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属机动车车架,其特征是车架整体的各横截面为变截面,前段横截面宽,中后段横截面窄,且横截面由宽变窄处为鱼腹肚形渐变处,左、右纵梁的前段即左、右主纵梁为单层变截面槽形钢梁,从前至后,其垂直幅宽由小变大,左、右纵梁的自鱼腹肚形渐变处开始的中后段即左、右副纵梁为双层等截面槽形钢梁,并在此中后段左、右纵梁的内侧增设加强板和加强支架,此外,第三道横粱第四道横梁、第五道横梁、第六道横梁、第七道横梁与左、右纵梁的连接均为腹面铆接;使车架总成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柔性,做到了刚柔兼济,减小应力,提高车架整体承载性能,降低了车架自重,提高了整车有效载荷。(*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机动车车架,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变截面边梁式车架。
技术介绍
现国内重型卡车普遍采用等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横梁与纵梁在翼面上连接,该车架虽然结构、工艺简单,但发动机安装空间较小,安装困难,适应面狭窄,尤其无法满足重型卡车所需要的大功率发动机的安装,该车架还使得动力总成重心较高,不利于提高行使的稳定性,横梁与纵梁在翼面上连接,使得车架刚度有余,柔性不足,应力较大,车架总成的整体承载性能较差,翼面连接方式也不利于改装汽车厂家的改装需要,另外,该车架较为笨重,抬高了整车装备质量,降低了整车的有效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提高车架对动力总成尤其是重卡所需要的大功率动力总成安装的适应性,降低重心,提高行驶稳定性,使车架总成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柔性,做到刚柔兼济,减小应力,提高车架总成的整体承载性能,降低车架自重,提高整车有效载荷。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由左、右纵梁和前横梁、后横梁、第二道到第七道横梁组成,其特征是车架总成的各横截面为变截面,前段横截面宽,中后段横截面窄,且横截面由宽变窄处为鱼腹肚形渐变处,这就可满足各动力总成尤其是大功率总成的安装要求;左、右纵梁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成,左、右纵梁的前段即左、右主纵梁为单层变截面槽形钢梁,从前至后,其垂直幅宽由小变大,左、右纵梁的自鱼腹肚形渐变处开始的中后段即左、右副纵梁为双层等截面槽形钢梁,并在此中后段左、右纵梁的内侧增设加强板和加强支架,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发动机及其附属总成的重心,提高行驶稳定性,也降低了驾驶室高度,扩大了视野,又有效地提高了车架总成的强度;此外,除车架的前横梁、第二横梁及后横梁与左、右纵梁的连接为翼面衔接外,第三道横梁、第四道横梁、第五道横梁、第六道横梁、第七道横梁与左、右纵梁的连接均为腹面铆接,有效地消除了应力,确保车架总成有相应的柔性,且车架的翼面上无铆钉,为改装产品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本技术所提出的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提高了车架对动力总成尤其是重卡所需要的大功率动力总成安装的适应性,降低了重心,提高了行驶稳定性,使车架总成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柔性,做到了刚柔兼济,减小了应力,提高了车架总成的整体承载性能,降低了车架自重,提高了整车有效载荷。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所提出的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右视示意图。