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由转向垂臂、过渡臂、纵拉杆、横拉杆、过渡拉杆、转向节臂、转向节上臂、转向助力缸总成等元件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各转向桥与驱动桥的距离,各转向桥采用不同的转向节臂和转向横拉杆,使各轴转向梯形宽度不同,各轴转向节臂内偏距不同,各转向桥内外轮轴的延长线与后桥轴的延长线或等效后桥轴的延长线的交点趋于一点。这样各轮胎在常用转向过程中均处于非常接近纯滚动状态,解决了现有车型轮胎早期磨损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转向机动性、转向协调性。(*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尤其是轴距较短或较长的双前桥6X2或8X4载货汽车。
技术介绍
市场上现有的双前桥转向汽车两转向桥通常采用相同的转向梯 形。这种布置方式尚可用于较长轴距的双前桥汽车,若将这种梯形布 置于轴距较短的双前桥汽车上,就会出现各轮转向不协调,车轮横向 滑移成分加大,轮胎早期磨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技术 提供一种改进的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该系统能有效解决5见有车型轮 胎早期磨损的问题,提高了转向机动性、转向协调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前桥汽 车转向系统,由整体动力转向器总成、转向助力缸总成、转向垂臂、 过渡臂、纵拉杆、过渡拉杆、前转向桥及其上的转向节臂、转向节上 臂、转向横拉杆等元件组成,其中转向垂臂和各过渡臂用过渡拉杆通 过球头铰接,转向垂臂与桥用转向纵拉杆通过球头铰接,本技术 根据各转向桥与驱动桥的距离,分别调整了各转向桥的转向梯形,即 各转向桥采用不同的转向节臂和转向横拉杆,使各轴转向梯形宽度不 同,各轴转向节臂内偏距不同。特别是,优化转向节臂尺寸,同时对各拉杆及过渡臂进行调整,在常用转向范围内使各转向桥内外轮轴的延长线与后桥轴的延长线 或等效后桥轴的延长线的交点尽量趋于一点。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第一轴转向梯形宽度为190-210mm,第一轴的转向节臂内偏距为-20 8mm,第二轴转向 梯形宽度为190-210mm,第二轴的转向节臂内偏距为-2 60mm。最好,第一轴转向梯形宽195~200mm,转向节臂内偏距4-8mm, 第二轴转向梯形宽195~200mm,转向节臂内偏距40-60mm。这样各轮胎在转向全过程中均为非常接近于纯滚动状态,解决了 现有车型轮胎早期磨损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转向机动性、转向协调 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双前桥汽车转向示意图。图2为转向梯形机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附图各部件简要说明1、整体动力转向器总成2、转向垂臂3、第一过渡拉杆4、前 转向纵拉杆5、第一过渡臂6、第一桥转向节上臂7、第一桥转向节 8、第一桥转向节臂9、第二过渡拉杆10、第二过渡臂11、后转向 纵拉杆12、转向助力缸总成13、第二桥转向节上臂14、第二桥转 向节15、第二桥转向节臂16、第一转向桥17、第二转向桥18、后桥19、转向助力缸支架20、第二桥转向横拉杆21、第一桥转向横 拉杆其中Ll表示一三轴距,L2为二三轴距。图1所示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由整体动力转向器总成1、 转向垂臂2、第一过渡拉杆3、前转向纵拉杆4、第一过渡臂5、第一 桥转向节上臂6、第一桥转向节7、第一桥转向节臂8、第二过渡拉 杆9、第二过渡臂10、后转向纵拉杆ll、转向助力缸总成12、第二 桥转向节上臂13、第二桥转向节14、第二桥转向节臂15、第一转向 桥16、第二转向桥17、转向助力缸支架19等元件组成,其中转向垂 臂2和过渡臂5、 10用过渡拉杆3、 9通过球头铰接,转向垂臂2与 第一桥转向节上臂6、第二过渡臂10与第二桥转向节上臂13分别使 用转向纵拉杆4、 ll通过球头铰接,转向助力缸总成12—端铰接在 转向助力缸支架19上,另一端铰接于第二过渡臂10中部,本实用新 型根据各转向桥与驱动桥的距离,分别调整了各转向桥的转向梯形, 即各转向桥采用不同的转向节臂。特别是,优化转向节臂8、 15尺寸,同时对各拉杆及过渡臂进行 调整,使各转向桥内外轮轴的延长线与后桥18轴的延长线的交点尽 可能趋于一点O。