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213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有设置在构成车身侧部的车身侧板(7)上的侧窗开口(7a)、以及至少设置在该侧窗开口(7a)周缘的一部分上的加强构件(10),在该加强构件(10)上,固定有用于约束乘员的安全带装置(11)和保护乘员的安全气囊装置(14)。通过兼用安全带装置、安全气囊装置以及侧窗开口的用于加强的加强构件,由此可抑制零件数增加,抑制车辆重量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车辆的车身侧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侧窗玻璃的侧窗开口,但由于该侧窗开口周缘部附近的刚性小,故通常是在侧窗开口的周缘部附近设置加强构件。另一方面,在车辆的车身侧板上,通常设置有安全带和用于保护乘员侧部的帘式安全气囊等的安全装置,在这些安全装置中,因要求有较高的安装强度,故在固定于车身侧板时,通过加强构件来进行固定,比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58325号)中,公开有安全带紧固器的固定结构,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26199号)中,公开有帘式安全气囊的固定结构。然而,如上述专利文献1、2所示,若在每个安全装置上设置加强构件,除用于加强侧窗开口周缘的加强构件外,还要设置用于固定安全带的加强构件以及用于固定帘式安全气囊的加强构件,即必须设置3种加强构件,因此分别设置各个加强构件,会使零件数增加、从而导致车辆重量和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将侧窗开口的用于加强的加强构件兼用于固定安全带装置、安全气囊装置的加强构件,可抑制零件数增加、抑制车辆重量和生产成本增加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解决方案。即,在本专利技术第1方案的结构中,具有设置在构成车身侧部的车身侧板上的侧窗开口、以及至少设置在该侧窗开口周缘的一部分上的加强构件,在该加强构件上,固定有用于约束乘员的安全带装置和保护乘员的安全气囊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第1方案的结构,由于在至少设置于侧窗开口周缘的一部分的加强构件上固定有用于约束乘员的安全带装置和保护乘员的安全气囊装置,因此,至少设置在侧窗开口周缘的一部分上的加强构件可兼用于安全带装置、安全气囊装置的加强构件,可抑制零件数增加,抑制车辆重量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在本专利技术第2方案的结构中,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的安全带装置是安全带收缩器,该安全带收缩器固定在所述加强构件刚性较高的部位,而安全气囊装置被固定在刚性比固定有所述安全带收缩器的部位弱的部位。在此,在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收缩器上始终施加着较大的负载,需要满足较高的安装要求,相比之下,安全气囊装置仅在车辆发生冲撞时才工作,可以说正常时的安装刚性要求较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2方案的结构,由于安全带收缩器固定在加强构件刚性较高的部位,而安全气囊装置被固定在刚性比固定所述安全带收缩器的部位弱的部位,因此,在使设置于侧窗开口的加强构件进行兼用化,可根据安全带装置和安全气囊装置的各安装强度要求而实现兼用。在本专利技术第3方案的结构中,在所述侧窗开口的下方的车身侧板上设置有面板开口,所述加强构件,从所述侧窗开口与所述面板开口之间沿着各开口的车辆后方一侧或车辆前方一侧的周缘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予以配设。在此,在车身侧板上,当配设规定附件,比如侧门是电动滑动门、对该滑动门进行驱动的电动机等驱动机构时,在车身侧板上必须设置用于组装驱动机构的供维护保养用的面板开口。并且,若将该面板开口与侧窗开口邻接配设,则两开口之间的刚性更低,有可能不能充分确保车身的扭转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第3方案的结构,由于加强构件从所述侧窗开口与所述面板开口之间沿着各开口的车辆后方一侧或车辆前方一侧的周缘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予以配设,因此,可抑制侧窗开口与面板开口之间的刚性下降,并可实现加强构件的兼用。本专利技术第4方案的结构中,在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车身侧板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大致封闭的截面。