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建光专利>正文

八足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579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交通车辆技术。特别是一种八足车。其主要特征是在现有汽车的行驶系的车轮部位安装八根车足,使汽车可用八根车足协调地步行,取代现有的车轮行驶方式;即四副车桥或两副车桥上安装有支撑臂和驱动臂,并与车足配合可驱动车足作往复式摆动。克服了现有汽车无足而不能步行行驶的缺点,适用于军事、交通运输、游乐等。(*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车辆技术,特别是一种八足车。适用于军事、交通运输、游乐等。现有车辆如汽车的行驶系中都有车轮,动力驱动车轮而行驶。由于无足,故不能用足步行。见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编《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1976年版。而中国专利91227300.3所提出的仿生步行车的行驶系中虽有四根车足,但行走时不够稳定。例如以一步/分的慢速行走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车辆上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行驶系中有八根车足,可平稳地步行前进的八足车。实现本技术目的方法由以下原理、措施、附图、结构细节和工作情况给出。本技术的结构是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及其附属设备组成。其中,动力系中的发动机向后与传动系中的离合器连接,离合器向后连接变速器,变速器向后连接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向后连接第一传动器、第一传动器向后连接第二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向后连接第二传动器、第二传动器向后连接第三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向后连接第三传动器、第三传动器向后连接第四传动轴,第四传动轴向后连接第四传动器,各传动器为现有贯穿式传动器;而该四组传动器分别对应地连接四组车桥,第一车桥和第四车桥为转向驱动桥,第二车桥和第三车桥为后驱动桥,各车桥与车架之间配合有悬架钢板弹簧,这些结构均采用现有全驱动式四轴越野汽车的相应结构。(见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编《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1976年版)。但是,在行驶系中,每一车桥的两端分别连接一组有支撑柄的支撑臂,每一支撑臂配合一根直柱形车足,各车桥中的半轴或外半轴的外端连接一组用于驱动车足的驱动机构,与一根车足配合,使四组车桥配合着八根车足。保证工作时四根车足与四根车足交替着地、步行。这样构成四轴八足车。制动系中的制动器配合于支撑臂与驱动臂之间。而另一实施例为两轴八足车,结构中有一组转向驱动桥和一组后驱动桥,四根直柱形车足配合于车桥两端的支撑臂和驱动机构中,另外四根车足为自由足,配合于各车桥两端的桥壳处的摆足支承上,前后两组自由足由传动杆或绳互相传动,保证前车桥上的两根直柱形车足与后车桥上的两根自由足同步摆动、而前车桥上的两根自由足与后车桥的两根直柱形车足同步摆动。每根自由足由上臂、下臂、足部和屈伸机构组成,是一种可屈曲又可伸直的仿生足。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汽车可用八根车足步行前进,取代现有汽车的车轮,并且有平稳性。特别适用于游乐、军用等。本技术的结构由以下附图和结构细节、工作情况给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原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简图。图2为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互相配合的A向示意简图。图3为转向驱动桥与车足配合的B向局部剖视图。图4为图3的C向局部剖视图(局部缩短)。图5为后驱动桥的B向局部剖视图。图6为图5的C向局部剖视图(局部缩短)。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互相配合的A向示意简图。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转向驱动桥与车足配合的B向局部剖视图。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后驱动桥与车足配合的B向局部剖视图。图10为前自由足的C向局部剖视图。图11为前自由足的C向局部剖视图。图12为助滑块与半圆块配合的C向局部剖视图。图13为图12的D向示意图。图14为图10的D向局部剖视图。图15为后自由足的B向示意图。下面结合上述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细节和工作情况。本技术的结构是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及其附属设备1、驾驶室2组成。动力系有发动机36,为现有汽车的动力系。传动系有离合器35、向前连接发动机36、向后连接变速器34,该器34向后连接第一传动轴33、该轴向后连接第一传动器32,该器32与第一车桥31配合并向后连接第二传动轴39,该轴39向后连接第二传动器27,该器27与第二车桥26配合并向后连接第三传动轴42,该轴42向后连接第三传动器22。