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781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车,具有车架和至少一个优选为柴油-电力的驱动单元,其中,车架具有至少两个支承段,在其区域内车架支承在底盘上,还具有在两个支承段之间延伸且最好向下形成凹槽的至少一个中间段;其中,中间段(B)基本上由两个彼此相距的侧面部件(4、4′)组成,其中每个部件具有在纵向上分布的下部弦杆(6、6′)和上部弦杆(5、5′),还具有将下部弦杆与上部弦杆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板(7、7′;27、27′);其中,至少一个驱动单元(10、10′)设置在车架(2)的中间段(B)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车,具有车架和至少一个优选为柴油-电力的驱动单元,其中,车架具有至少两个支承段,在其区域内车架支承在底盘上,还具有在两个支承段之间延伸且优选向下形成凹槽的至少一个中间段。
技术介绍
公知用于客运的铁道机车车辆,其中,底盘的凹槽一方面用于将铁道机车车辆的重心下移并按照这种方式防止铁道机车车辆脱轨,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车门高度。此外公知在机车上,通常板状构成的车架中间段与公知的车身共同构成机房,其中,驱动单元设置在车架的板状中间段上。在此方面,车架设置在与车架支承段连接平面上的中间段借助于设置在板状中间段下面的桁架结构加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车节省占用面积的结构,同时可以改善机房的冷却。依据本专利技术该目的由此得以实现,即中间段基本上由两个彼此相距的侧面部件组成,其中每个部件具有在纵向上分布的下部弦杆和上部弦杆,还具有将下部弦杆与上部弦杆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板;至少一个驱动单元设置在车架的中间段内,其中,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最好仅固定在将上部弦杆与下部弦杆连接的连接板上。与公知的板状车架中间段相反,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车架中间段作为所谓的桥式车架构成,它基本上由总计四个设置在铁道机车车辆纵向上的车架纵梁组成。每两个这种车架纵梁形成一个具有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板相互连接的上部弦杆和下部弦杆的侧面部件。这种结构可以使驱动单元可变设置而无论是在水平还是在垂直方向上,并因此根据保留在下部弦杆和上部弦杆之间的自由空间,提供了例如利用设置在机房底面上的优选可调节的空气导流板而从下面对机房通风的可能性。为可以向上和向下无阻碍地拆卸柴油-电力驱动单元,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在至少两个与车架的纵轴线相关相对的连接板上设置或可设置用于安装这个/这些驱动单元的固定悬臂。如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那样,如果侧面部件的每个中间段仅具有两个将下部弦杆与上部弦杆连接的连接板的话,那么将最好作为悬臂构成的固定点设置在这两个连接板上。但也可以设想设置附加垂直的连接板,在其上面设置固定点。一般情况下,车架的支承段和中间段之间连接在既可以垂直也可以倾斜定向的连接板上。为提高依据本专利技术车架结构的静态性能,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在上部弦杆和/或下部弦杆之间设置横臂。由此产生一种车架结构,其中,具有上部弦杆、下部弦杆和至少一个连接板的侧面部件通过横臂相互连接,这一点与基本上由上部部件和下部部件组成的车架的中间段效果相同,其中,无论是上部部件还是下部部件均各自具有两个通过横臂连接的车架纵梁,而且在该车架纵梁上上部部件和下部部件通过垂直分布的连接板相互连接。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下部弦杆分布在支承段的下面,也就是说,车架在其中间段的区域内向下形成凹槽,由此达到重心下移的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一特别优选的实施例,在下述情况下可以达到减少占用面积的目的,即上部弦杆分布在支承段的上面,有利的是分布在铁道机车车辆的上半部分,最好最高处的三分之一内。换一种表达方式的意思是说,下部弦杆和上部弦杆之间的距离应这样大小,使两个驱动单元可以重叠设置在机房内。除了极为节省占用面积外,通过这种设置还形成这种情况,即机房基本上通过上部弦杆和下部弦杆限制,其中,在两个下部弦杆和两个上部弦杆之间各自保留一个自由空间,一种烟囱效果。机房的这种自然通风通过设置在机房底面上和需要时可调节的导流板进一步得到支持。过去一般通过车身将机房与配电室或驾驶室进行的分离在依据本专利技术的铁道机车车辆上以简单的方式由此完成,即中间段至少与隔板的一个端面邻接。在此方面,该隔板是否设置在连接板和可能存在的横臂之间或者连接板和可能存在的横臂是否是该隔板的一部分并不重要。