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4010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前侧构件包括一个上弯部分和一个具有八角形截面形状、在上弯部分的前边从前端向后端延伸的圆筒形前侧构件体。上弯部分和前侧构件体通过把内构件和外构件连接起来而连接在一起。在上弯部分与前侧构件之间的内构件和外构件的各部分被凹入以便彼此接触并被焊接在一起而形成接头。在接头上侧形成第1封闭截面并在接头下侧形成第2封闭截面。这实现具有重量轻的带有提高了的耐冲击性和高的能量吸收效率的前侧构件的车身结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所属领域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车辆之类的车身的一部分的车身结构。在上述前侧构件2中,在包括上弯部分3与前侧构件体4之间的边界的侧面上形成一个沿竖直方向较宽的平坦区5。假如车辆碰撞,必须提高上弯部分3的耐冲击性以便提高前侧构件体4的能量吸收效率。特别是,因为需要防止平坦区5的变形,上弯部分3设有作为加固材料发挥功能的局部成形的隔板6、7以便提高上弯部分3的耐冲击性。然而,如果为了防止上弯部分3的变形而设置隔板6、7,则前侧构件2重量增加。根据本专利技术,前侧构件有一个前侧构件体,该前侧构件体成形为类似具有大体上八角形截面形状,从前端向后端延伸的圆筒,布置在车辆中发动机室的侧面,而这提高能量吸收效率。构成前侧构件体的一对内构件和外构件和一个上弯部分在接头处连接在一起,在该接头处所述前侧构件体后端处的一部分和所述上弯部分前端处的一部分被凹入以便彼此接触并被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接头上侧形成第1封闭截面并在接头下侧形成第2封闭截面。这提高上弯部分的耐冲击性。此外,具有八角形截面形状的前侧构件体的各山脊线从前侧构件体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而这进一步提高能量吸收效率。进而,上弯部分与前侧构件体之间的部分连接在一起以便形成上第1封闭截面和下第2封闭截面。这提高上弯部分的耐冲击性而不用任何隔板以实现前侧构件体的满意的能量吸收效率并减轻前侧构件体的重量。图2中的车身10包括一个构成车身10的下部结构的下车架结构11、一个构成车身10的上前结构的上车架结构12,等等。图2中的上车架结构12包括诸如一对左右翼子板构件20、一个弹簧遮盖板21、一个前围上盖板22、一个前照灯支撑构件23和一个仪表板24之类的钢构件。下车架结构11包括诸如一对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左右基板侧构件30、31;从基板侧构件30、31的后部连续形成的后基板侧构件32、33;一个设在基板侧构件30、31之间的前浅盘形基板34;一个设在后基板侧构件32、33之间的后浅盘形基板35;以及设在基板侧构件30、31前边的前侧构件40、41之类的钢构件。基板侧构件30、31构成车辆中基板部分的框架。左右前侧构件40、41是彼此不对称的并有大体上相同的结构,因而下面将仅描述前侧构件40。前侧构件40从车身上方观看沿纵向大体上是直的,并包括一个从基板侧构件30的前端30a向上的上弯部分42,以及一个从上弯部分42向前延伸的圆筒形前侧构件体43。前侧构件体43布置在车辆中发动机室的侧面。上弯部分42和前侧构件体43,如图3中所示,通过用焊接把一对左内构件45和右外构件46连接起来而形成。内构件45布置成指向车身10的内侧,而外构件46相对于内构件45布置成指向车身10的外侧。前侧构件体43制成从其前端43a到后端43b有连续的8条山脊线R,也就是说,前侧构件体43成形为类似具有大体上八角形截面形状的圆筒。具有带8条山脊线R的八角形截面的前侧构件体43当在车辆之类碰撞中承受冲击时表现出更好的的纵向弯曲特性,并且具有比成形为类似具有圆形或方形截面形状的圆筒的前侧构件要高的冲击能量吸收效率。上弯部分42在向上的同时向前侧构件体43的后端43b延伸。如图3中所示,在上弯部分42与前侧构件体43之间的内构件45和外构件46的各自部分,也就是竖直的中间部分45a、46a被凹入以便彼此接触并通过点焊紧靠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接头50。附图说明图1中的标号P代表焊接部分的一个例子。在接头50的上侧形成第1封闭截面51,而在接头50的下侧形成第2封闭截面52。一个包括这种封闭截面51、52的部分具有大体上八角形截面形状。第2封闭截面52的下山脊线Q1与基板侧构件30的下山脊线Q2(见图1)连接。上弯部分42因为上弯部分42和前侧构件体43制成具有上述截面形状而具有高的耐冲击性。此外,前侧构件体43因为八角形截面的8条山脊线R从前侧构件体43的前端43a一直到仪表板24连续形成而具有高的能量吸收效率。上突缘60、61沿内构件45和外构件46的各上山脊线形成并用常规的点焊设备通过点焊连接在一起致使内构件45和外构件46得以彼此连接。