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装式声屏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68484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1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拼装式声屏障,包括上梁、下梁、立柱I、立柱II、背板、吸声墙板和柱帽,所述上梁和下梁中间设置有贯穿于其纵向的通槽,立柱I和立柱II均为横截面“U型”立柱,且分别位于上梁和下梁两端,背板包括背板上通槽、背板中通槽和背板下通槽,背板上通槽外部位于上梁通槽内,背板下通槽位于下梁通槽内,所述吸声墙板的上下端为阶梯型,且其整体位于背板通槽内,所述柱帽位于立柱I和立柱II的上方。该声屏障采用无机多孔吸声材料作为吸声墙板,解决了现有因混凝土板笨重而带来的问题;同时吸声墙板整体位于背板内部,中间部分采用钢筋贯穿加固,有效的解决了吸声墙体强度不够及防止雨水浸湿吸声材料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道路或高架桥降噪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拼装式声屏障
技术介绍
噪声污染时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交通噪声则是最为严重的噪声污染。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量的高铁、城市轻轨、高速公路的建成,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但同时很多高速路穿过人口密集区,必然会带来噪声干扰,对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速路旁边设立一些防噪声屏障遮板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噪声产生源和噪音污染敏感区域之间设置声屏障,用于阻隔或吸收噪音,降低敏感区域噪音污染,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混凝土板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但是传统的混凝土声屏障板比较笨重,不利于屏障板的安装和运输;另一方面传统混凝土声屏障板的吸声性能不足,而难以达到有效消除噪音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拼装式声屏障,该声屏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种拼装式声屏障,包括上梁、下梁、立柱1、立柱I1、背板、吸声墙板和柱帽,所述上梁中间设置有贯穿于上梁纵向的上梁通槽,上梁通槽与上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上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形成平台,所述下梁中间也设置有贯穿于下梁纵向的下梁通槽,下梁通槽与下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下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而形成平台,所述立柱I和立柱II均为横截面为“U型,,的立柱,立柱I和立柱II分别位于上梁和下梁两端伸出的平台上,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上通槽、背板中通槽和背板下通槽,背板上通槽外部位于上梁通槽内,背板下通槽位于下梁通槽内,所述吸声墙板的上下端为阶梯型结构,且其上端位于背板上通槽内部或背板中通槽下,其下端位于背板中通槽上或背板下通槽内,所述柱帽位于立柱I和立柱II的上方,用于固定保护立柱和上梁。所述背板还包括背板通孔,所述背板通孔位于背板的中间部分,立柱I和立柱II与背板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通孔,用于贯穿钢筋,固定整体背板和吸声墙板,背板通孔先由树脂砂浆防腐处理。所述吸声墙板的材料为无机多孔吸声材料,其表面为波纹拉槽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了无机多孔吸声材料作为吸声墙板,解决了现有因混凝土板笨重而带来的问题;同时吸声墙板整体位于背板内部,由钢结构的背板固定支撑,则增强了吸声墙板的强度,另一方面中间部分采用钢筋贯穿加固,更加有效的解决了吸声墙体强度不够的问题;最后吸声墙体整体插入背板的卡槽内,有效防止了雨水浸湿吸声材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拼装示意图;图3为图2在A—A处的剖视图图中各个标记分别为:1、上梁,2、下梁,3、立柱1,4、立柱11,5、背板,6、吸声墙板,7、柱帽,11、上梁通槽,21、下梁通槽,51、背板上通槽,52、背板中通槽,53、背板通孔,54、背板下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一3所示,一种拼装式声屏障,包括上梁1、下梁2、立柱13、立柱114、背板5、吸声墙板6和柱帽7,所述上梁中间设置有贯穿于上梁纵向的上梁通槽11,上梁通槽与上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上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形成平台,所述下梁中间也设置有贯穿于下梁纵向的下梁通槽21,下梁通槽与下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下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而形成平台,所述立柱13和立柱114均为横截面为“U型”的立柱,立柱I和立柱II分别位于上梁和下梁两端伸出的平台上,所述背板5包括背板上通槽51、背板中通槽52、背板通孔53和背板下通槽54,背板上通槽外部位于上梁通槽内,背板下通槽位于下梁通槽内,所述背板通孔位于背板的中间部分,立柱I和立柱II与背板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通孔,用于贯穿钢筋,固定整体背板和吸声墙板;所述吸声墙板6的上下端为阶梯型结构,且其上端位于背板上通槽内部或背板中通槽下,其下端位于背板中通槽上或背板下通槽内,所述柱帽7位于立柱I和立柱II的上方,用于固定保护立柱和上梁。