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的组装作业性优异并且能够保护电装零件的线束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1)包括导入口(11)、流路(12)、吹出口(13)、固定部(14)及侧部突起部(15R、15L)。导入口(11)在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室横梁(2)的前侧与空调装置(4)的送出口(41)接合。流路(12)从导入口(11)向车室横梁(2)的后方延伸。吹出口(13)设置在比车室横梁(2)向后方延伸的流路(12)的端部。固定部(14)在导入口(11)的附近从前方抵接并固定于在车室横梁(2)的中央部前侧安装的托架(23)。侧部突起部(15R、15L)在车宽度方向在固定部(14)的两侧配置为一对,沿着托架(23)的两侧部(231、232)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置在车辆的仪表板的内部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
技术介绍
车辆具有横梁,该横梁在车宽度方向横穿过仪表板与前围板之间,且两端被连结在车体侧部。横梁具有托架,该托架用于将仪表板及安装在该仪表板上的仪表类及音响设备等电装零件、空调装置固定。另外,设置有将从空调装置到仪表板的吹出口之间连接的风道。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用风道配置构造,以在排风风道的两端部及中央部交错地从上下夹着横梁的方式设置排风风道,并用螺丝将中央部的底座部固定于横梁。另外,在仪表板的内侧,布线有多个电装零件、及与其操作部等连接的电缆。这些电缆穿通在仪表板的内侧设置的间隙。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仪表板,由在风道的下部一体地形成的多个固定部将沿着在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风道而配置的线束把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454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856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空调装置的风道一般由通过吹塑成形等形成的柔软的合成树脂制成,与作为组装风道的对方侧的车室横梁相比,制造公差所引起的偏差大。因此,在风道侧不设置定位标记等,在将风道向车室横梁组装时,作业者一边以目视确认对于车室横梁的安装部分一边将风道的位置对准。因此,为了能够在组装时吸收制造公差,对于风道考虑到:或者通过将开口部等设定得稍大,或者通过预先在端部设置余长部并在组装时切掉来进行微调整。但是,使组装作业的效率降低。另外,由于安装在车室横梁上的托架处于不与用户的手接触的地方,因此,大多情况下对于切断部除了去毛刺以外不实施边缘处理。因此,在托架的周边配置电装零件的线束等的情况下,为了使所安装的线束不会因行驶中的振动等而与托架接触而断线,产生了在线束的外表面上卷绕保护部件等保养线束的需要。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装作业性优异且能够保护电装零件的线束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包括导入口、流路、吹出口、固定部及侧部突起部。导入口在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室横梁的前侧与空调装置的送出口接合。流路从导入口向车室横梁的后方延伸。吹出口设置在比车室横梁向后方延伸的流路的端部。固定部在导入口的附近从前方抵接并固定于在车室横梁的中央部前侧安装的托架。侧部突起部在车宽度方向在固定部的两侧配置为一对,沿着托架的两侧部延伸。另外,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还具有上部突起部,该上部突起部配置在固定部的上部,并比托架的前侧上缘向后方突出,一对侧部突起部及上部突起部将托架的前端部的至少3个方向包围。另外,固定部由螺钉固定于托架,将固定部固定于托架的螺钉的中心线被设定为通过导入口。而且,流路包含内侧流路和外侧流路。内侧流路在车宽度方向位于侧部突起部的附近,从上侧抵接于车室横梁。外侧流路位于车室横梁的端部的附近,相对于车室横梁向上方远离。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在固定于车室横梁的托架上的固定部的车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一对侧部突起部。由于托架隐藏在侧部突起部之间,因此,即使在托架的附近配置有线束的情况下,线束也不会与托架接触。因此,不必担心线束被托架损伤。另外,由于以将托架从车宽度方向的两侧夹住的方式配置有侧部突起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固定部相对于托架定位,风道的组装作业性提高。另外,将比托架的前侧上缘向后方突出的上部突起部配置在固定部的上部,并由一对侧部突起部及上部突起部将托架的前端部的至少3个方向包围,根据如此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进一步提高了风道相对于车室横梁的托架的定位作业性。将固定部固定在托架上的螺钉的中心线被设定为通过导入口,根据如此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提高了将固定部螺钉固定于车室横梁的托架的作业性。