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对应于后侧加强槛与轮拱扩展部分的元件以提高抵抗偏置碰撞的强度。在内部元件接合到外侧板(1)之前,所述的内部元件形成前框架(2)和后框架(3)。在那时,后框架(3)的轮拱扩展部分(35)与后侧加强槛(36)通过焊接接合。此后,通过焊接将前框架(2)和后框架(3)接合到外侧板(1)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造车体侧板的方法。现参照图6对制造上述类型的车体中的侧板的常规方法进行说明。当内部元件安装到外侧板50时,首先形成覆盖前开口的框架60。形成框架60的加工步骤如下。先装配前加强上梁61、前内中梁62、前加强下梁63,并且中央加强梁64的上端通过焊接首先与前加强上梁61的后端接合。然后,侧加强槛65的前端通过焊接与前加强下梁63的下端接合。另外,该侧加强槛65的长度的中点与中央加强梁64的下端通过焊接相互接合。因此,由上述元件形成该框架。形成框架60之后,框架60通过焊接与外侧板50接合。然后,在后部依次安装内部元件。在就要安装到后部的内部元件中,预先装配后部内侧上端构件51、后轮拱52,和轮拱扩展部分53。在后部安装所述的内部元件的加工步骤如下。首先,通过焊接将中间内梁54安装在框架60的中央加强梁64的内侧。接着,将侧顶横档55的前端与中间内梁54的上端配合,和通过焊接将侧顶横档55与外侧板50接合。然后,将后部内侧上端构件51与侧顶横档55的后端配合,并通过焊接将后部内侧上端构件51、后轮拱52和轮拱扩展部分53与外侧板50接合。于是,轮拱扩展部分53的下端与侧加强槛65的后端接触。在上述制造车体侧板的常规方法中,当所述的后部内侧元件通过焊接接合时,可以容易的完成后部内侧元件和外侧板50之间的焊接,但是由于一些焊接点被外侧板50隐藏,内部元件之间的焊接十分困难。更具体的说,如图7A所示,中央加强梁64、中间内梁54和侧顶横档55相互之间有一部分重叠。另外,如图7B所示,后部内侧上端构件5 1和侧顶横档55相互之间有一部分重叠。而且,如图7C所示,轮拱扩展部分53和侧加强槛65相互之间有一部分重叠。如果这些部分被外侧板50重叠,则可以容易地焊接图7A中所示的点P1和P2,但是外侧板50与中央加强梁64相互重叠的点P3,和中间内梁54和侧顶横档55相互重叠的点P4很难被焊接。同样地,如图7B所示的后部内侧上端构件51和侧顶横档55相互重叠的点P5,和图7C所示的轮拱扩展部分53和侧加强槛65相互重叠的点P6与外侧板50隔开。因此,点P5和P6的焊接十分困难,或者,考虑到工作效率或其他因素,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造车体侧板的方法。该侧板通过将大量的内部元件装入外侧板而形成,该外侧板包括安装有前门的前开口和安装有后门的后开口。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利用环绕外侧板的前开口放置的一些内部元件构成前框架,和利用环绕外侧板的后开口放置的其他内部元件构成后框架,将位于车体的前开口的周围的前框架与外侧板接合,同时,将位于车体的后开口的周围的后框架与外侧板接合。根据本专利技术,该侧板后部的内部元件也构成一个框架,即与前框架分别构成的后框架。相应地,对应于常规的侧加强槛的后端的后侧加强槛的后端可以在每个元件与外侧板接合之前焊接到轮拱扩展部分,这样就可以容易的焊接后侧加强槛和轮拱扩展部分。由此,可以提高后侧加强槛和轮拱扩展部分之间的强度,并因此可以提高抵抗偏置碰撞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侧板的分解透视图;图2A是前框架的分解透视图;图2B是后框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后侧加强梁与轮拱扩展部分之间接合处的透视图;图4A是中央加强梁,中间内梁和侧底横档重叠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4B是后部内侧上部构件和侧顶横档重叠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5是说明抵抗偏置碰撞的强度的图解;图6是车体的常规侧板的分解透视图;图7A是如图6所示的常规侧板中中央加强梁、中间内梁和侧底横档重叠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7B是如图6所示的常规侧板中后部内侧上部构件和侧顶横档重叠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7C是如图6所示的常规侧板中轮拱扩展部分和侧加强槛重叠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体侧板的分解透视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车体侧板包括外侧板1、前框架2和后框架3。