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再次声明,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列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拼装式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梁(I)、下梁(2)、立柱I(3)、立柱II (4)、背板(5)、吸声墙板(6)和柱帽(7),所述上梁中间设置有贯穿于上梁纵向的上梁通槽(11),上梁通槽与上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上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形成平台,所述下梁中间也设置有贯穿于下梁纵向的下梁通槽(21),下梁通槽与下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下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而形成平台,所述立柱I和立柱II均为横截面为“U型”的立柱,立柱I和立柱II分别位于上梁和下梁两端伸出的平台上,所述背板(5)包括背板上通槽(51)、背板中通槽(52)和背板下通槽(53),背板上通槽外部位于上梁通槽内,背板下通槽位于下梁通槽内,所述吸声墙板¢)的上下端为阶梯型结构,且其上端位于背板上通槽内部或背板中通槽下,其下端位于背板中通槽上或背板下通槽内,所述柱帽(7)位于立柱I和立柱II的上方,用于固定保护立柱和上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装式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5)还包括背板通孔(53),所述背板通孔(53)位于背板的中间部分,立柱I和立柱II与背板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通孔,用于贯穿钢筋,固定整体背板和吸声墙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装式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墙板(6)的材料为无机多孔吸声材料,其表面为波纹拉槽形状。【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拼装式声屏障,包括上梁、下梁、立柱I、立柱II、背板、吸声墙板和柱帽,所述上梁和下梁中间设置有贯穿于其纵向的通槽,立柱I和立柱II均为横截面“U型”立柱,且分别位于上梁和下梁两端,背板包括背板上通槽、背板中通槽和背板下通槽,背板上通槽外部位于上梁通槽内,背板下通槽位于下梁通槽内,所述吸声墙板的上下端为阶梯型,且其整体位于背板通槽内,所述柱帽位于立柱I和立柱II的上方。该声屏障采用无机多孔吸声材料作为吸声墙板,解决了现有因混凝土板笨重而带来的问题;同时吸声墙板整体位于背板内部,中间部分采用钢筋贯穿加固,有效的解决了吸声墙体强度不够及防止雨水浸湿吸声材料的问题。【IPC分类】E01F8-00【公开号】CN204418043【申请号】CN201520016190【专利技术人】季孝敬, 熊伟 【申请人】四川鑫创伟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申请日】2015年1月1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拼装式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梁(1)、下梁(2)、立柱I(3)、立柱II(4)、背板(5)、吸声墙板(6)和柱帽(7),所述上梁中间设置有贯穿于上梁纵向的上梁通槽(11),上梁通槽与上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上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形成平台,所述下梁中间也设置有贯穿于下梁纵向的下梁通槽(21),下梁通槽与下梁的底部接触面分别往下梁的两端向外伸出一段距离而形成平台,所述立柱I和立柱II均为横截面为“U型”的立柱,立柱I和立柱II分别位于上梁和下梁两端伸出的平台上,所述背板(5)包括背板上通槽(51)、背板中通槽(52)和背板下通槽(53),背板上通槽外部位于上梁通槽内,背板下通槽位于下梁通槽内,所述吸声墙板(6)的上下端为阶梯型结构,且其上端位于背板上通槽内部或背板中通槽下,其下端位于背板中通槽上或背板下通槽内,所述柱帽(7)位于立柱I和立柱II的上方,用于固定保护立柱和上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孝敬熊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鑫创伟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