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散气膜冷却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8577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散气膜冷却孔,用于燃气涡轮叶片叶身或叶片上下缘板的气膜冷却,该冷却孔沿冷气流向分为平直段和扩张段两部分,平直段位于冷气进口侧,扩张段位于冷气出口侧,平直段横截面整体呈矩形,且长宽比大于2,平直段的长度与该冷却孔总长度之比Lt/L在1/3至2/3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离散气膜冷却孔具有以下优点:气膜覆盖均匀且横向覆盖面积大,横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高;适应高吹风比条件,高吹风比下气膜不易脱离壁面;气膜孔出口下游涡系弱,气动掺混损失小;结构简单,易于在实际涡轮冷却叶片上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轮机
,是一种离散气膜冷却孔,可以显著提高燃气涡轮叶片的气膜冷却效率和横向气膜覆盖,减小气膜冷却的掺混损失,适用于燃气涡轮叶片通道中需要冷却的表面。
技术介绍
燃气轮机广泛应用于航空、军事、交通、电力等领域,为了提高整机效率,燃气轮机的涡轮进口温度越来越高,现已远超涡轮叶片合金材料的耐温极限。离散孔气膜冷却是当前普遍采用的高效冷却技术,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涡轮叶片以及缘板冷却。其基本原理是从压气机引入冷却空气至涡轮叶片,冷却空气通过密布于叶片上的离散气膜孔流出并覆盖于叶片表面,从而达到隔绝热主流与金属叶片表面的目的,降低叶片表面温度,从而保证叶片的运行可靠性。离散孔气膜冷却最常用的冷却孔是圆柱孔,圆柱孔具有结构简单、不影响叶片强度、加工容易等优点,因此在燃气涡轮叶片上应用广泛。但随着涡轮进口温度的逐步提高,圆柱孔气膜冷却效率偏低、气膜覆盖面积小、不适于高吹风比、掺混损失较大等缺点越来越明显,除叶片前缘区外,目前先进燃气涡轮叶片上(吸力面、压力面、端壁)已很少采用圆柱孔气膜冷却。近年来,为了改善圆柱孔的缺陷,国内外研宄者陆续提出了多种新颖的气膜冷却孔,以提高气膜冷却效果。比如,扩张孔、双喷射孔、姐妹孔、沟槽孔、收缩槽孔等。上述冷却孔均比圆柱孔大幅提高了气膜冷却效率,其中扩张孔是最成功的冷却孔,已应用于多种实际的燃气涡轮叶片。总体上看,目前所提出的各种改进型气膜冷却孔几乎均以圆柱孔为基础,即冷却孔的冷气进口端基本都是圆柱孔,改进部分主要是针对气膜孔的出口端进行。因此,目前绝大部分冷却孔均可认为是基于圆柱孔的改进。实际上,气膜冷却还有一种典型结构,即二维连续槽结构,是气膜冷却概念最早提出时使用的原始结构,后来为了便于实际应用且不影响叶片强度,连续槽结构逐渐发展为离散化的孔,由于结构简单并且易于加工,圆柱型孔成为普遍使用的冷却孔,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改进型高效气膜冷却孔的进气侧仍采用圆柱孔的原因。然而,从冷却效果来看,连续槽结构的气膜冷却效果要明显优于离散化的以圆柱孔为基础的各种冷却孔,只是由于连续槽在制造、结构、布置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涡轮冷却叶片上的使用,但槽型结构这一基本结构可以用来发展更加高效的冷却孔。
技术实现思路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离散气膜冷却孔,用以提高离散孔气膜冷却的冷却效果,增大气膜覆盖面积,并减少气膜冷却的掺混损失。( 二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离散气膜冷却孔,用于燃气涡轮叶片叶身或叶片上下缘板的气膜冷却,该冷却孔沿冷气流向分为平直段和扩张段两部分,平直段位于冷气进口侧,扩张段位于冷气出口侧,平直段横截面整体呈矩形,且长宽比大于2,平直段的长度与该冷却孔总长度之比Lt/L在1/3至2/3之间。上述方案中,所述平直段横截面矩形的长宽比是在2至6之间。上述方案中,所述平直段横截面矩形的四角有或无导圆,导圆的半径是在O至0.5倍平直段宽度Wl之间。上述方案中,所述扩张段两侧具有横向扩张角,冷气出口侧具有前扩张角,横向扩张角在10-30度之间,前扩张角在0-10度之间。上述方案中,以直径为D的普通圆柱孔为基准,该冷却孔平直段的矩形横截面积与该普通圆柱孔的圆形横截面积相当,平直段宽度Wl为该普通圆柱孔直径D的0.4-0.7倍。上述方案中,该冷却孔适用的喷射角α范围在30-70度之间。上述方案中,在使用时,多个所述离散气膜冷却孔之间的横向孔间距为S,S与基准普通圆柱孔径D的比值S/D不小于5。(三)有益效果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是将二维连续槽离散化,将二维连续槽分成多个离散的矩形段,作为冷气进气口,单个冷却孔沿冷气流向的前半段为平直的,利于冷气进入孔后保持流动方向,单个冷却孔沿冷气流向的后半段为扩张型,目的是扩大出口冷气的横向宽度,同时减小冷气出口动量,有利于气膜贴附。