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智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85702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17: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智能装置。该装置由上箱体和下箱体组成,上箱体内为蒸汽加热管组和冷水取热管组,下箱体内为相变蓄热组件,相变蓄热组件由装有相变材料的相变蓄热管和管板组成,相变蓄热管沉浸在蒸馏水内,呈水平错列,箱体的外部设有蒸馏水循环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合理、管束振动小,所需蓄、放热时间短,用蒸馏水作为中间换热介质,极大减小了结垢区域,方便清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智能装置,用于存储工业上的以蒸汽形式排放的余热、废热,给用户提供热水。
技术介绍
目前石化行业存在大量的废热蒸汽,充分利用这些废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缓解能耗。我国目前主要的供热模式为集中供热,集中供热存在着大量问题,供暖的时间和温度不能随意控制,供暖舒适度较差,集中供暖须大量管道,管道运输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热损,集中供暖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无论是否需要,都是在全天供应,造成能源白白浪费。针对上述问题,移动相变蓄热供热装置打破了管道运输模式,是热量输送技术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具有成本低、方便快捷、热损小等优点,能够缓解热能供需矛盾。目前已出现一些利用蓄热储能技术进行移动供热的设备和装置,申请号为201110317579.0名称为智能化车载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系统公开了一种移动蓄能供热设备,但其蓄热时的传热方式为自然对流,取热时箱体内流速低,传热效果差。申请号为201310577760.4名称为一种蒸汽加热智能移动蓄热供热装置,传热效果虽有改善但易造成喷淋不均匀及管组振动等问题,同时这两种装置都是冷水直接进入箱体内,易造成箱体内各部件均结垢,难于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传热效果强,方便拆卸清洗,管束振动小的蒸汽加热的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智能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智能装置,包括上箱体I和下箱体2,上箱体I内为蒸汽加热管组41和冷水取热管组28,呈并排放置;下箱体2内为相变蓄热组件3,相变蓄热管5沉浸在蒸馏水中,上箱体I和下箱体之2间设有蒸馏水循环管道46,整个相变蓄热装置装有智能控制系统,装置外部由保温层包裹。蓄热时通过蒸馏水泵10将下箱体2内的蒸馏水从箱体底部抽出,通过蒸馏水循环管道46进入换热套管23与蒸汽进行热交换,热的蒸馏水回到下箱体2内横向冲刷相变蓄热管5,管内相变材料受热融化从而达到蓄热的效果。放热时仍通过蒸馏水泵10将蒸馏水抽进冷水取热管组28与冷水进行热交换,低温蒸馏水流回下箱体2内横向冲刷相变蓄热管5,相变材料遇冷凝固放出热量,作为中间载热体的蒸馏水不断地将相变蓄热管5内的热量传递给冷水,从而达到供热的目的。智能控制系统由终端控制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流量计、电动调节阀组成,通过终端控制器通过终端控制器采集实时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值并调节阀门开度。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相变蓄热组件3由装有相变材料的相变蓄热管5和管板7组成,相变蓄热管沉浸在蒸馏水中,呈水平错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蒸汽加热管组41与冷水取热管组28均由换热套管23组成,套管数量可由实际工况确定。蒸汽进汽管36上装有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压力传感器及电动调节阀,冷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上装有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及电动调节阀。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相所述的相变蓄热管5为环向波纹内翅片管,由焊有椭圆形翅片48的基板47冲压成型再钎焊进管内而形成,椭圆形翅片的长短轴之比为1.5?3,这种结构增大了换热面积,强化了传热效果,缩短了蓄放热时间;管内装有温度传感器,管子固定在管板7上,最右侧管板固定在固定支架4上,其余均由吊耳6吊起。