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茶叶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移式茶叶理条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上的刚性挤压单元以及动力源,刚性挤压单元由上、下压辊构成,该上、下压辊所形成的挤压间隙与茶叶的待成型的厚度吻合;茶叶理条机还包括托撑部,托撑部位于刚性挤压单元下方处;烘筛的动作方向与刚性挤压单元上的出料口出料方向同向,且其运动路径经过刚性挤压单元的出料口处;上、下压辊的轴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与托撑部上烘筛的筛面所处平面间互为夹角,该夹角的角尖所朝方向与烘筛运行方向反向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极为快捷方便,其可在有效保证其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其产品成品率,以最大化保证用户的实际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茶叶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移式茶叶理条机。
技术介绍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品种众多,制茶工艺也不尽相同,尤其像“太平猴魁”茶叶,其特殊茶形和品质倍受市场青睐,同时其外形扁平、大叶的基本特点更成为判断其类别的显著特征。其独特外形多为通过烘筛烘培方式来实现。实际应用时,将茶叶夹置于两层筛网之间并置于烘干机中培烘即可,由于筛网上密布有孔洞,茶叶水份通过上述孔洞散发,即可达到去处茶叶里外水份以及定型茶叶的目的。具体操作中,首先将置于室温下风干一段时间后的茶叶一一捋直其形状,使茶叶分叉弯曲的叶片整体顺直收拢。手动初步捏扁后再逐个放入特制的压板上,盖上压布,并人工用压辊进行二次压扁。之后再将经过上述方式平整形状后的茶叶逐片转移至烘筛中夹紧并培烘,最终得到成品。上述方式存在作业原始,工人劳动强度高,工序操作繁复,生产率低下的缺陷,难以满足现代化茶业所需的高效率需求。鉴于上述情况,申请人曾于2013年2月I号申请的为“一种平移式茶叶理条机”(申请号:201320059614.8)的技术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机座以及设置于机座上的刚性挤压单元,所述刚性挤压单元包括相配合的可产生相对运动的两挤压部,所述至少一个挤压部为压辊,所述刚性挤压单元的挤压间隙与茶叶的待成型的厚度吻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理条机还包括用于放置烘筛且可驱动烘筛相对刚性挤压单元作运动的托撑部,所述托撑部位于刚性挤压单元下方处布置;所述烘筛的动作方向与刚性挤压单元上的出料口出料方向同向。从而通过刚性挤压单元对于杀青后茶叶的强制理条压扁以及输送带的输送烘干效果,最终实现茶叶从理条、压扁到烘干的流程化操作。上述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有效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理条烘干方式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及成品外观差的缺陷,可使其烘干成型后的茶叶满足外形扁平的外观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使茶农能够继续沿用传统制作工具,如烘筛等,从而容易被广大茶农所接受,市场口碑一直较高。本次申请是作为上述文本的技术改进,以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其产品成品率;同时简化其操作方式,使其操作更为简洁方便和更容易被知识水平所限的茶农快速接受;以在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化保证茶农的实际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作可靠的平移式茶叶理条机,其操作极为快捷方便,可在有效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其产品成品率,以最大化保证用户的实际经济效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平移式茶叶理条机,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上的刚性挤压单元以及驱动刚性挤压单元产生指定方向转动动作的动力源,所述刚性挤压单元由至少一对相互配合且同步互为反向转动的上、下压辊构成,该上、下压辊所形成的挤压间隙与茶叶的待成型的厚度吻合;茶叶理条机还包括用于放置烘筛且可驱动烘筛相对刚性挤压单元作运动的托撑部,所述托撑部位于刚性挤压单元下方处;所述烘筛的动作方向与刚性挤压单元上的出料口出料方向同向,且其运动路径经过刚性挤压单元的出料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压辊的轴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与托撑部上烘筛的筛面所处平面间互为夹角,该夹角的角尖所朝方向与烘筛运行方向反向布置。