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3559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柱支承装置,其中,支承销锁定在固定于车体上的倾斜托架上,并与分别焊接在转向柱的两侧的倾斜板啮合;且沿转向柱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缝槽形成于倾斜板中。凸出部分形成于转向柱的底表面上,并且其尺寸大于在转向柱的底表面和倾斜托架之间的间隙,且它的高度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后增加。因此,可以有效减小当车辆迎面碰撞时施加给转向柱的冲击负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柱,该转向柱中布置有车辆转向轴;尤其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倾斜式转向柱的支承装置,它能够吸收在车辆迎面碰撞时施加的冲击。
技术介绍
通常,作为用于车辆的倾斜式转向柱的支承结构,公知为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15770和日本技术公报No.62-23771中公开的支承结构。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15770中公开的支承结构有这样的问题,即当转向柱沿车辆长度方向从车体向前释放时,转向柱不能吸收能量。还有,在日本技术公报No.62-23771中公开的支承结构有这样的问题,即由用于使转向柱倾斜的支承销保持的方向盘的位置(即在转向柱的后端处的方向盘的位置)不稳定,因为支承销移动;同时,压坏缝槽的边缘并因此只能吸收很少的冲击能量。因此,例如当气囊安装在方向盘上时,气囊朝着驾驶员膨胀的形式可能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柱支承装置,该转向柱支承装置包括倾斜托架,该倾斜托架固定地布置在车体上;支承销,该支承销锁定在倾斜托架和转向柱中的一个上,并穿过形成于该倾斜托架和转向柱中的另一个上的孔,这样,转向柱绕该支承销倾斜;缝槽,该缝槽与该倾斜托架和转向柱中的另一个形成为一体,并沿基本与转向柱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孔朝着方向盘连续延伸;以及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与转向柱形成为一体,并处于比倾斜托架更靠近方向盘的位置处,且设计成比在转向柱和倾斜托架之间的间隙更大。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以及它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在全部附图中,相同参考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且附图中图1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柱支承装置的侧视图;图1B是表示转向柱2的侧视图,该转向柱2已经沿车辆长度方向朝前移动;图2是沿图1的箭头II方向剖取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柱支承装置的立体图;以及图4是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柱支承装置的一部分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这些附图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A所示,其中布置有车辆的转向轴1的转向柱2通过倾斜后部机构7以大致中心处固定在车体上。该倾斜后部机构7为公知,它包括柱形托架3,该柱形托架3固定在转向柱2上;膜盒4,该膜盒4与柱形托架3接合,并固定在车体上;倾斜固定轴5,该倾斜固定轴5与柱形托架3接合;以及倾斜操纵杆6等。而且,如图1A和2至4所示,倾斜板10分别焊接在转向柱2的前端的两侧。各倾斜板10形成有孔11和缝槽12,该缝槽12沿基本与转向柱2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从孔11朝着方向盘连续延伸,该方向盘位于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部(在图1的右侧)。另一方面,倾斜销15锁定在大致为U形的倾斜托架14上,该倾斜托架14通过螺栓13而固定在车体上。倾斜销15穿过倾斜板10的相应孔11,这样,该转向柱2可以绕倾斜销15倾斜。使转向柱2的前端固定在车体上的倾斜前部机构16包括上述部件。因此,当在孔11和缝槽12之间没有边界17时,倾斜销15沿缝槽12朝着方向盘被相对引导。而且,由相对较厚钢板形成的凸出部分20焊接在倾斜后部机构16的转向柱2的底表面上,并处于比倾斜托架14更靠近方向盘的位置处,该方向盘位于车辆长度方向的后部。凸出部分20的纵向截面大致为V形,如图2中虚线所示,并形成为越靠近方向盘(即车辆长度方向的后部)其高度朝着倾斜托架14的方向逐渐增加。所形成的凸出部分20大于在转向柱2的底表面和倾斜托架14之间的间隙。因此,在车辆迎面碰撞时,由于通过安装在方向盘上的气囊膨胀的反作用力而沿转向柱2的轴向方向从方向盘侧施加的较大冲击负载,柱形托架3从在倾斜后部机构7中的膜盒4沿车辆长度方向朝前(在图1A中所示的左侧)释放。这时,在倾斜后部机构16中的倾斜板10的边界17很容易由倾斜销15压坏,且倾斜销15沿倾斜板10的缝槽12且在车辆长度方向向后被相对引导。因此,转向柱2沿车辆长度方向朝前移动。这时,倾斜销15沿倾斜板10的缝槽12且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后被相对引导,因此,转向柱2在没有移动的情况下被支承。因此,在转向柱后端处的方向盘的位置可以且稳定的,且安装在方向盘上的气囊的膨胀形状可以是基本不变的,这样,气囊可以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吸收冲击。而且,当转向柱2沿车辆长度方向朝前移动时,倾斜托架14和转向柱2的凸出部分20彼此相抵。