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同层串联连接,形成若干第一导电单元;触控层包括若干沿第二方向平行排布的第二导电单元,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形成彼此绝缘的交叉网络;由第二电极构成的第一导电单元与触控层中的第二导电单元形成触控结构,减小了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仅设置有第一封装层、触控层和第二封装层,不仅结构简单,还有效提高了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在第二电极的制备过程中,将第二电极形成第一导电单元,与触控层中的第二导电单元形成触控结构,制备方法简单,工艺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内嵌式触控结构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触控屏(英文全称为Touch Panel),又称触摸屏、触控面板,是一种可接收触头等输入信号的感应式显示装置,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上。按照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和传输信息的介质,触摸屏可分为四种: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和表面声波式。电容式触摸屏(英文全称为Capacitive Touch Panel,简称为CTP)是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对屏幕进行控制的。根据侦测触碰区域的电容变化,进而计算手指所在位置,精确度可达99%,响应时间小于3ms。CTP具有灵敏度高、容易实现多点触控技术等优点,逐渐成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应用的主流触摸屏。现有技术中,按照触控层叠结构和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CTP可分为:outcell (触控装置外挂于显示面板外)、on cell (触控装置设置在显示面板上)和in cell(触控装置集成在显示面板中)等技术架构。尽管out cell和on cell技术成熟,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out cell技术中的OFS (英文全称为One FilmSolut1n,译为单片薄膜解决方案)可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使得柔性触控显示成为可能。但是in cell可以使得显示面板更加轻薄、透光率更高、功率更小,而且可以实现柔性,被称为是触控显示,特别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触控的终极解决方案,将逐渐成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触控技术的发展主流。中国专利文献CN102830827A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在上基板表面的第一触控感测层,形成在下基板表面的有机发光组件和设置在有机发光组件上的由感测电极与有机发光电极组合而成的合并层。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将原属于第二触控感测层的第二感测电极与原属于有机发光组件的对向电极层的对向电极混合或组合于单一层,且因为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各自形成于第一触控感测层与合并层,需要在两者之间设置绝缘层,藉此可以减少整体制程步骤,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制造良率。虽然该触控显示装置将第二感测电极与对向电极混合设置在单一层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但是,作为触控装置另一部分的第一触控感测层仍需设置上基板表面,因此该装置仍属于out cell结构,不可避免的带有厚度大、透光率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该专利文献将第二感测电极与有机发光电极合并为一层,极易导致信号串扰问题,严重影响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另外,该专利文献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之间未设置绝缘层,为了保证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之间绝缘,不但需要给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之间留有足够的绝缘空间,无法减少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而且上基板必须具有极小的挠性,以避免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相接触,这就使得所述触控显示装置无法实现柔性化和大尺寸化。该专利文献另一个实施例将第一感测电极设置在上基板的上表面,即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分别设置在上基板的两侧,虽然可以避免第一个实施例无法实现柔性化和大尺寸化的问题,但是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之间的垂直距离太大,严重影响触控的灵敏性;而且,为了避免第一感测电极因外力遭到损坏,不可避免需要在第一感测电极上方形成保护层,反而增加了工艺步骤,进一步增大了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降低了透光率,而且还影响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装置厚度大、制备工艺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制备工艺简单、厚度小具有内嵌式触控结构且可以实现柔性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靠近基板设置;还包括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上的第一封装层、触控层和第二封装层;所有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所述第一电极独立设置;各行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所述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同层串联连接,形成若干第一导电单兀;所述触控层包括若干沿第二方向平行排布的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导电单元形成彼此绝缘的交叉网络。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导电单元图案相同。所述触控层的厚度为5?200nm。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为I?500nm。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导电单元均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导电层。所述第一封装层与所述第二封装层均为包括一层或多层交替设置的有机薄膜和/或无机薄膜的膜层。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厚度为50nm?5 μ m。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为50nm?5 μ m。所述基板与所有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之间还设置有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中的电路用于驱动所有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触控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基板上形成独立设置的第一电极,并在第一电极上形成有机发光层;S2、在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第二电极,且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同层串联连接,形成平行排布的第一导电单元;S3、在基板上形成覆盖所有第一导电单元的第一封装层;S4、在第一封装层上形成导电层,并图案化形成若干沿第二方向平行排布的第二导电单元,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形成彼此绝缘的交叉网络;S5、在基板上形成覆盖所有第二导电单元的第二封装层。步骤SI之前还包括在基板上形成驱动电路层的步骤。步骤S4中所述第二导电单元还可以通过掩膜工艺或打印工艺直接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并彼此独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上还依次设置有第一封装层、触控层和第二封装层,所有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所述第一电极独立设置,所述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同层串联连接,形成若干第一导电单元;所述触控层包括若干沿第二方向平行排布的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导电单元形成彼此绝缘的交叉网络;由第二电极构成的第一导电单元与触控层中的第二导电单元形成触控结构,大大减小了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而且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之间由第一封装层绝缘,结构简单。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电极形成第一导电单元与触控层中的第二导电单元形成触控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仅设置有第一封装层、触控层和第二封装层,有效提高了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而且,相比现有触控显示装置,有效减少了制程,提高了产品良率。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在第二电极的制备过程中,将第二电极形成第一导电单元,与触控层中的第二导电单元形成触控结构,制备方法简单,工艺成本低。【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01-基板、102-驱动电路层、103-第一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靠近基板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上的第一封装层、触控层和第二封装层;所有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所述第一电极独立设置;各行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所述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同层串联连接,形成若干第一导电单元;所述触控层包括若干沿第二方向平行排布的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导电单元形成彼此绝缘的交叉网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少鹏,平山秀雄,黄秀颀,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