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燃料泵、燃料泵保护壳、压力调节器、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以及燃料贮存部,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经由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中形成的流路,返回到燃料贮存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料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般来说,作为自动车用的燃料供给装置,使用在燃料箱内设置有燃料泵的箱内式燃料供给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从燃料吸入口进入燃料供给装置的燃料,通过燃料泵被向上方吸起,并朝向燃料流路输送。朝向燃料流路输送的燃料经由止回阀流入燃料流路,然后经由燃料喷出管57被提供给内燃机。另一方面,在燃料供给装置中还设置有压力调节器。该压力调节器与止回阀隔着燃料供给装置的中心轴设置在两侧。该压力调节器用于将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压力保持为恒定。在燃料流路内产生了过剩的燃料压力的情况下,将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向燃料贮存部排出。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I中,燃料供给装置具备燃料泵和从下方支持燃料泵的凸缘单元。燃料泵内插在凸缘单元中,燃料泵的外径比凸缘单元的内径小,因此在燃料泵的外周面与凸缘单元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构成将压力调节器和燃料贮存部连通的燃料返回流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4328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流经燃料泵和外壳(凸缘单元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但是压力调节器内置于燃料供给装置中,并且燃料返回流路为直线,因此压力调节器中含有的气泡可能会同时返回到燃料燃料贮存部,从而使燃料泵吸入了含有气泡的燃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供给装置,能够避免气泡进入燃料贮存部而避免含有气泡的燃料被吸入燃料泵,并且在燃料较少时也能够可靠地进行燃料泵的冷却。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泵、燃料泵保护壳、压力调节器、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以及燃料贮存部,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经由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中形成的流路,返回到燃料贮存部。此外,作为本技术的第二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在第一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中,优选为压力调节器相对于燃料泵朝向垂直方向。此外,作为本技术的第三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在第二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中,优选为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在流经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中形成的流路之后,流经燃料泵与燃料泵保护壳之间的间隙返回到燃料贮存部。此外,作为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在第一?第三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中,优选为在燃料泵和燃料泵保护壳之间遍及全周开设间隙。此外,作为本技术的第五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在第四方式的燃料供给机构中,优选为使燃料以与燃料泵的外周侧及顶端部接触的方式返回到燃料贮存部。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的燃料供给机构,能够避免气泡进入燃料贮存部而避免含有气泡的燃料被吸入燃料泵,并且在燃料较少时也能够可靠地进行燃料泵的冷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沿着图2的A-A线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燃料供给装置I主要具备:凸缘单元10,安装在燃料箱(未图示)的底壁上;燃料泵单元20,插入到凸缘单元10内,由凸缘单元10支承。通过凸缘单元10的卡止孔15与燃料泵单元20的卡扣25的卡合,将燃料泵单元20固定到凸缘单元10上。凸缘单元10包括:凸缘部11,与燃料箱(未图示)的底壁抵接而安装到燃料箱上;燃料吸入口 12,将燃料吸入燃料泵内;以及燃料排出口 13,将燃料提供给内燃机。图3是本技术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沿着图2的A-A线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燃料供给装置I包括马达部21和过滤器22,马达部21和过滤器22构成燃料泵23。此外,燃料供给装置I还具备燃料泵保护壳26,该燃料泵保护壳26的内径比燃料泵23的外径更大,因此在燃料泵23与燃料泵保护壳26之间在间隙H2。从燃料吸入口 12吸入燃料泵单元20内的燃料,通过过滤器22和马达部21的运转,经由未图示的止回阀和由燃料泵单元侧管路24和凸缘单元侧管路14构成的燃料流路,从燃料排出口 13流向内燃机。并且,在燃料泵单元20中设置有压力调节器28,该压力调节器28由压力调节器保持架29保持。从图1?图3可知,该压力调节器28的中心轴与燃料泵单元的中心轴正交。另外,这里所称的正交允许存在机械制造上的合理误差。如图3所示,压力调节器28的中心轴与燃料泵单元的中心轴正交,并且朝向燃料供给装置I的外侧。在燃料流路内产生了过剩的燃料压力的情况下,压力调节器28将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向燃料贮存部S排出。如图3所示,燃料贮存部S是由凸缘单元10的内周面和底面围成的空间,作为燃料的贮存空间起作用。在现有技术中,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在燃料供给装置内部直线地流动,因此压力调节器中含有的气泡也会同时返回到燃料燃料贮存部,从而使燃料泵吸入了含有气泡的燃料。与此相对,在本专利技术中,如图3所示,从压力调节器28排出的燃料,首先朝向燃料供给装置I的外侧迂回地流经压力调节器保持架29的流路Hl,然后沿着燃料供给装置I的燃料泵23的中心轴方向流经燃料泵23与燃料泵保护壳26之间的间隙H2,最终流入到燃料供给装置I的下部的燃料贮存部S。通过以上的构造,从压力调节器28排出的燃料首先朝向燃料供给装置I的外侧迂回,然后再沿着燃料供给装置I的燃料泵23的中心轴方向流入到燃料供给装置I的下部的燃料贮存部S,因此增大了从压力调节器28到燃料贮存部S的路径长度,并且用空间上弯曲的路径代替了以往的铅垂路径。由此,气泡难以进入燃料贮存部S,能够避免含有气泡的燃料被吸入燃料泵23。特别是,优选为压力调节器28相对于燃料泵23朝向垂直方向。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从压力调节器28到燃料贮存部S的路径长度。此外,在燃料泵23和燃料泵保护壳26之间,遍及全周开设间隙H2。由此,能够确保燃料的返回流路。此外,以使燃料与燃料泵23的外周侧及燃料泵23的顶端部相接触的方式、即沿着燃料泵的外面面返回到燃料贮存部S。由此,即使燃料变少时,也能够可靠地进行燃料泵23的冷却。以上说明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主权项】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燃料泵、燃料泵保护壳、压力调节器、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以及燃料贮存部, 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经由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中形成的流路,返回到燃料贮存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压力调节器相对于燃料泵朝向垂直方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在流经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中形成的流路之后,流经燃料泵与燃料泵保护壳之间的间隙返回到燃料贮存部。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燃料泵和燃料泵保护壳之间,遍及全周开设间隙。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燃料以与燃料泵的外周侧及顶端部接触的方式返回到燃料贮存部。【专利摘要】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燃料泵、燃料泵保护壳、压力调节器、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以及燃料贮存部,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经由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中形成的流路,返回到燃料贮存部。【IPC分类】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泵、燃料泵保护壳、压力调节器、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以及燃料贮存部,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经由压力调节器保持架中形成的流路,返回到燃料贮存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及川忍,增田健吾,青山康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