因为倾斜托架14通常有很高硬度,因此当如上述转向柱2沿车辆长度方向朝前移动时,如图1B所示,托架14沿车辆长度方向从前向后连续压坏该凸出部分20。这吸收施加给转向柱2的冲击负载。而且,由于倾斜板10的缝槽12和倾斜销15之间的接合,转向柱2的位置可以基本保持不定,在倾斜托架14和凸出部分2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保持不变。因此,凸出部分20被倾斜托架14压坏的量相对于转向柱2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向前位移基本不变,这样,可以很容易调节通过压坏凸出部分而吸收的能量大小。因此,转向柱2还可以与气囊和其它装置配合有效保护驾驶员免受冲击。应当知道,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即使当孔11和倾斜销15分别布置在倾斜托架14和转向柱2中时(与上述实施例相反),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转向柱支承装置,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中布置有转向轴;倾斜托架,该倾斜托架位于所述转向柱外部,并固定在车体上;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布置在所述转向柱上,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倾斜托架后面的位置处,且形成为尺寸大于所述转向柱和所述倾斜托架之间的间隙;支承销,该支承销锁定在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一个上,并穿过形成于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另一个中的孔,这样,所述转向柱绕所述支承销倾斜;以及缝槽,该缝槽形成于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另一个中,并沿基本与所述转向柱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孔连续伸出,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倾斜托架的后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销锁定在所述倾斜托架上,并穿过形成于所述转向柱中的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该孔和所述缝槽之间的边界,且当所述支承销移动时该边界被压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倾斜板分别布置在所述转向柱的两侧,并位于所述转向柱和所述倾斜托架之间,且所述孔和所述缝槽形成在所述倾斜板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沿所述转向柱的轴线布置,并在所述倾斜托架侧形成为具有较大尺寸,且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后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的纵向截面基本为V形。7.一种转向柱支承装置,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中布置有转向轴;倾斜托架,该倾斜托架位于所述转向柱外部,并固定在车体上;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布置在所述转向柱上,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倾斜托架后面的位置处,且形成为尺寸大于在所述转向柱和所述倾斜托架之间的间隙;支承销,该支承销锁定在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一个上,并穿过形成于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另一个中的孔,这样,所述转向柱绕所述支承销倾斜;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布置在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另一个中,并沿基本与所述转向柱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从孔连续伸出,用于在所述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柱支承装置,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中布置有转向轴;倾斜托架,该倾斜托架位于所述转向柱外部,并固定在车体上;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布置在所述转向柱上,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倾斜托架后面的位置处,且形成为尺寸大 于所述转向柱和所述倾斜托架之间的间隙;支承销,该支承销锁定在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一个上,并穿过形成于所述倾斜托架和所述转向柱中的另一个中的孔,这样,所述转向柱绕所述支承销倾斜;以及 缝槽,该缝槽形成于所述倾斜托架和所 述转向柱中的另一个中,并沿基本与所述转向柱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孔连续伸出,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倾斜托架的后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英明大枝敏文田中清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