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手机配件,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卡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功能卡座包含:底座,该底座具有底板、前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包含第一限宽子侧壁、第二限宽子侧壁以及连接第一限宽子侧壁与第二限宽子侧壁的第一抵持子侧壁,第一限宽子侧壁与第二侧壁的间距大于第二限宽子侧壁与第二侧壁的间距,第一限宽子侧壁、第一抵持子侧壁以及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间,第二限宽子侧壁、前壁以及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二插卡空间;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底板上且对应于第一智能卡;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底板上且对应于第二智能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卡座,能够使得智能终端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变得更加轻薄、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手机配件,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卡座。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小型化掌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目前的智能手机,除了包含通话所需的SM卡外,还包含至少一张存储卡,如T-flash卡。即手机主板上同时集成有SIM卡卡座以及T-flash卡卡座。通常的,智能手机的功能越强大,手机主板上需集成的硬件越多。当前,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期望已不仅仅是功能强大,而且还要求其外观小巧、便于携带。但是,功能强大必然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持,从而限制了手机的轻薄化。例如,同时包含SM卡卡座与T-flash卡卡座的手机相比于仅包含SIM卡卡座的手机会显得较为“笨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卡座,使得智能终端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变得更加轻薄、便于携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卡座,可选择性地插入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包含: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底板、前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包含第一限宽子侧壁、第二限宽子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的第一抵持子侧壁,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间距,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所述第一抵持子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间,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所述前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二插卡空间;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对应于所述第一智能卡;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对应于所述第二智能卡。本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底座的所述第一侧壁包含第一限宽子侧壁、第二限宽子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的第一抵持子侧壁,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所述第一抵持子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间,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所述前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二插卡空间,所述第一智能卡容置于所述第一插卡空间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智能卡,所述第二智能卡容置于所述第二插卡空间时,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智能卡。即,智能终端的多种智能卡能够合用同一个卡座,使得智能终端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变得更加轻薄、便于携带。另外,所述第一抵持子侧壁垂直于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另外,所述第二侧壁包含第三限宽子侧壁、第四限宽子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三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四限宽子侧壁的第二抵持子侧壁,所述第三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四限宽子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相对应,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所述第一抵持子侧壁、所述第二抵持子侧壁以及所述第三限宽子侧壁限位出所述第一插卡空间,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所述前壁以及所述第四限宽子侧壁限位出所述第二插卡空间。另外,所述第二抵持子侧壁与所述第三限宽子侧壁呈一钝角。另外,所述第一智能卡为用户身份识别卡,所述第一智能卡为快闪存储器卡。另外,所述多功能卡座还包含盖体,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共同限位出所述第一插卡空间与所述第二插卡空间;以较好地定位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另外,所述盖体具有朝向所述底板方向设置的弹性抵压部;以进一步定位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另外,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为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另外,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上远离底板的一侧分别延伸出限高部。从而,可以限制插入多功能卡座内的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另外,所述多功能卡座还包含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前壁的外侧。【附图说明】图1A与IB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功能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与2B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功能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功能卡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多功能卡座,应用于一移动终端,例如手机。该多功能卡座能够兼容多种智能卡。于本实施方式中,该多功能卡座可插入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并将当前插入的智能卡电性连接至移动终端内的电路板。然而,本实施方式对多功能卡座能够兼容的智能卡的数量不作任何限制。如图1A和IB所示所示,多功能卡座包含底座10、第一连接端子IIa及第二连接端子lib。其中,第一连接端子Ila与第二连接端子Ilb分别对应于MICRO SM卡与T卡。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智能卡为用户身份识别卡,即MICRO SIM卡(或SIM卡),第二智能卡为快闪存储器卡,即T卡(即T-flash卡)。对应的,第一连接端子Ila与第二连接端子Ilb分别为MICRO SIM卡连接端子与T卡连接端子。然而,本实施方式对第一智能卡与第二智能卡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于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0包含底板101、前壁10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3与第二侧壁104。底板101具有两组相对侧边,第一侧壁103与第二侧壁104分别由第一组相对侧边延伸出来,前壁102由第二组相对侧边中的一条侧边延伸出来,第二组相对侧边中的另一条侧边、第一侧壁103以及第二侧壁104形成一个插入口。其中,第一连接端子Ila与第二连接端子Ilb分别设置于底板101,且第一连接端子I Ia较第二连接端子Ilb更加靠近该插入口。多功能卡座I还包含连接器12,设置于前壁102的外侧且电性连接于第一连接端子Ila与第二连接端子lib。当多功能卡座I设置于移动终端时,连接器12电性连接于移动终端内部的电路板。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03与第二侧壁104上远离底板101的一侧分别延伸出限高部,该限高部与底板的间距略大于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中较高者。从而,可以限制插入多功能卡座内的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03包含第一限宽子侧壁103-1、第二限宽子侧壁103-2以及第一抵持子侧壁103-3,第一抵持子侧壁103-3连接于第一限宽子侧壁103-1与第二限宽子侧壁103-2之间,且垂直于第一限宽子侧壁103-1与第二限宽子侧壁103-2。本实施方式对第一抵持子侧壁与第一限宽子侧壁103-1、第二限宽子侧壁103-2结合处的形状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一智能卡的实际形状设计。其中,第一限宽子侧壁103-1、第一抵持子侧壁103-3以及第二侧壁104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间105(如图2A中虚线框所示),该第一插卡空间105用于容置第一智能卡,即MICRO SM卡。具体而言,第一限宽子侧壁103-1与第二侧壁104的间距等于MICRO SIM卡的宽度,第一抵持子侧壁103-3与插入口的间距不小于MICRO SM卡的长度。因此,将MICRO SM卡从插入口插入并沿着第一限宽子侧壁103-1与第二侧壁104朝内移动,直至MICRO SM卡的前端抵持于第一抵持子侧壁103-3。此时,MICRO SM卡容置于该第一插卡空间105内,且MICRO SM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卡座,其特征在于,可插入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包含: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底板、前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包含第一限宽子侧壁、第二限宽子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的第一抵持子侧壁,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间距,所述第一限宽子侧壁、所述第一抵持子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间,所述第二限宽子侧壁、所述前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限位出第二插卡空间;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智能卡容置于所述第一插卡空间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智能卡;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智能卡容置于所述第二插卡空间时,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智能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