图2为前桥转向梯形示意图,其中L是前桥主销中心距,H是横 拉杆长度,T是转向节臂内偏距,W为转向梯形宽度。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照图3和图4,说明本技术所述的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整体动力转向器总成1的输出轴与转向垂臂2上端连 接,第一过渡臂5及第二过渡臂10分别与紧固于车架上的支架铰 接,转向助力缸总成12 —端与转向助力缸支架19铰接,另一端与 第二过渡臂10中部铰接,第一过渡拉杆3两端分别铰接在转向垂 臂2中部和第一过渡臂5下端,第二过渡拉杆9分别铰接在第一 过渡臂5中部和第二过渡臂10中部,前转向纵拉杆4分别铰接在 转向垂臂2下端和第一桥转向节上臂6上,并通过第一桥转向节7 带动第一桥转向节臂8转动,后转向纵拉杆11分别铰接在第二过 渡臂10下端和第二桥转向节上臂13上,并通过第二桥转向节14 带动第二桥转向节臂15转动。图4所表示的实施例是本技术应用于一种短轴距的6X2双 前桥牵引车。 一三轴距Ll=4700mm, 二三轴距L2=3000mm,前桥主销 中心距I^1723mm,对于第一前桥,确定转向梯形宽度W为198mm, 转向节臂内偏距L3为6mm,对于第二前桥,确定转向梯形宽度W 为198mm,转向节臂内偏距L3为60mm。本实施例仅是一种应用于短轴距车型的^案,根据轴距不同,转 向梯形宽度及节臂内偏距还会有其它的尺寸,应用于双前桥车型上还 会有其它多种搭配方式。权利要求1.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由整体动力转向器总成、转向助力缸总成、转向垂臂、过渡臂、纵拉杆、过渡拉杆、前转向桥及其上的转向节臂、转向节上臂、转向横拉杆等元件组成,其特征在于各转向桥采用不同的转向节臂和转向横拉杆,使各轴转向梯形宽度不同,各轴转向节臂内偏距不同,各转向桥内外轮轴的延长线与后桥轴的延长线或等效后桥轴的延长线的交点趋于一点。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其特征 在于其中第一过渡拉杆两端分别铰接于转向垂臂中部、第一过渡臂下部,第二过渡拉杆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过渡臂中部、第二 过渡臂中部,前转向纵拉杆两端分别铰接转向垂臂下端、第一桥 转向节臂,后转向纵拉杆两端分别铰接第二过渡臂下端、第二桥 转向节臂,转向助力缸总成两端分别铰接车架上的支架和第二过 渡臂中部。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其 特征在于其中第一轴转向梯形宽度为190-210mm,第一轴的转 向节臂内偏距为-20 8mm,第二轴转向梯形宽度为190-210mm, 第二轴的转向节臂内偏距为-2 60mm。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轴转向梯形宽度为195~200mm。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轴的转向节臂内偏距为4-8mm。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轴转向梯形宽度为195 200mm。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轴的转向节臂内偏距为40-60mm。专利摘要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由转向垂臂、过渡臂、纵拉杆、横拉杆、过渡拉杆、转向节臂、转向节上臂、转向助力缸总成等元件组成。本技术根据各转向桥与驱动桥的距离,各转向桥采用不同的转向节臂和转向横拉杆,使各轴转向梯形宽度不同,各轴转向节臂内偏距不同,各转向桥内外轮轴的延长线与后桥轴的延长线或等效后桥轴的延长线的交点趋于一点。这样各轮胎在常用转向过程中均处于非常接近纯滚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由整体动力转向器总成、转向助力缸总成、转向垂臂、过渡臂、纵拉杆、过渡拉杆、前转向桥及其上的转向节臂、转向节上臂、转向横拉杆等元件组成,其特征在于:各转向桥采用不同的转向节臂和转向横拉杆,使各轴转向梯形宽度不同,各轴转向节臂内偏距不同,各转向桥内外轮轴的延长线与后桥轴的延长线或等效后桥轴的延长线的交点趋于一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友,陈佳琳,孙中甲,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