,为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地下水含水层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IPC分类】G06F19-00【公开号】CN104751011【申请号】CN201510194904【专利技术人】陈敏建, 张秋霞, 马静, 陈根发, 朱寿峰, 汪林, 王鹏, 吕烨, 廖丽莎 【申请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公开日】2015年7月1日【申请日】2015年4月23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采集数据的步骤:用于采集已知土壤与植被群落的各个参数,包括土壤植被生理数据:根系作用层厚度,土壤物理数据:土壤实测有效粒径、土壤实测总孔隙度;建立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的步骤:用于建立多个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将土壤实测总孔隙度与各个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的土壤总孔隙度进行比较,找到与已知土壤最接近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并以与已知土壤最接近的土壤颗粒规则排列模型作为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计算有效孔径的步骤:用于利用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的颗粒结构和土壤实测有效粒径计算出有效孔径;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计算的步骤:用于利用公式:计算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其中:γ —表面张力系数、ρ—液体密度、g —重力加速度、R —有效孔径;计算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的步骤:将根系作用层厚度与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相加,得到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建张秋霞马静陈根发朱寿峰汪林王鹏吕烨廖丽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