该外侧板1包括分别安装有前门和后门(未示出)的前开口11和后开口12。该前开口11和该后开口12由中间梁13隔开。该中间梁13的上部朝前部分设有前梁14,而该中间梁13的下部朝后部分设有前侧底横档15。另外,该中间梁13的上部朝后部分设有顶横档16,而该中间梁13的下部朝后部分设有后侧底横档17。而且,顶横档16和后侧底横档17的后部设有后档板(fender)18。在该外侧板1的每个组件内部形成容纳内部元件的沟槽(未示出)。所述的前框架2具有前柱式内上梁21、前内中梁22、前加强槛23、前侧加强槛24和中央加强梁25,将它们装配成一个组件。所有的这些构件对应本专利技术的内部元件。在上述的内部元件中,预先已经装配了前柱式内上梁21、前内中梁22和前加强槛23。但是,这些构件并不一定需要预先装配。中央加强梁25的上端与前柱式内上梁21后端接合,前侧加强槛24的前端与前加强槛23的下端接合。而且,前侧加强槛24的后端与中央加强梁25的下端接合。在上述这些构件中,中央加强梁25放在外侧板1的中间梁13中形成的沟槽中。同样,前柱式内上梁21放在前梁14中形成的沟槽中,并且前侧加强槛24放在前侧底横档15中形成的沟槽中。所述的框架3包括中间内梁31、侧顶横档32、后部内侧上端构件33、后部轮拱34,轮拱扩展部分35、和后侧加强槛36。所有的这些构件对应本专利技术的内部元件。在上述的内部元件中,预先已经装配后部内侧上端构件33、后部轮拱34,和轮拱扩展部分35。但是,这些构件并不一定需要预先装配。侧顶横档32的前端与中间内梁31的上端接合,内侧上端构件33的上端与侧顶横档32的后端接合。而且,后侧加强槛36的后端与轮拱扩展部分35的下端接合,后侧加强槛36的前端与中间内梁31的下端接合。在上述的这些构件中,中间内梁31通过前框架2的中央加强梁25设置在所述外侧板1的中间梁13中形成的沟槽中。另外,侧顶横档32放在顶梁16中形成的沟槽中;后部内侧上端构件33、后部轮拱34,和轮拱扩展部分35放在后档板18中形成的沟槽中。还有,后侧加强槛36放在后侧底横档17中形成的沟槽中。下面参照图2对这样构成的车体侧板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造过程中,首先制造前框架2和后框架3。该前框架2和后框架3每一个都以独立的加工过程进行制造。如图2A所示,在前框架2的制造过程开始,预先装配前柱式内上梁21、前内中梁22、前加强槛23。接着,前侧加强槛24的前端与前加强槛23的下端通过在焊接点Y10的点焊接合。应理解下文中将要描述的当前实施例中的每个焊接过程都是通过点焊完成的。然后,中央加强梁25的上端与前柱式内上梁21的后端在焊接点Y11接合,中央加强梁25的下端与前侧加强槛24的后端在焊接点Y12接合。应理解上述通过焊接接合的加工步骤的顺序可以作任何其他适当的变化。根据上述的加工步骤制造前框架2。另一方面,在前框架3的制造过程开始时,预先装配后部内侧上端构件33、后部轮拱34,和轮拱扩展部分35。接着,侧顶横档32的前端在焊接点Y20与中间内梁31的上端焊接。然后,后部内侧上端构件33的上端在焊接点Y21与侧顶横档32的后端焊接。还有,后侧加强槛36的后端通过焊接与轮拱扩展部分35的下端接合。如图3所示,后侧加强槛36包括杆身部分36A,其截面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车体侧板的方法,该侧板通过将大量的内部元件装入外侧板而制成,该外侧板包括安装有前门的前开口和安装有后门的后开口,该方法具有下列步骤: 利用一些围绕该外侧板的前开口设置的内部元件构成前框架,利用其他围绕该外侧板的后开口设置的内部元件构成后框架;和 将设置在该车体的前开口周围的前框架与该外侧板接合,将设置在该车体后开口周围的后框架与该外侧板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野克美,铃木昌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