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有别于目前已知的气膜冷却孔,具有的优点如下:一是气膜横向覆盖宽,横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高;二是适用于高吹风比条件,出口面积大,冷气出口动量低,冷气不易吹离壁面;三是出口下游涡系弱,气动掺混损失很小;四是工艺性好,以现有加工技术,易于在实际涡轮叶片上实现。【附图说明】图1a为现有的普通圆柱孔几何结构;图1b为现有的扇型扩张孔几何结构;图1c为现有的簸箕形孔几何结构;图2a为现有的扇形扩张孔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视图方向A定义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A向视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B向视图;图3d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C向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平直段横截面典型形状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冷气流动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与现有几种典型冷却孔的横向平均冷却效果对比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加工工艺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a展示了现有的普通圆柱孔几何结构,普通圆柱孔长度、直径、喷射角分别用L、D、a表示。图lb、图1c分别展示了现有的扇形扩张孔以及簸箕形扩张孔的几何结构,可以看出,现有应用最广泛的冷却孔都是出口扩张的,即冷却孔的前半段为圆柱孔,冷却孔的后半段转为扩张型,孔前半段长度用Lt表示,孔的总长度用L表示,横向扩张角用β表示,前扩张角用γ表示。显然,所展示的两种现有的典型扩张型孔基本是在普通圆柱孔的基础上优化改进了后半段的出口扩张结构,以获得更好的气膜冷却效果。图2a展示了现有的扇形扩张孔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作为对比,图2b展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对比可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抛弃了传统的圆柱孔这一基本结构,而以横截面为矩形的槽结构为基础,同时借鉴了出口扩张这一普遍采用的离散孔出口结构方式,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与现有冷却孔的本质区别是冷却孔的横截面由圆形转为矩形,且矩形的长宽比很大,每个离散孔的矩形横截面接近于二维连续槽结构(即多个冷却孔横截面为矩形的冷气进口整体上接近于构成离散化的二维连续槽)。在保持矩形截面积与传统圆柱类冷却孔的圆形截面积相当的条件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散气膜冷却孔相对于基于圆柱孔的扩张孔而言,优势在于:首先,冷却孔的横向尺寸扩大,配合横向扩张角β,冷却孔出口的横向宽度更大,气膜的横向覆盖面积更广;其次,配合出口的前向扩张角γ,冷却孔出口面积进一步扩张,冷气出口动量显著降低,尤其高吹风比下气膜脱离的趋势显著减小;最后,由于冷却孔出口的横向宽度显著增加,冷气出口流动更接近二维槽结构,冷气流动更均匀,冷气与主流之间的掺混作用减弱,气动损失减小。参照图2b,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燃气涡轮叶片叶身或叶片通道上下端壁的气膜冷却的冷却孔,沿冷气流向分为平直段和扩张段两部分,平直段位于冷气进口侧,扩张段位于冷气出口侧,平直段横截面整体呈长宽比大于2的矩形,平直段的长度与该冷却孔总长度之比Lt/L在1/3至2/3之间。优选地,平直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散气膜冷却孔,用于燃气涡轮叶片叶身或叶片上下缘板的气膜冷却,其特征在于,该冷却孔沿冷气流向分为平直段和扩张段两部分,平直段位于冷气进口侧,扩张段位于冷气出口侧,平直段横截面整体呈矩形,且长宽比大于2,平直段的长度与该冷却孔总长度之比Lt/L在1/3至2/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柏涛刘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