图1中1、右纵梁 2、左纵梁 3、右主纵梁 4、左主纵梁 5、前横梁 6、第二道横梁 7、第三道横梁 8、第四道横梁 9、第五道横梁 10、第六道横 11、第七道横梁 12、后横梁 13、渐变处 14、右副纵梁15、左副纵梁图2中16、17加强板 18、加强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一种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由左、右纵梁2、1和前横梁5和后横梁12、第二道到第七道横梁6、7、8、9、10、11组成,其特征是车架总成的各横截面为变截面,前段横截面宽,中后段横截面窄,且横截面由宽变窄处为鱼腹肚形渐变处13,这就可满足各动力总成尤其是大功率总成的安装要求;左、右纵梁2、1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成,左、右纵梁2、1的前段即左、右主纵梁4、3为单层变截面槽形钢梁,从前至后,其垂直幅宽由小变大,左、右纵梁2、1的自鱼腹肚形渐变处13开始的中后段即左、右副纵梁15、14为双层等截面槽形钢梁,并在此中后段左、右纵梁2、1的内侧增设加强板16、17和加强支架18,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发动机及其附属总成的重心,提高行驶稳定性,也降低了驾驶室高度,扩大了视野,又有效地提高了车架总成的强度。此外,除车架的前横梁5、第二横梁6及后横梁12与左、右纵梁2、1的连接为翼面衔接外,其它第三道横梁7、第四道横梁8、第五道横梁9、第六道横梁10、第七道横梁11与左、右纵梁2、1的连接均为腹面铆接,有效地消除应力,确保车架总成有相应的柔性,且车架的翼面上无铆钉,为改装产品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权利要求1.一种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由左、右纵梁(2)、(1)和前横梁(5)和后横梁(12)、第二道到第七道横梁(6)、(7)、(8)、(9)、(10)、(11)组成,其特征是a、车架总成的各横截面为变截面,前段横截面宽,中后段横截面窄,且横截面由宽变窄处为鱼腹肚形渐变处(13);b、左、右纵梁(2)、(1)的前段即左、右主纵梁(4)、(3)为单层变截面槽形钢梁,从前至后,其垂直幅宽由小变大,左、右纵梁(2)、(1)的自鱼腹肚形渐变处(13)开始的中后段即左、右副纵梁(15)、(14)为双层等截面槽形钢梁,并在此中后段左、右纵梁(2)、(1)的内侧增设加强板(16)、(17)和加强支架(18);c、第三道横梁(7)、第四道横梁(8)、第五道横梁(9)、第六道横梁(10)、第七道横梁(11)与左、右纵梁(2)、(1)的连接均为腹面铆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属机动车车架,其特征是车架整体的各横截面为变截面,前段横截面宽,中后段横截面窄,且横截面由宽变窄处为鱼腹肚形渐变处,左、右纵梁的前段即左、右主纵梁为单层变截面槽形钢梁,从前至后,其垂直幅宽由小变大,左、右纵梁的自鱼腹肚形渐变处开始的中后段即左、右副纵梁为双层等截面槽形钢梁,并在此中后段左、右纵梁的内侧增设加强板和加强支架,此外,第三道横粱第四道横梁、第五道横梁、第六道横梁、第七道横梁与左、右纵梁的连接均为腹面铆接;使车架总成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柔性,做到了刚柔兼济,减小应力,提高车架整体承载性能,降低了车架自重,提高了整车有效载荷。文档编号B62D21/02GK2794971SQ20052007187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30日专利技术者刘汉如, 朱明书, 苏超, 牛俊 申请人:安徽华菱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由左、右纵梁(2)、(1)和前横梁(5)和后横梁(12)、第二道到第七道横梁(6)、(7)、(8)、(9)、(10)、(11)组成,其特征是: a、车架总成的各横截面为变截面,前段横截面宽,中后段横截面窄,且横截面由宽变窄处为鱼腹肚形渐变处(13); b、左、右纵梁(2)、(1)的前段即左、右主纵梁(4)、(3)为单层变截面槽形钢梁,从前至后,其垂直幅宽由小变大,左、右纵梁(2)、(1)的自鱼腹肚形渐变处(13)开始的中后段即左、右副纵梁(15)、(14)为双层等截面槽形钢梁,并在此中后段左、右纵梁(2)、(1)的内侧增设加强板(16)、(17)和加强支架(18); c、第三道横梁(7)、第四道横梁(8)、第五道横梁(9)、第六道横梁(10)、第七道横梁(11)与左、右纵梁(2)、(1)的连接均为腹面铆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汉如,朱明书,苏超,牛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菱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