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67466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3 12:20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缸体水套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缸体上层水套、缸体布水道及缸体下层水套,缸盖水套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及缸盖外层水套;缸体布水道、缸体上层水套与缸体下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缸体布水道、缸体上层水套与缸盖上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缸盖下层水套形成第三冷却通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实现发动机均衡冷却,同时降低发动机热损失,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的冷却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是通过水泵向发动机冷却水套内泵入冷却液用以冷却发动机。传统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和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一般采用单一水套的方式,即缸体水套的各部件相互连通,缸盖水套的各部分相互连通。冷却液自缸体上的冷却液入口进入到缸体水套中,以对缸体的各部位进行冷却,然后冷却液从缸体水套流动至缸盖水套,再对缸盖上的各部位进行冷却。但是,发动机的这种冷却方式,不能满足发动机在不同负荷运行时的冷却需求,同时缸体及缸盖上、下部的热负荷,造成发动机冷却不均衡,从而发动机可靠性和车辆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在对发动机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冷却调节,同时实现发动机的均衡冷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包括围绕发动机缸筒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缸体上层水套、缸体布水道及缸体下层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缸盖上层水套及缸盖下层水套;所述缸体布水道、缸体上层水套与缸体下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缸体布水道、缸体上层水套与缸盖上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缸盖下层水套形成第三冷却通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缸体进水口、缸体布水道、第一缸体上水孔、缸间冷却槽、缸体上层水套、缸体回水孔、缸体下层水套、缸体出水口 ;所述缸体进水口、缸体布水道、第一缸体上水孔、缸体出水口布置于缸体水套上靠近缸体排气侧,缸体回水孔布置于缸体进气侧;所述的缸间冷却槽设置在缸筒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缸体进水口、缸体布水道、第一缸体上水孔、第二缸体上水孔、缸盖上水口、缸盖上层水套、缸盖上层水套出水口、缸盖回水道;所述第二缸体上水孔布置于缸体水套顶部靠近缸体排气侧,与缸盖上水口相连接,其中心线与缸间冷却槽中心线平行;缸盖上层水套前端设置缸盖上层水套出水口 ;所述的缸盖上水口分布在缸盖下层水套上,缸盖回水道轴线与缸筒中心轴线平行并与缸体出水口相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冷却通路包括依次连的缸盖上水道、缸盖进水口、缸盖下层水套、缸盖下层水套出水口 ;所述缸盖上水道集成布置于缸体排气侧,缸盖进水口设置于缸盖上层水套后端,缸盖下层水套出水口布置于缸盖下层水套后端。进一步地,所述的缸体布水道布置于缸体水套1/3高度处;第一缸体上水孔与各缸中心轴线成8°?22°夹角;缸体出水口布置于缸体下层水套上;缸体回水口与第一缸体上水孔成对称布置,与各缸中心轴线成8°?12°。进一步地,所述缸体布水道、缸体上层水套与所述缸体下层水套的容积之比为1:4.75:6.75,所述缸盖上层水套与所述缸盖下层水套的容积之比为3:2。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水泵蜗壳、水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散热器,所述第一控制阀布置于缸盖下层水套出水口上,第二控制阀布置于缸体出水口上,水泵布置于水泵蜗壳上,所述第一控制阀具有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设置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具有第三出口、第四出口,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四出口之间设置控制阀;所述水泵蜗壳的出水口连接至所述缸体进水口与缸盖上水道的入口,水泵蜗壳的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及散热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一出口与缸盖回水道连接,第二出口与散热器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三出口与水泵蜗壳连接,第四出口与散热器连接。进一步地,从所述缸盖下层水套分别流向缸盖回水道和散热器的冷却水流量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进行调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将缸盖水套及缸体水套分别设置成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可根据热负荷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条件的同时,缸体及缸盖中的上、下部实现单独冷却,能够保证发动机缸体上部及缸盖下部充分冷却,降低其热负荷,同时把经缸体上部冷却后的冷却水引入缸盖上部及缸体下部,防止其局部过冷,减小热应力,从而可提高发动机各零部件的可靠性。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一个实施例的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从排气侧看);图2为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从进气侧看);图3为缸体水套结构示意图(从底部看);图4为缸盖水套结构示意图(从排气侧看);图5为缸盖水套结构示意图(从底部看);图6为水泵蜗壳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循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缸体水套;11-缸体布水道;12-第一缸体上水孔;13-缸体下层水套;14-缸体进水口;15-缸盖上水道;16-第二缸体上水孔;17-缸间冷却槽;18-缸体回水口;19-缸体上层水套;110-缸体出水口;111-缸盖回水道;2-缸盖水套;21-缸盖上水口;22-缸盖下层水套;23-缸盖上层水套;24-缸盖下层水套出水口;25-缸盖上层水套出水口;26-缸盖进水口;3-水泵蜗壳;4-水泵;5-第一控制阀;6-第二控制阀;7-散热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I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2,缸体水套I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缸筒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缸体上层水套19、缸体布水道11及缸体下层水套13,这些结构将发动机缸筒围绕在其中。缸盖水套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缸盖上层水套23及缸盖下层水套22,其内部结构与缸盖相适应,能套装在缸盖上,并留有通过缸盖上各部件或管路的孔、空间。其中,缸体上层水套19、缸体布水道11与所述缸体下层水套13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缸体进水口 14、第一缸体上水孔12、缸间冷却槽17、缸体回水孔18、缸体出水口 110 ;其中缸体布水道11、缸体上层水套19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23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缸体进水口 14、第一缸体上水孔12、第二缸体上水孔16、缸盖上水口 21、缸盖上层水套出水口 25。其中缸盖下层水套22形成第三冷却通路,所述第三冷却通路具有缸盖上水道15、缸盖进水口 26。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缸体上层水套19与缸体下层水套13连通所形成第一冷却通路,保证缸体上部的充分冷却,同时把冷却后的冷却水引入缸体下部,防止缸体下部过冷;同理缸体上层水套19与缸盖上层水套23连通所形成第二冷却通路,防止缸盖上部过冷;缸盖下层水套22在暖机阶段把加热后的冷却水引入缸体内,有利于缸体的快速升温,而大循环阶段实现缸盖下部的单独冷却,保证了缸盖下部的充分冷却。从而保证了发动机充分冷却又实现了均衡冷却,提高发动机各零部件的可靠性,同时有助于降低发动机热损失,降低燃油消耗率,提高燃油经济性。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1)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1)包括围绕发动机缸筒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缸体上层水套(19)、缸体布水道(11)及缸体下层水套(13),所述缸盖水套(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缸盖上层水套(23)及缸盖下层水套(22);所述缸体布水道(11)、缸体上层水套(19)与缸体下层水套(13)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缸体布水道(11)、缸体上层水套(19)与缸盖上层水套(23)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缸盖下层水套(22)形成第三冷却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少伟王云泽王云超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