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蓄、放热阶段蒸馏水流向由蒸馏水进、出水换向阀11、12控制,进水换向阀11管道上装有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及电动调节阀。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蒸馏水抽水管45由蒸馏水抽水分管44、蒸馏水抽水连管43及蒸馏水抽水总管42组成,抽水总管42上装有电动调节阀。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相变蓄热组件下方装有均流板8,均流板8上所开孔的大小呈线性增加。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下箱体2侧面设有检修人孔13及蒸馏水液位计。通过以上方案设计出的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相变蓄热管5为环向波纹内翅片管,椭圆形翅片的长短轴之比为1.5?3,该翅片结构不仅增加了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也增强了相变材料液相区的对流换热。2、以循环的蒸馏水作为中间传热介质,使得结垢区域仅发生在取热管组,大大减小了结垢区域,便于清洗。3、循环的蒸馏水走套管环隙,壳程流速大、换热效果好,蓄放热时间短。4、蒸汽加热管组41与冷水取热管组28放在上箱体I内部两侧,较重的相变蓄热组件放在下箱体2内,此结构不仅紧凑而且重心偏下,蓄热车行驶平稳。5、整个蓄、放热过程实现了智能化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1的左结构示意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蒸汽加热管组。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冷水取热管组。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均流板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蒸馏水抽水管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环向波纹内翅片管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箱体、2-下箱体、3-相变蓄热组件、4-固定支架、5-相变蓄热管、6-吊耳、7-管板、8-均流板、9-电动调节阀、10-泵、11-蒸馏水进水换向阀、12-蒸馏水出水换向阀、13人孔、14-蒸饱水出水口、15-蒸饱水出水管、16-蒸饱水出水连管、17-蒸饱水进水连管、18蒸馏水进水管、19-蒸馏水进水口、20-冷水进水口、21-冷水进水管、22-冷水进水连管、23-换热套管、24-热水出水连管、25-热水出水管、26-热水出水口、27-热水调温管、28-冷水取热管组、29-蒸饱水出水口、30-蒸饱水出水管、31-蒸饱水出水连管、32-蒸饱水出进连管、33-蒸馏水进水管、34-蒸馏水进水口、35-蒸汽进汽口、36-蒸汽进汽管、37-蒸汽进汽连管、38-冷凝水出水连管、39-冷凝水出水管、40-冷凝水出水口、41-蒸汽加热管组、42-蒸馏水抽水总管、43-蒸馏水抽水连管、44-蒸馏水抽水分管、45-蒸馏水抽水管、46-蒸馏水循环管道、47-基板、48-椭圆形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和图2所示,整体为长方形箱式结构,蓄热装置由上箱体I和下箱体2组成,上箱体I内设置有蒸汽加热管组41、冷水取热管组28,下箱体内设有相变蓄热组件3,相变蓄热组件3通过下箱体内壁的固定支架和吊耳6共同支撑固定。蒸汽加热管组41和冷水取热管组28通过上箱体I底部的固定支架支撑。蓄热装置的外部设有保温层,上箱体I和下箱体2之间设有蒸馏水循环管道46,通过蒸馏水循环实现上箱体I与下箱体2之间的热量交换。蓄、放热阶段,通过调节蒸馏水进水换向阀11和出水换向阀12选择性进入蒸汽加热管组41或冷水取热管组28,换热后再流入下箱体2内,这种方式极大地减小了结构区域,方便拆卸清理。相变蓄热组件3由相变蓄热管5和管板7组成,相变蓄热管5固定在管板7上并呈水平错列布置,右边侧管板7固定在下箱体2内的固定支架4上其余均由吊耳6吊起,管子左侧未固定,可自由变形来抵消相变蓄热管5与下箱体2的热膨胀差,蓄热管结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智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智能装置,包括上箱体(1)和下箱体(2),其特征在于:上箱体(1)内为蒸汽加热管组(41)和冷水取热管组(28),呈并排放置;下箱体(2)内为相变蓄热组件(3),相变蓄热管(5)沉浸在蒸馏水中,上箱体(1)和下箱体之(2)间设有蒸馏水循环管道(46),整个相变蓄热供热装置装有智能控制系统,装置外部由保温层包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祥刘德飞彭浩朱平张林高漫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