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和太阳能电池组件。该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钝化膜、位于硅片的受光面和钝化膜之间的多条金属丝,所述钝化膜上形成有贯穿其两个表面并与所述金属丝交错排布的多个蚀刻区域,所述蚀刻区域中形成有副栅线,并且所述副栅线与所述金属丝接触;所述多条金属丝之间相互平行,相邻两条金属丝之间的间距为3.5-10mm。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具有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并且可以有效解决电池片层压过程中金属丝发生漂移的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地,涉及太阳能电池片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由于化石能源逐渐枯竭,所以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逐渐兴起。太阳能发电装置作为一种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安装形式多样、安全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点,所以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太阳能发电装置中,太阳能电池片是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为了适应光伏市场更苛刻的需求,通过对太阳能电池片进行改善以提高转换效率和/或降低生产成本,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片中,主栅线为复数条的金属丝,并且该金属丝通过粘结的方式与电池受光面的副栅线接触;并且在形成电池片背电极时,通常也是通过采用导电浆料将金属丝粘结在电池片背面来完成的。然而,通过简单粘结方式形成的接触其接触电阻较大,并且层压过程中金属丝的滑动由可能造成短路,形成功率减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片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的太阳能电池片、由该太阳能电池片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片,该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钝化膜、位于硅片的受光面和钝化膜之间的多条金属丝,所述钝化膜上形成有贯穿其两个表面并与所述金属丝交错排布的多个蚀刻区域,所述蚀刻区域中形成有副栅线,并且所述副栅线与所述金属丝接触;所述多条金属丝之间相互平行,相邻两条金属丝之间的间距为3.5-10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电池片、对应于每个电池片的一端设置的汇流条和导电膜,所述电池片为上述太阳能电池片,所述电池片上的金属丝与所述汇流条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电池片上的金属丝延伸出硅片的部分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所述导电膜的一端与所述汇流条接触,另一端与相邻电池片的背面接触,以形成电池片的串联。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片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片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如图1-3所示,该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1、钝化膜2、位于硅片I的受光面和钝化膜2之间的多条金属丝3,所述钝化膜2上形成有贯穿其两个表面并与所述金属丝3交错排布的多个蚀刻区域,所述蚀刻区域中形成有副栅线4,并且所述副栅线4与所述金属丝3接触。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中,金属丝3通过所述钝化膜2固定在硅片I的受光面上,从而可以避免电池片在层压过程中发生漂移。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钝化膜2可以为二氧化硅和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氮化硅。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中,所述钝化膜2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地,所述钝化膜2的厚度为20-60微米,最优选为40微米。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中,优选地,多条金属丝3之间相互平行,多条副栅线4之间也相互平行,并且多条金属丝3与多条副栅线4之间相互垂直,从而形成网状结构(如图1所示)。金属丝3的条数可以为15-40。相邻两条金属丝3之间的间距可以为3.5-10毫米。畐IJ栅线4的条数可以为50-120。相邻两条副栅线的间距可以为0.5-3mm。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中,所述金属丝3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金属丝,例如可以为铜丝、银丝或铝丝等。优选地,所述金属丝3为镀锡铜丝。所述金属丝3的直径可以为60-150 微米。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中,所述副栅线4可以为银、铜、锡、锡合金等。所属副栅线4的宽度可以为40-80微米,厚度可以为5-20微米。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中,所述硅片I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硅片,例如可以为多晶硅片。如图2和3所示,优选地,在所述硅片的背面形成有铝层5。图2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片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片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和3所示,金属丝3设置在硅片I和钝化膜2之间,钝化膜2上形成有蚀刻区域,并且该蚀刻区域中形成有副栅线4,并且该副栅线4与所述金属丝3接触。所述副栅线4的高度可以小于、基本上等于或者大于所述钝化膜2的厚度。图2中示出了副栅线4的高度基本上等于所述钝化膜2厚度的情况,图3中示出了副栅线4的高度大于所述钝化膜2厚度的情况。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电池片、对应于每个电池片的一端设置的汇流条6和导电膜,所述电池片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太阳能电池片,所述电池片上的金属丝3与所述汇流条6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电池片上的金属丝3延伸出硅片I的部分与所述汇流条6电连接,所述导电膜的一端与所述汇流条6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相邻电池片的背面与相邻电池片的背电极接触,以形成电池片的串联。所述导电膜的一端与汇流条6的接触以及导电膜的另一端与另一相邻电池片的背电极的接触均为导电接触,通过导电膜的一端与汇流条6电连接,导电膜的另一端延伸至相邻电池片的背面与相邻电池片的背电极电连接,可以形成电池片之间的串联。优选的,所述所述金属丝的表面设置有锡层。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金属丝与汇流条电连接部分的表面设置有锡层。通过在金属丝与汇流条电连接部分的表面设置锡层,可以使得金属丝与汇流条之间很好的焊接。所述锡层可以通过电镀的方式设置在金属丝的表面。所述导电膜的一端与所述汇流条6的导电接触以及另一端与相邻电池片的背面的背电极的接触均是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层压过程中实现的。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如图1所示,所述电池片上的金属丝3汇集在汇流条6上,并且通过使导电膜的一端与汇流条6接触,另一端与相邻电池片的背面的背电极接触,从而实现多个电池片的串接。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采用导电膜实现多个电池片的串接,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池片的表面实施焊接。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所述导电膜可以为氧化铟锡膜(ITO膜)或氧化锡锑(ΑΤ0膜),优选为ITO膜。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所述汇流条6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汇流条,所述汇流条6的材质可以为镀锡铜片等。在优选情况下,所述汇流条为薄片状,其尺寸可以为156 X 6 X 0.4mm。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为上述实施方式。【主权项】1.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钝化膜、位于硅片的受光面和钝化膜之间的多条金属丝,所述钝化膜上形成有贯穿其两个表面并与所述金属丝交错排布的多个蚀刻区域,所述蚀刻区域中形成有副栅线,并且所述副栅线与所述金属丝接触;所述多条金属丝之间相互平行,相邻两条金属丝之间的间距为3.5-1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中,所述钝化膜为氮化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中,所述钝化膜的厚度为20-60微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中,所述多条副栅线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多条金属丝与所述多条副栅线之间相互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钝化膜、位于硅片的受光面和钝化膜之间的多条金属丝,所述钝化膜上形成有贯穿其两个表面并与所述金属丝交错排布的多个蚀刻区域,所述蚀刻区域中形成有副栅线,并且所述副栅线与所述金属丝接触;所述多条金属丝之间相互平行,相邻两条金属丝之间的间距为3.5‑10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闯,毛永华,韩鹏,张铖,胡娟,王胜亚,姜占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