所述托撑部为输送辊,所述托撑部为彼此互为平行的多个且沿烘筛运动路径依次间隔布置,各托撑部直径与上、下压辊直径一致;构成各托撑部以及刚性挤压单元的辊轮端部均相应同轴布置驱动轮,位于相应托撑部及刚性挤压单元的同端处的各驱动轮等直径布置;动力源为电机,动力源布置于其中一个托撑部或压辊处,动力源及各驱动轮间均呈皮带传动配合。所述动力源的动力输出轴同轴固接于其中一托撑部的轴端处,该托撑部上的驱动轮位于其另一轴端处;下压辊与各托撑部的驱动轮均同端布置,上、下压辊上的驱动轮异端布置;托撑部与上压辊之间的构成交叉皮带传动配合。所述茶叶理条机包括布置于刚性挤压单元进料端处的用于捋直茶叶的导料部,所述导料部外形呈由其进口端至出口端口径渐小的喇叭口状,其最窄处尺寸大于茶叶叶梗直径且小于茶叶的叶宽设置;所述导料部为多个且沿刚性挤压单元轴向均布设置,所述导料部的进口端设置有连接各导料部的连接板,茶叶理条机还包括设置于刚性挤压单元进料端处的夹持部,所述连接板与夹持部间构成插接卡嵌配合;茶叶理条机还包括用于放置杀青后茶叶的平台板,夹持部的远离刚性挤压单元的一端处向外顺延设置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至少为两根以构成用于搁置上述平台板的托撑架;所述延伸杆的倾斜角度与导料部的出料角度等角度布置。夹持部包括固接于机座上第一压板以及与第一压板间构成螺栓配合的第二压板,两压板相邻面的配合间隙形成用于插接卡嵌连接板的插接缝;第二压板外形呈开口朝向平台板插入方向的角铁状结构,该角铁状的第二压板的内侧板面与平台板前侧及底部板面间构成面抵靠的定位配合关系合。所述构成刚性挤压单元的上压辊的辊轮轴端处还布置有用于调节其相对下压辊间距的间距调节单元。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I)、一方面,保留了托撑部及刚性挤压单元的相应工作特性,使刚性挤压单元继续稳定的实现对于杀青后茶叶的强制的刚性挤压和压扁效果。同时以托撑部驱动烘筛以指定路径前行,实现茶叶的压扁-接料-输送的生产线式操作效果。另一方面,使彼此存在间隙且互为旋向反向配合的上、下压辊呈现倾角布局,也即其出料口的出料方向与烘筛的运行方向呈现一定的角度。从而使茶叶在经过刚性挤压单元挤压出料后,其尖端能够沿烘筛走向快速而顺滑的过渡到其筛面上,以保证压扁后柔软茶叶在落入烘筛筛面时的叶面平直性,避免茶叶叶端在较大高度差下先行弯曲后再直接垂直碰触同步行进的烘筛筛面,而产生的叶面弯曲现象。本技术在原始构造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设计。通过独特的倾角式结构,确保了茶叶加工后的叶面平整度和平直度,从而使其完全满足太平猴魁这一茶叶品种的独特外形及口感需求,其操作便捷方便而产品成品率高,可最大化保证用户的实际经济效益。2)、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优化部位,其动力源与之前的多电机结构不同,转而采用单动力源的布局方式。同时,以多个彼此直径一致的驱动轮、以及直径一致的输送辊和压辊所构成的皮带传输结构,从而使在单动力源状况下的多轮轴等速度运转功能得以实现。单动力源和等直径的轮轴设计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其结构的简化性和便捷维护性,由于等直径的轮体,保证了其生产加工时可同套模具即可生产,维护时也只调取同种轮轴进行互换即可。另一方面则保证了其动力传递的等速性。动力经由该动力源输出后,由各皮带传输后其动力被均匀等速的传递至各轮轴处,从而驱动相应的托撑部及刚性挤压单元平稳动作,最终为烘筛运行速度和及刚性挤压单元的挤压出料速度的等速化和稳定性提供了基础保证。3)、考虑到上、下压辊的同步反向转动配合,布置于上、下压辊处的驱动轮为异端布置,从而错开彼此的布置空间,确保其安装及维护的便捷性。同时,由于两者的反向转动,因此,至少其中一个压辊处的驱动轮需要与托撑部上的其中一驱动轮间是以交叉带式传动来实现,从而保证上、下压辊间的等速反转功能。4)、托撑部为主杆体及胶套配合形成。该种结构,一方面以直径更小的主杆体构造,来实现以更低的材料实现其固有的动力传递功能,其成本显然更低。另一方面,胶套作为缓冲耐磨件,其耐磨能力更高,且对于烘筛的摩擦力更强,更利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平移式茶叶理条机,包括机座(10)、设置于机座(10)上的刚性挤压单元(20)以及驱动刚性挤压单元产生指定方向转动动作的动力源(30),所述刚性挤压单元(20)由至少一对相互配合且同步互为反向转动的上、下压辊(21、22)构成,该上、下压辊(21、22)所形成的挤压间隙与茶叶的待成型的厚度吻合;茶叶理条机还包括用于放置烘筛(a)且可驱动烘筛(a)相对刚性挤压单元(20)作运动的托撑部(40),所述托撑部(40)位于刚性挤压单元(20)下方处;所述烘筛(a)的动作方向与刚性挤压单元(20)上的出料口出料方向同向,且其运动路径经过刚性挤压单元(20)的出料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压辊(21、22)的轴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与托撑部(40)上烘筛(a)的筛面所处平面间互为夹角,该夹角的角尖所朝方向与烘筛(a)运行方向反向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葆青,
申请(专利权)人:许葆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