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底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383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力的车辆底盘结构。纵梁(10)沿车辆的两侧面向前后方向延伸,一旦大冲击力施加在其上时,则在前后方向上压曲。横梁(4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被架设在纵梁(10)之间。连接杆(50)通过支撑构件(52、55)被保持在纵梁(10)上,横梁(40)由螺栓(51)固定于连接杆(50)的顶端,当沿前后方向对横梁(40)施加了超过规定值的冲击力时,支撑构件(52、55)被破坏,使横梁(40)与连接杆(50)同时从纵梁(10)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底盘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将横梁安装在纵梁上的局部结构,纵梁沿车体的两个侧面呈前后方向延伸,并构成底盘的一部分。
技术介绍
对汽车(车辆)而言,要求在发生碰撞时能有效地缓解施加在车体上的冲击力。因此,例如,通过在构成底盘的构件中的沿车辆的两个侧面呈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的前侧部分,采用相对于冲击力容易压曲变形的设计,而达到吸收来自于前方碰撞时的冲击能量的目的。而且,承担此种功能的部分被称之为可破碎吸收区域。另外,公知的还有将底盘构件中的装有转向装置等的横梁架设在位于两纵梁的前端部分的纵梁之间的结构。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0-229581号公报(图2)中,公开了在纵梁的底壁以及横梁的上部壁的相互对应位置上设置贯通孔,利用螺栓将横梁相对固定在纵梁上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从纵梁侧(上侧)将螺栓插入贯通孔,且被固定在纵梁上,从横梁侧(下侧)安装螺母。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129522号公报(图2)披露的结构是,在纵梁上设置支架,利用这些支架将横梁固定在纵梁上。这种情况下,将螺栓从支架一侧(上侧)插入贯通孔,且固定在支架上,从横梁侧(下侧)安装螺母。但是,对于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方式(FF)或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方式(FR)汽车,在两纵梁的可压碎吸收区域内,例如,将发动机设置在比横梁更靠前的前侧。采用此种结构时,一旦由来自前方的碰撞导致从车体前方施加冲击力,则首先使比发动机的位置更靠前的纵梁部分压曲(挤压)变形。若纵梁的压曲变形延伸至相当于发动机的前端位置时,冲击力被施加于发动机之上。此时,因为发动机十分牢固,所以不会被挤碎,而是继续朝后方移动。如果纵梁压曲变形进一步深入,发动机的后端部就会碰到横梁。其结果会抑制纵梁压曲变形的继续进行。这样,横梁就妨碍了纵梁的压曲变形,所以纵梁的可破碎区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现有车辆底盘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吸收来自于前方的冲击力的底盘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底盘结构具有以下构成,包括一对纵梁,沿车辆的两个侧面向前后方向延伸,如果遭遇冲击力,可在前后方向上压曲;横梁,沿车辆的幅宽方向延伸,且被架设在纵梁之间;连接结构,将横梁与纵梁连接,当超过规定值的冲击力沿着前后方向施加在横梁上时,使横梁从纵梁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底盘结构是在由于碰撞而造成的大冲击力施加在横梁上时,横梁从纵梁脱离的结构。因此,横梁不妨碍纵梁的继续压曲变形,所以可以通过纵梁充分地吸收其冲击力。该优选连接结构具备以下构成,包括 连接杆;支撑构件,被固定在纵梁上,用于保持连接杆;连接件,用于将横梁固定在连接杆的前端部分;支撑构件在冲击力施加在横梁上时被破坏,从而释放连接杆,使横梁从纵梁脱离。由于采用了这种连接结构的构成方法,能够通过支撑构件的形状以及材质来调整横梁脱离时的冲击力。因此,不需要采用复杂的释放机构就能使横梁从纵梁脱离。支撑构件优选具备以下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固定在纵梁上,在靠近横梁的位置保持连接杆,当冲击力施加在横梁上时,随着连接杆位置的变化而变形,并释放连接杆;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纵梁上,在靠近纵梁的位置保持连接杆,当冲击力施加在横梁上时,其随着连接杆位置的变化而变形,并释放连接杆;通过采用这种支撑构件的构成方法,能够用纵梁稳定地支撑横梁。而且,可以通过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的形状以及材质调整横梁脱离时的冲击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连接杆是在顶端部分加工了内螺纹的杆;连接件是与内螺纹扭紧的螺栓;在第一支撑板上形成可穿过连接件的贯通孔;当冲击力施加到横梁上时,贯通孔被连接杆或者连接件扩张,致使从第一支撑板释放连接杆。此情况下,第二支撑板优选被固定在纵梁的与横梁相对的面的反面(即,与第一支撑板相反的一面),当横梁被施加了冲击力时被破坏,致使从第二支撑板释放连接杆。