另外,作为流路,包含:内侧流路,其在车宽度方向位于侧部突起部的附近并从上部抵接于车室横梁;及外侧流路,其位于车室横梁的端部的附近并相对于车室横梁向上方远离,根据如此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使与仪表板等进行分装配时的相对于车室横梁保持风道的保持力提高,并且使得将外侧流路的吹出口组合到仪表板的作业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第1的实施方式的风道与仪表板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风道及车室横梁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2的固定部及侧部突起部的周边放大的风道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F4-F4线的风道及车室横梁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F5-F5线的风道及车室横梁的剖视图。图6是在图3的固定部及侧部突起部的上部配置有线束的状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风道、11…导入口、12…流路、12RI…右内侧流路(内侧流路)、12LI…左内侧流路(内侧流路)、12RO…右外侧流路(外侧流路)、12LO…左外侧流路(外侧流路)、13…吹出口、14…固定部、141…螺钉、141A…中心线、15R、15L…侧部突起部、15U…上部突起部、2…车室横梁、23…托架、231,232…侧部、233…前端部、233U…前侧上缘、3…仪表板、4…空调装置、41…送出口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1。图1示出在车室横梁(也称作车室横管)2上分装配有风道1、仪表板3、及空调装置4等而成的前部内装组件100。此外,组装有变速器的操作部、空调装置的操作部、音响设备及其操作部、气囊装置、及转向柱等。前部内装组件100以在车室横梁2上组装有各零件的状态组装到车厢内。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来定义“前”、“后”、“右”、“左”,以重力所作用的方向为基准来定义“上”、“下”,将朝向车厢的中心的方向定义为“内侧”,将从车厢的中心远离的方向定义为“外侧”。在图2中示出将图1所示的风道1组装在车室横梁2上的状态。车室横梁2在车宽度方向延伸,在右端及左端分别具有右接合板21及左接合板22。右接合板21及左接合板22被接合在设有车辆的左右的前车门的铰链的附近。车室横梁2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前侧具有向上下开口的托架23。如图2至图5所示,风道1具有导入口11、流路12、吹出口13、固定部14、及一对侧部突起部15R、15L。如图4及图5所示,导入口11在车室横梁2的前侧借助由海绵、发泡尿烷等形成的密封部件42接合于空调装置4的送出口41。如图2至图4所示,流路12从导入口11越过车室横梁2的上方并向后方延伸。在第1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流路12包含在车宽度方向的左右延伸的右内侧流路12RI、左内侧流路12LI、右外侧流路12RO、左外侧流路12LO。如图2及图3所示,吹出口13设置在比车室横梁向后方延伸的各流路(右内侧流路12RI、左内侧流路12LI、右外侧流路12RO、左外侧流路12LO)12的端部。各吹出口13与在图1所示的仪表板3上设置的通气窗31连接。如图3至图5所示,固定部14在导入口11的附近从前方抵接于在车室横梁2的中央部前侧安装的托架23。如图4所示,固定部14以抵接于托架23的状态由螺钉141固定。螺钉141的中心线141A被设定为通过导入口11。由此,对用于将固定部14固定于托架23的螺钉141进行安装的作业中所使用的工具容易进行操作,而且作业者容易进行目视确认。侧部突起部15R、15L在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口,其在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室横梁的前侧与空调装置的送出口接合;流路,其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车室横梁的后方延伸;吹出口,其设置在比所述车室横梁向后方延伸的所述流路的端部;固定部,其在所述导入口的附近从前方抵接并固定于在所述车室横梁的中央部前侧安装的托架;及侧部突起部,其在车宽度方向在所述固定部的两侧配置为一对,沿着所述托架的两侧部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2.26 JP 2013-2686071.一种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口,其在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室横梁的前侧与空调装置的送出口接合;流路,其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车室横梁的后方延伸;吹出口,其设置在比所述车室横梁向后方延伸的所述流路的端部;固定部,其在所述导入口的附近从前方抵接并固定于在所述车室横梁的中央部前侧安装的托架;及侧部突起部,其在车宽度方向在所述固定部的两侧配置为一对,沿着所述托架的两侧部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设备的风道,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上部突起部,其配置在所述固定部的上部,并比所述托架的前侧上缘向后方突出,所述侧部突起部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益森光宏,原田知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