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所述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0、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气推流区内,与厌氧气推流区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通过厌氧气推流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内进行生物降解;S20、然后混合液进入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继续进行生物降解,经泥水分离区进行泥水分离;S30、步骤S20中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推流区前的缓冲区,然后进入厌氧推流区继续下一个循环处理过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的布水方式布水均匀,避免了传统的布水系统设置在池底时导致的布水系统堵塞、布水不均以及污泥沉积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污水的水解酸化的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反应。酸化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有机酸。污水的水解酸化处理过程一高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1、水解阶段水解可定义为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2、酸化阶段发酵可定义为有机物化合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末端产物,因此这一过程也称为酸化。3、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4、甲烷阶段这一阶段,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从机理上讲,水解和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两个阶段,但不同的工艺水解酸化的处理目的不同。水解酸化-好氧生物降解工艺中的水解目的主要是将原有废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工业废水,主要将其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考虑到后续好氧处理的能耗问题,水解主要用于低浓度难降解废水的预处理。传统水解酸化工艺存在的问题:1.布水系统容易堵塞,造成布水不均;2.污泥床内有短流现象,影响处理能力;3.污泥淤积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布水系统堵塞,泥水分离区不会有短流现象,污泥不淤积且悬浮混合状态好,并且能够实现大比例污泥内回流循环的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本专利技术的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利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对污水进行水解酸化,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包括一体化设置并且用隔墙隔开的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所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泥水分离区,并且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顶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0、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气推流区内或者输送至厌氧气推流区前端,与厌氧气推流区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通过厌氧气推流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内进行生物降解;S20、然后混合液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进入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进一步进行生物降解,并且部分混合液进入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上方两侧的泥水分离区内,混合液经两侧的泥水分离区进行泥水分离后,污泥下滑至泥水分离区下方的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S30、步骤S20中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推流区前的缓冲区,然后进入厌氧推流区继续下一个循环处理过程;所述步骤S10、S20中利用水解菌和酸化菌对污水进行循环降解;所述泥水分离区、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污泥浓度为2 - 10g/L。可选的,所述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利用污水处理池液面上部和密封盖之间的密闭区域内的厌氧气通过加压后循环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的底部的方式对混合液进行搅拌。可选的,所述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第二厌氧气搅拌区的有效水深均为4 — 6米。可选的,所述步骤SlO中污水的稀释比大于50。可选的,利用厌氧气搅拌系统对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的混合液进行搅拌;所述厌氧气搅拌系统包括鼓风装置、吸气管、供气管和曝气软管,所述曝气软管设置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的底部,所述吸气管一端与鼓风装置的进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污水处理池液体上方与密封盖的密闭空间连通,所述供气管一端与鼓风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可选的,所述厌氧气推流区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的隔墙为导流墙体一,并且与该导流墙体一相对侧设置有与池底分离的导流墙体二,并且导流墙体二与污水池池壁之间设置缓冲区,所述导流墙体二顶部高于所述导流墙体一顶部,在厌氧气推流区内设置有厌氧气气提装置;所述厌氧气气提装置通过供气支管与所述的供气管连通,并且在所述的供气支管上设置阀门。可选的,所述泥水分离区的表面负荷在lm3/m2.h以下,停留时间控制在10 — 30h。可选的,所述污水为可生化性差的污水。可选的,每个泥水分离区分别包括第一斜墙、第二斜墙和清水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斜墙和第二斜墙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厌氧搅拌区两端池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墙顶部与第二厌氧搅拌区一侧的池壁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斜墙顶部高于第一斜墙底部,第二斜墙顶与第一斜墙底部分离设置,作为水流通道;所述清水收集装置设置于泥水分离区上部。可选的,所述清水收集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厌氧搅拌区的设置有第二斜墙的侧壁上。本专利技术的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的布水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布水模式,在单点布水的情况下,采用厌氧气推流产生大比例内循环,使得布水均匀,且无堵塞短路现象,新的回流循环方式避免了传统的布水系统设置在池底时导致的布水系统堵塞、布水不均以及污泥沉积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污水的水解酸化的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0 —厌氧气推流区;11 一导流墙体一 ;12 —导流墙体二 ;13 —厌氧气气提装置;14 一缓冲区;20 —第一厌氧气搅拌区;30 —第二厌氧气搅拌区;40 —泥水分离区;41 一第一斜墙;42 —第二斜墙;43 —清水收集装置;5 —曝气软管;6 —鼓风装置;7 —吸气管;8 —供气管;81 —供气支管;9 一排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参见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利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对污水进行水解酸化,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包括一体化设置并且用隔墙隔开的厌氧气推流区10、第一厌氧气搅拌区20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30 ;所述厌氧气推流区10、第一厌氧气搅拌区20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30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2内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泥水分离区40,并且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顶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厌氧气推流区10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20之间,第一厌氧气搅拌区20与第二厌氧气搅拌区30之间,第二厌氧气搅拌区30与厌氧气推流区10之间均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0、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气推流区10内或者输送至厌氧气推流区10前端,与厌氧气推流区内10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通过厌氧气推流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20内进行生物降解;S20、然后混合液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20进入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30内进一步进行生物降解,并且部分混合液进入第二厌氧气搅拌区30内上方两侧的泥水分离区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利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对污水进行水解酸化,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包括一体化设置并且用隔墙隔开的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所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泥水分离区,并且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顶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0、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气推流区内或者输送至厌氧气推流区前端,与厌氧气推流区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通过厌氧气推流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内进行生物降解;S20、然后混合液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进入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进一步进行生物降解,并且部分混合液进入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上方两侧的泥水分离区内,混合液经两侧的泥水分离区进行泥水分离后,污泥下滑至泥水分离区下方的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S30、步骤S20中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推流区前的缓冲区,然后进入厌氧推流区继续下一个循环处理过程;所述步骤S10、S20中利用水解菌和酸化菌对污水进行循环降解;所述泥水分离区、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污泥浓度为2-10g/L。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镇,
申请(专利权)人:易百皓源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