这些上突缘60、61焊接于弹簧遮盖板21之类。下突缘62、63沿内构件45和外构件46的各下山脊线形成并用常规的点焊设备通过点焊连接在一起致使内构件45和外构件46得以彼此连接。进而,突缘64在前侧构件体43的后端43b处形成,并且点焊于仪表板24之类。上弯部分42的后端42a焊接于基板侧构件30的前端30a。图4示出根据第2实施例的前侧构件70。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前侧构件体43中,内构件45和外构件46在从前端43a起的预定长度上通过诸如激光焊接之类的连续焊接71结合在一起。连续焊接71与其中突缘通过点焊连接在一起的场合相比在车辆碰撞期间使前侧构件体43的变形行为(纵向弯曲特性)稳定。除此之外,前侧构件70具有与根据第1实施例的前侧构件40相同的结构。因而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标号来代表而在这里省略其说明。如图4中所示,根据第2实施例,在一个从前侧构件体43的中间部分向前侧构件体43的后端43b延伸的区域中,以与第1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形成上突缘60、61和下突缘62、63。这些突缘通过点焊之类连接在一起,并且焊接于弹簧遮盖板21(见图2)之类。应该注意到,前侧构件体43可以在从前端43a到后端43b的整个长度上通过诸如激光焊接之类的连续焊接71来焊接。应该指出,本专利技术涵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诸如前侧构件的上弯部分、前侧构件体、内构件、外构件、接头、第1封闭截面、第2封闭截面等各部分的所有修改。进而,内构件和外构件可以用点焊以外的任何方法来连接,只要这些方法能够在接头处连接。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结构,沿车辆的纵向有一个前侧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构件包括一个设置在车辆中发动机室的侧面并成形为具有基本上八角形截面形状、从前端向后端延伸的类似圆筒形的前侧构件体;一个在向上时从构成车辆中基板部分的框架的基板侧构件的前端向所述前侧构件体的后端延伸的上弯部分;其中所述前侧构件体和所述上弯部分通过把一对内构件和外构件连接起来而连接在一起;以及内构件和外构件在接头处连接在一起,在该接头处所述前侧构件体后端处的一部分和所述上弯部分前端处的一部分被凹入以便彼此接触并被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接头上侧形成第1封闭截面并在接头下侧形成第2封闭截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内构件和外构件设置成它们的一部分包括第1封闭截面、接头和第2封闭截面,该第2封闭截面具有基本上八角形截面形状;第2封闭截面设置成它的下山脊线与基板侧构件的下山脊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内构件和外构件的各自上缘设置的各自上突缘通过点焊连接在一起,而沿内构件和外构件的各自下缘设置的各自下突缘通过点焊连接在一起;以及内构件和外构件在接头处通过点焊连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内构件和外构件的各自部分在所述前侧构件体的前端附近通过连续焊接连接在一起。全文摘要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前侧构件包括一个上弯部分和一个具有八角形截面形状、在上弯部分的前边从前端向后端延伸的圆筒形前侧构件体。上弯部分和前侧构件体通过把内构件和外构件连接起来而连接在一起。在上弯部分与前侧构件之间的内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结构,沿车辆的纵向有一个前侧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构件包括: 一个设置在车辆中发动机室的侧面并成形为具有基本上八角形截面形状、从前端向后端延伸的类似圆筒形的前侧构件体; 一个在向上时从构成车辆中基板部分的框架的基板侧构件的前端向所述前侧构件体的后端延伸的上弯部分; 其中所述前侧构件体和所述上弯部分通过把一对内构件和外构件连接起来而连接在一起;以及 内构件和外构件在接头处连接在一起,在该接头处所述前侧构件体后端处的一部分和所述上弯部分前端处的一部分被凹入以便彼此接触并被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接头上侧形成第1封闭截面并在接头下侧形成第2封闭截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本赖人高冈久仁夫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