在此,在将加强构件兼用时,由于作用于一个加强构件上的负载增加,故需要充分确保加强部位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第4方案的结构,由于在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车身侧板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大致封闭的截面,因此,可提高加强构件对加强部位的刚性,在兼用加强构件时,可充分确保加强部位的刚性。本专利技术第5方案的结构中,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还被直接固定于所述车身侧板上,或者被固定在配设于该车身侧板后方的后端面板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第5方案的结构,由于除了加强构件之外,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还被直接固定于车身侧板上或者被固定在配设于车身侧板后方的后端面板上,因此,可分散安全气囊装置展开时较大的冲击负载,可维持安全气囊装置的固定性能。本专利技术第6方案的结构中,后端面板配设于所述车身侧板的车辆后方一侧,车轮罩配设在所述侧窗开口的下方,从所述车轮罩的后端至所述后端面板的距离小于从所述车轮罩的上端至所述侧窗开口的距离,在所述侧窗开口与车轮罩之间设置有供附件维护保养用的面板开口,并且所述加强构件,从所述侧窗开口与所述面板开口之间沿着各开口的车辆后方侧或车辆前方侧周缘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予以配设。在此,在由电动滑动门等构成的侧门上,当将驱动该滑动门的电动机等附件配设在车身侧板上时,需要设置用于组装该附件的供维护保养用的面板开口。并且,在设置该维护保养用的面板开口时,若过分接近侧窗开口,则会降低两开口间的刚性,故通常将两开口分开设置,比如开口在侧窗开口的下方的车轮罩后方。然而,在通过缩短车辆全长来实现车辆小型化时,因车轮罩后方的距离变短而不能确保面板开口空间的场合,则必须使其邻接在侧窗开口的下方,此时有可能会使两开口间的刚性下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案的结构,即使是从车轮罩的后部至所述后端面板的距离小于从车轮罩的上部至侧窗开口的距离的车辆,也可在侧窗开口与车轮罩之间设置供附件维护保养用的面板开口,可维持维护保养性。又,由于从侧窗开口与面板开口之间沿着各开口的车辆后方一侧或车辆前方一侧的周缘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配设加强构件,因此,不仅可维持车辆的小型化,而且可抑制车辆两开口间的刚性下降。并且,由于在加强构件上,固定有用于约束乘员的安全带装置和保护乘员的安全气囊装置,因此,可将侧窗开口与面板开口之间的用于加强的加强构件兼用为安全带装置和安全气囊装置的固定用加强构件,从而可抑制零件数增加,抑制车辆重量和生产成本的增加。采用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侧窗开口的用于加强的加强构件兼用为安全带装置、安全气囊装置的加强构件,从而可抑制零件数增加,抑制车辆重量和生产成本的增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立体图。图2为从车室室内前方看到的构成图1车辆右侧部的车身侧板的内板附近的立体图。图3为仅放大位于图2主要部分的内板的要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加强构件的俯视图。图5为图2的要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立体图,在与车辆V的前排座位相对的车辆两侧部设置有前侧门1、1,在与后排座位相对的车辆两侧部设置有后侧门2、2。在各前侧门1、1上设置有前侧玻璃3,在各后侧门2、2上设置有后侧玻璃4,同时在后侧门2、2后方的构成车辆侧部的各车身侧板5、5上分别设置有后角窗玻璃6。另外,后侧门2为电动滑动门,其通过电动机等驱动机构(未图示)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来进行开闭。下面参照图2~图5说明车身侧板5的内板附近的结构。图2为从车室室内前方看到的构成图1的车辆右侧部的车身侧板5内板附近的立体图,图3为仅放大位于图2主要部分的内板的要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加强构件的俯视图,图5为图2的要部放大图。图2中,在内板7的下方设置有车轮罩8,同时在内板7的后方设置有后端板9。在此,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构成车身侧部的车身侧板上的侧窗开口;以及至少设置在该侧窗开口周缘的一部分上的加强构件,在该加强构件上,固定有用于约束乘员的安全带装置和保护乘员的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嶋中常规好井登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