限制机房的侧隔板和端隔板这样构成,使其在同时具有足够隔音效果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强度和安装要求。限制机房端面的两个隔断层与此同时提高了机车车架在机车纵轴线上的抗扭刚性,并可以隔音和绝热以及用于驱动单元供电的布线和需要时携带用于接受可能存在的辅助机组的悬臂。在此方面,与驱动单元的所有接线最好在一个垂直平面上实现。为确保铁道机车车辆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车架结构经得起它所承受的巨大应力,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至少侧面部件的上部弦杆通过中间段凸入车架的支承段内,其中事实证明有益的是,通过中间段凸入支承段内的上部弦杆最好在其端区内通过连接板与支承段连接。除了静态改善外,这种实施方式本身带来的优点是,设置在支承段区域内的上部弦杆可与将该上部弦杆与支承段连接的连接板共同形成配电室的侧面部件。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间段向下敞开,其中事实证明有益的是,在中间段侧面部件的下部弦杆之间构成的底面50%以上,最好80%以上敞开。与此同时产生一种特别简单的结构,除了可能存在的横臂外,底面全部敞开,从而焊接的车架结构在机房的区域内下面和上面全部敞开,也就是说,机房仅通过侧隔板和端隔板限制。在此方面依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至少两个横臂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m,最好为5m。这意味着,至少两个横臂之间的距离大于驱动单元的纵向延伸,由此达到至少一个驱动单元从下部弦杆凸出设置在机车的车架内。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在具有车架的机车上,车架设置在底盘上并具有上部弦杆和下部弦杆的车架以及至少两个最好柴油-电动驱动单元,至少两个这种驱动单元重叠设置。在此方面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下部驱动单元从下部弦杆凸出和/或上部驱动单元从上部弦杆凸出。由此除了重心下移外,还达到一种特别易于维护的结构。为将驱动单元简单安装在车架内,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内燃机和一个发电机,最好仅包括一个带有发电机的内燃机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的所有接线在一个垂直平面上构成。除了内燃机和发电机外,该驱动单元可以附加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辅助机组。在此方面事实证明有益的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优选的实施例,内燃机作为柴油发动机构成,与发电机、可能存在的辅助机组和布线以及安装框架共同形成预安装单元。在此方面,安装框架为单重或者双重隔振地固定驱动单元而在机车的车架内构成。也可以设想将冷却空气导流装置纳入安装框架内。设置在侧面部件之间车架中间段内的驱动单元因此产生驱动机车所需的能量,其中,在柴油-电力驱动装置的情况下,电机以本身公知的方式设置在转向架的区域内。但也可以设想由设置在车架中间段内的驱动单元机械直接驱动车轮。此外,在具有机房和里面设置安装在开关柜内的控制装置或供电装置配电室的铁道机车车辆上,在下述情况下产生一种特别简单的维护,即至少一个开关柜与铁道机车车辆的纵轴线可横向移动设置,而且是这样设置,使开关柜可从配电室的侧隔板向外移动或拉出。通过移出可移动开关柜而空出的位置在此方面可作为安装通道使用,这一点也与大量节省占用面积相联系。此外,提供一种具有冷却装置的铁道机车车辆,该冷却装置具有至少两个最好设置在车顶区域内的冷却设备,它们在行驶方向上依次设置并可施加冷却介质流。通过利用行驶相对气流产生处于行驶方向前置或后置冷却设备之间冷却功率上取决于行驶方向的差别。依据本专利技术,这种差别通过一种用于控制将冷却介质流分配到在行驶方向上前置或后置冷却设备上的装置得到补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在一种依据分类具有将行驶相对气流输送到冷却设备上空气导流装置的铁道机车车辆上,空气导流装置通过调节装置可调节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机车,具有车架和至少一个最好柴油-电力驱动单元,其中,车架具有至少两个支承段,在其区域内车架支承在底盘上,还具有至少一个在两个支承段之间延伸,最好向下形成凹槽的中间段,其特征在于,中间段(B)基本上由两个彼此相距的侧面部件(4、4′)组成,其中每个部件具有在纵向上分布的下部弦杆(6、6′)和上部弦杆(5、5′),还具有至少一个将下部弦杆与上部弦杆连接的连接板(7、7′;27、27′);其中,至少一个驱动单元(10、10′)设置在车架(2)的中间段(B)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道夫佐梅雷尔
申请(专利权)人:埃沃发明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