第二支撑板优选采用比纵梁更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优选将连接杆焊接在第二支撑板上。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底盘结构最好还包括加强构件,用于增强纵梁的刚性,加强构件被安装在纵梁的与横梁相对的面的反面,从车辆的前方看,在比连接杆靠后的地方。通过在纵梁上安装加强构件,能够高效地将冲击力传递到支撑构件上,可使其促使支撑构件变形或者破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纵梁分别具有从车辆前方向后方降低的倾斜部,在这些倾斜部的下侧,将横梁连接在纵梁上。由于如此构成纵梁与横梁的连接部分的形状,所以当横梁遭受因碰撞而造成的大冲击力时,可以使横梁迅速从纵梁脱离。此时,优选纵梁具有在倾斜部的后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分,而加强构件用于增强倾斜部与水平部之间的弯曲部。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的描述进一步明确,或者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加以说明。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目的以及技术特征,通过在权利要求中明确指出的结构以及组合来实现。附图说明附图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通过图示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现在的优选实施例,同时,辅助于前面的概述以及以下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以期明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底盘结构前侧部分的概要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将横梁连接在纵梁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1中F3-F3线的剖面图;图4表示从前方对横梁施加大冲击力时的横梁连接部分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表示横梁与连接杆同时从纵梁脱落的状态的剖面图;图6表示发动机移动直至接触到横梁前端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表示横梁脱落后,发动机移动至比横梁更靠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A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第二支撑板的形状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图8B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例,其第二支撑板的形状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底盘结构(局部)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1至8,对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底盘结构进行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图1示出了前置发动机(FF方式)前轮驱动方式的汽车底盘结构的前端部分。图中,10表示纵梁,这些纵梁分别沿着车体的两侧面呈前后方向延伸。缓冲板20架设在两纵梁10之间,并将其固定在纵梁10之上。纵梁10具有向后变低的倾斜部11,将缓冲板20安装在其倾斜部的上面。这里,以倾斜部11为界限,前侧称之为前侧部分12,后侧称之为后侧部分13。前侧部分12具有例如近似矩形的剖面,当其由前至后被施加超过规定值的冲击力时,产生弹性压曲变形,并吸收冲击力。也就是说,这些前侧部分12构成了可破碎区域。发动机30安装在前侧部分12之间。将倾斜部11以及后侧部分13做成例如具有上方开口、从两侧壁15各自的上端向外侧延伸的突缘14的剖面形状,其上安装缓冲板20以及支撑板(floor panel)(图上未示出)。图中17表示前轮。图中,40表示横梁。在发动机30的正后方,横梁40被架设在两纵梁10之间的下方。横梁40例如由中空材料形成,与纵梁10的各自的倾斜部11的下方相连。在横梁40上安装转向装置(图上未示出)等。发动机30由缸体与缸盖等构成。因为发动机30结构牢固,所以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不会因冲击力而发生大的变形。因此,当从前方向车体施加冲击力时,发动机30不会吸收其冲击力,而是随着纵梁10的前侧部分12的压曲变形的深入,向后方移动并接触到横梁40。其结果,现有的结构妨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底盘结构,包括:一对纵梁(10),沿车辆的两个侧面向前后方向延伸,当被施加冲击力时,可在前后方向上被压曲;横梁(40),沿车宽方向延伸,且被架设在所述一对纵梁(10)之间;以及连接结构,用于将所述横梁(40 )连接在所述纵梁(10)上,当沿着前后方向对所述横梁(40)施加超过规定值的冲击力时,使所述横梁(40)从所述纵梁(10)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达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