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滑式差速器和具有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80537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1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限滑式差速器和具有其的汽车,限滑式差速器包括:半轴;套设在半轴上的差速器壳体,差速器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环体,第一环体的内壁面形成为第一摩擦面;套设在半轴上且邻近第一环体的摩擦环,摩擦环朝向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内径尺寸大于半轴的径向尺寸且外径尺寸小于第一环体的内径尺寸的第二环体,第二环体的外壁面形成为第二摩擦面,摩擦环沿半轴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摩擦环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环体伸入第一环体与半轴之间且第二摩擦面的至少一部分止抵第一摩擦面,摩擦环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摩擦面脱离第一摩擦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限滑式差速器在改变锁紧系数的同时实现了锁紧系数的可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限滑式差速器和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行驶时,左右车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路程往往不等,例如,转弯时内外车轮行程显然不同。即外侧车轮滚过的距离大于内侧车轮。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由于路面波形不同也会造成两侧车轮滚过的路程不同。即使在平直路面行驶时,由于车轮气压,轮胎负荷,胎面磨损程度不同及制造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引起左右车轮因滚动半径不同而使左、右车轮行程不等。当驱动桥的左、右车轮刚性连接时,则行驶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驱动轮在路面上出现滑移或滑转。这不仅会加速轮胎磨损和燃料的消耗,而且可能会导致转向和操纵性恶化。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汽车左、右驱动轮间都装有轮间差速器,从而保证驱动桥两侧车轮在行程不等时具有不同的旋转角速度,满足汽车行驶运动学的要求。多桥驱动汽车上还常装有轴间差速器,以提高通过性,同时避免在驱动桥间产生功率循环及由此引起的附加载荷,使传动系零件损坏、轮胎磨损和增加燃料消耗等。普通差速器对于良好路面来说是合适的,但是,当汽车越野行驶或者在泥泞、冰雪路面上行驶,一侧驱动车轮与地面的附着系数很小时,尽管另一侧车轮与地面有良好的附着,其驱动转矩也不得不随着附着系数小的一侧同样的减小,从而无法发挥潜在的牵引力,致使汽车停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汽车上通常会安装限滑差差速器,以防止汽车出现打滑,不能行驶的情况出现。在相关技术中,限滑差速器通常为分为两种结构。一种为摩擦片式差速器,另一种为强制锁止式差速器。在摩擦片式差速器中,在半轴齿轮后侧增加了摩擦片,增大内摩擦力矩,当传递扭矩时,差速器壳体通过斜面对行星齿轮产生沿行星齿轮轴线方向的轴向力,该轴向力推动行星齿轮使压盘将摩擦片压紧。当左右半轴转速不相等时,主从动摩擦片间产生相对滑转,从而产生摩擦力矩,以提升汽车防滑性能。在该结构中,锁止系数在增大后就不可再发生变化。因此,在提升汽车防滑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汽车转弯时的通过性;并且差速器本身为运转件,很难实现锁紧系数的调整。因此,该结构在锁紧系数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强制锁止式差速器主要依靠液压或者气动操纵机构使内、外接合器(既差速锁)啮合,此后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锁紧在一起,使差速器差速功能丧失,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地面的附着系数,使牵引力达到可能的最大值。该结构限滑差速器结构复杂,对于空间要求高,且成本高,因此基本未应用到轿车行业,多应用于运输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限滑式差速器,以解决锁紧系数可以改变和控制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限滑式差速器,包括:半轴;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套设在所述半轴上,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一端设有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半轴的径向尺寸的第一环体,所述第一环体的内壁面形成为第一摩擦面;摩擦环,所述摩擦环套设在所述半轴上且邻近所述第一环体,所述摩擦环的朝向所述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半轴的径向尺寸且外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环体的内径尺寸的第二环体,所述第二环体的外壁面形成为第二摩擦面,所述摩擦环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所述摩擦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环体伸入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半轴之间且所述第二摩擦面的至少一部分止抵所述第一摩擦面,所述摩擦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摩擦面脱离所述第一摩擦面。进一步的,所述半轴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键槽,所述摩擦环的内壁面设有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延伸的平键,所述平键相对于所述键槽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键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摩擦面形成为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向所述摩擦环所在方向径向尺寸逐渐增大的锥形面,所述第二摩擦面形成为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向所述差速器壳体所在方向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面。进一步的,所述半轴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圆台,所述第一圆台绕所述半轴的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圆台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半轴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环体套设在所述第一圆台上,所述摩擦环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可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圆台上。进一步的,限滑式差速器还包括:拨叉,所述拨叉与所述摩擦环相连以驱动所述摩擦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进一步的,限滑式差速器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拨叉相连以驱动所述拨叉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可活动。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为液压阀。进一步的,所述半轴的外壁面上还设有第二圆台,所述第二圆台设在所述第一圆台的远离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圆台绕所述半轴的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圆台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圆台的径向尺寸,所述摩擦环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可活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圆台和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环体与所述第二圆台之间设有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可伸缩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止抵所述第二环体和所述第二圆台。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限滑式差速器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限滑式差速器,摩擦环具有与差速器壳体的第一摩擦面配合的第二摩擦面,并且摩擦环可以沿半轴的轴向移动,使得锁紧系数可以发生改变,同时还可以实现锁紧系数的可控,提高了汽车的防滑性能,通过性提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以解决锁紧系数可以改变和控制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包括根据本技术的限滑式差速器。所述汽车与上述限滑式差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滑式差速器的一个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滑式差速器另一个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滑式差速器的差速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示的差速器壳体的轴向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滑式差速器的摩擦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所示的摩擦环的轴向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滑式差速器的拨叉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限滑式差速器,1-差速器壳体,11-第一环体,12-第一摩擦面,2-摩擦环,21-第二环体,22-第二摩擦面,23-平键,3-半轴,31-第一圆台,32-第二圆台;4-拨叉,5-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照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限滑式差速器100包括差速器壳体1、半轴3和摩擦环2。具体而言,差速器壳体I套设在半轴3上,差速器壳体I的一端设有第一环体11,第一环体11的内径尺寸大于半轴3的径向尺寸。第一环体11的内壁面形成为第一摩擦面12。摩擦环2套设在半轴3上并且邻近第一环体11。摩擦环2的朝向第一环体11的一端设有第二环体21,第二环体21的内径尺寸大于半轴3的径向尺寸,并且第二环体21的外径尺寸小于第一环体11的内径尺寸。第二环体21的外壁面形成为第二环摩擦面22。摩擦环2沿半轴3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以活动。具体而言,当摩擦环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环摩擦面22脱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限滑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半轴;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套设在所述半轴上,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一端设有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半轴的径向尺寸的第一环体,所述第一环体的内壁面形成为第一摩擦面;摩擦环,所述摩擦环套设在所述半轴上且邻近所述第一环体,所述摩擦环朝向所述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半轴的径向尺寸且外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环体的内径尺寸的第二环体,所述第二环体的外壁面形成为第二环摩擦面,所述摩擦环沿所述半轴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所述摩擦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环体伸入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半轴之间且所述第二环摩擦面的至少一部分止抵所述第一摩擦面,所述摩擦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环摩擦面脱离所述第一摩擦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安武杨强梁磊王荣谢立臣刘婧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