该器22与第三车桥23配合并连接第四传动轴20,该轴20向后连接第四传动器48,该器48与第四车桥47配合。参见图2、这些结构与现有全驱动式四轴越野汽车的相同。各传动器为贯穿式现有传动器。行驶系有车架24、车桥31、26、23、47、车足4、5、7、8、9、10、11、12;车架与车桥之间配合有悬架钢板弹簧50。第一、第四车桥31、47为转向驱动桥,两端分别有转向节30、37、18、44,其结构均有桥壳51,半轴52、球形壳53、转向节外壳54、主销55、等角速万向节49,外半轴58,这些结构与现有汽车的转向驱动桥相同。并且,每一转向节外壳上固定一个支撑臂3和轴颈59,该臂上端垂直连接一根圆轴形支撑柄16,前视为“7”字形,柄的外端有档环61;每一外半轴58外端均垂直连接棱形板状的驱动臂38,该臂另一端垂直连接一根圆轴柄13,组成驱动机构,该柄的外端有挡环57。参见图2-4。第二、三车桥26、23为后驱动桥,结构中有后桥壳62、半轴63,与现有汽车的后驱动桥结构相同。但是,每一后桥壳62的外端均垂直连接一个支撑臂3和轴颈59,该臂上端连接支撑柄16,柄上有挡环61;每一半轴外端连接一个直径比半轴大的轴接头64,由轴接头外端再垂直连接驱动臂41。该臂一端垂直连接圆轴柄13,组成驱动机构,该柄外端有挡环57,参见图5、6。每一根车足为直柱形,中部开有一轴孔56、上半段15开有扁圆形或长方形的导轨孔14。足下端连接足部6。八根车足4、5、7、8、9、10、11、12分别对应地与四组车桥31、26、23、47两端处的八组驱动臂29、38、25、41、21、43、17、45配合,每一臂上的圆轴柄13均可转地穿置连接于每一车足的圆轴孔56中,每一支撑臂3上的支撑柄16均可滑动地穿置于每一车足的导轨孔14中。参见图1-6。各驱动臂上的圆轴柄13的朝向为在同一车桥中朝向相同,不同的车桥中第一车桥与第三车桥的相同。第二车桥与第四车桥的相同,第一、三车桥与第二、四车桥的相反,例如,第一、三车桥上的圆轴柄13均朝向前方,同时第二、四车桥的圆轴柄13均朝向后方,参见图2。但是必须保证各车桥上的半轴转速相等。安装时,每一支撑柄16与半轴52、63或外半轴58的连线的C向图即侧视图、可以与水平线垂直,也可以与水平线不垂直。工作情况动力由发动机36发出、经离合器35、变速器34、第一传动轴33、第一传动器32和第一车桥的半轴52、第二传动轴39、第二传动器27和第二车桥的半轴63、第三传动轴42、第三传动器21和第三车桥的半轴63、第四传动轴20、第四传动器48和第四车桥的半轴52。同时经第一、四车桥转向节30、37、18、44中的外半轴58,最后传到各驱动臂29、38、25、41、21、43、17、45及其圆轴柄13上,使各驱动臂转动,其圆轴柄便驱动各车足4、5、7、8、9、10、11、12、作前后往复式地摆动;开始时八根车足同时着地、进而第一、三车桥上的车足4、5、9、10同时着地。而第二、四车桥上的车足7、8、11、12不着地,行进中八根车足又同时着地,继而车足7、8、11、12继续着地而车足4、5、9、10不着地,如此不断交替地进行,车便步行前进。转向系有转向臂28、19、横拉杆40、46,其连接方式和转向系的其它结构与现有三轴汽车的相应结构相同。并保证前后车足转向符合现有转向梯形原理特性关系式。参见吉林工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及其附属设备组成的八足车,动力系与传动系、行驶系配合,传动系与行驶系配合,行驶系与制动系配合并与转向系配合;其特征是,传动系:有离合器35、向前连接发动机36、向后连接变速器34,该器34向 后连接第一传动轴33,该轴向后连接第一传动器32,该器32与第一车桥31配合并向后连接第二传动轴39,该轴39向后连接第二传动器27,该器27与第二车桥26配合并向后连接第三传动轴42,该轴42向后连接第三传动器22,该器22与第三车桥23配合并连接第四传动轴20,该轴20向后连接第四传动器48,该器48与第四车桥47配合;行驶系:有车架24、车桥31、26、23、47、车足4、5、7、8、9、10、11、12;车架与车桥之间配合有悬架钢板弹簧50;第一、第四车桥31、4 7为转向驱动桥,两端分别有转向节30、37、18、44,其结构均有桥壳51,半轴52、球形壳53、转向节外壳54、主销55、等角速万向节49,外半轴58;并且,每一转向节外壳上固定一个支撑臂3和轴颈59,该臂上端垂直连接一根圆轴形支撑柄16,前视为“7”字形,柄的外端有档环61;每一外半轴58外端均垂直连接棱形板状的驱动臂38,该臂另一端垂直连接一根圆轴柄13,组成驱动机构,该柄的外端有挡环57;第二、三车桥26、23为后驱动桥,结构中有后桥壳62、半轴63,每一后桥壳6 2的外端均垂直连接一个支撑臂3和轴颈59,该臂上端连接支撑柄16,柄上有挡环61;每一半轴外端连接一个直径比半轴大的轴接头64,由轴接头外端再垂直连接驱动臂41,该臂一端垂直连接圆轴柄13,组成驱动机构,该柄外端有挡环57;每一根车足为 直柱形,中部开有一轴孔56、上半段15开有扁圆形或长方形的导轨孔14、足下端连接足部6;八根车足4、5、7、8、9、10、11、12分别对应地与四组车桥31、26、23、47两端处的八组驱动臂29、38、25、41、21、43、17、4 5配合,每一臂上的圆轴柄13均可转地穿置连接于每一车足的圆轴孔56中,每一支撑臂3上的支撑柄16均可滑动地穿置于每一车足的导轨孔14中;转向系:转向臂28、19分别固定于转向节30、37、18、44的转向节外壳54或支撑臂3上;第一、四 车桥上的转向臂28、19分别与横拉杆40、46配合;制动系:有鼓式制动器60,分别安装于驱动臂29、38、25、41、2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建光
申请(专利权)人:冯建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