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636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8 10:52
防止金属管与金属编织部的连接部的腐蚀。具备:金属管(3),在内部插通有电线;金属编织部(4),将从金属管(3)引出的电线覆盖,并将由与金属管(3)不同种的金属构成的金属线材编织而形成;及接合管(5),在一端侧连接金属管(3),在另一端侧连接金属编织部(4)。接合管(5)由与金属编织部(4)同种的金属或绝缘体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详细而言,涉及不发生腐蚀地将构成线束的电线所插通的金属管与从该金属管引出的电线所插通的金属编织部连接的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中,在蓄电池与逆变器之间、或逆变器与电动机之间等配线的线束的电线多穿过金属管进行配线。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1169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在车身的沿着地板下方的配线区域中,在图8所示那样的金属管(屏蔽管)101中插通线束的电线100。通过在金属管101中插通电线100而能够实现屏蔽,并且能够保护电线100免于遭受从路面等弹起的石块等干涉物。而且,在发动机室内那样空间没有富余度的弯曲的配线区域中,将从所述金属管101引出的电线100在金属编织部(挠性屏蔽构件)102中插通而进行配线。金属编织部102是通过将金属线材编织成网状而形成的结构,在金属管101的端部覆盖所述金属编织部102的端部,在其外周侧安装紧固环103进行紧固,由此将金属管101与金属编织部102以能够导通的方式连接。此外,出于防水等的目的而从金属管101与金属编织部102的连接部向金属编织部102侧外装有橡胶制的衬垫104。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16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所述以往的结构中,为了避免金属管101与金属编织部102的接触部分沾水,将从金属管101与金属编织部102的连接部S到向金属编织部102插通的电线100末端侧的连接器部105(参照图9(A)、(B))的全部的区域设为完全防水区域。由此,需要所述橡胶制的衬垫104或安装于连接器部105的橡胶制的连接器护罩106等止水零件,存在结构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利用紧固环107等将连接器护罩106密接固定于连接器部105的情况下,需要在连接器部105设置密封用平面部105a,存在连接器部105肥大化这样的问题。因此,研究了省略连接器部105的止水结构而避免使连接器部105肥大化的结构,但是这种情况下,金属管101与金属编织部102的接触部分沾水,并且水可能浸入金属管内。金属管101由铝系金属或铁系金属等形成,另一方面,金属编织部102多由在表面实施了镀锡加工的铜系金属线材等与所述金属管101不同种的金属形成。这样,在将不同种金属的金属编织部102覆盖于金属管101而利用紧固环103固定的结构中,由于金属管101的与金属编织部102的接触部分沾水而存在容易腐蚀(电蚀)的问题。并且,当金属管101腐蚀时,无法保护内部的电线,且还可能无法发挥防护功能。本专利技术鉴于所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未形成完全防水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金属管与金属编织部的连接部处的腐蚀的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具备:金属管,在内部插通有电线;金属编织部,将从所述金属管引出的电线覆盖,并将金属线材编织而形成;及接合管,在一端侧连接金属管,在另一端侧连接金属编织部,接合管由与金属编织部同种的金属或绝缘体形成。如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由与金属编织部同种的金属或绝缘体构成的接合管进行金属管与金属编织部的连接。因此,即使接合管与金属编织部的接触部分沾水,也不会像以往那样产生电蚀。也可以在接合管与金属管的连接部分的内侧设置有弹性止水构件,该弹性止水构件使电线以密接状态贯通且所述弹性止水构件的外周面与所述连接部分的内周面密接。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水向金属管的内部的进入。另外,也可以在接合管与所述金属管的连接部分的内侧设置有保持器,该保持器从轴向与弹性止水构件抵接而进行弹性止水构件的轴向的定位。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保持器与弹性止水构件抵接而能够将弹性止水构件在轴向上定位在预定的位置。也可以,接合管与所述金属管的连接部分从外周面侧被紧固成多边形形状。这样的话,接合管与金属管的固定力升高,能够缓和水向它们之间的进入。也可以是,金属管相对于接合管向内侧插通而进行连接,并且在金属管的外周面且靠近端部的部位形成有接合管的一端侧能够抵碰的突起部。根据这样的结构,优选在金属管设置对接合管的一端侧进行抵碰保持的突起部。通过该结构,进行金属管和接合管的定位,能够防止金属管向接合管插入必要以上而无法将弹性止水构件内嵌固定在适当的位置的情况。也可以在突起部与接合管的一端侧抵碰的部分,在整周形成用于防止从该抵碰部位浸水的密封部。这样的话,能够有效地防止水从接合管的外周面侧侵入到接合管内周面与金属管外周面之间,即侵入到接合管与金属管的嵌合接触部分的情况。也可以在保持器中,向与所述弹性止水构件抵接的一侧的相反侧延伸且向外周侧折回,且所述接合管的端部插入至与形成在该折回部分的凹部抵碰的深度为止。根据这样的结构,保持器自身也在轴向上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定位弹性止水构件。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由与金属编织部同种的金属或绝缘体构成的接合管进行金属管与金属编织部的连接。因此,即使在金属管和金属编织部由不同种金属形成的情况下,也没有电蚀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局部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A)是图2的B-B线剖视图,图3(B)是图2的C-C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局部概略剖视图。图5是表示保持器的凹部与接合管的末端的嵌合结构的说明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金属管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局部概略剖视图。图8是表示现有例的图。图9示出现有例,(A)是表示线束末端侧的概略立体图,(B)是(A)的D-D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至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在搭载于后侧的车室(未图示)内的蓄电池与搭载于前侧的发动机室(未图示)内的逆变器之间配线有由2根高压电线2(以下,称为电线)构成的线束1。需要说明的是,高压电线2作为在由捻线构成的芯线的外周面设有绝缘包覆层的绝缘包覆电线。线束1的配线区域具备从后侧引出且沿着车辆的地板(未图示)下方配线的第一区域R1和与第一区域R1连续且配线在前侧的发动机室内的第二区域R2。在第一区域R1中,如图1及图2所示,将2根电线2向由铝系金属构成的1根金属管3穿过而配线。而且,在第二区域R2中,将2根电线2向1根金属编织部4穿过而配线。金属编织部4通过与由所述铝系金属构成的金属管3不同种的金属形成,具体而言,将对表面实施了镀锡加工的铜系金属线材编织成网状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区域R2的金属编织部4外装有未图示的树脂制的波纹管。所述金属管3与金属编织部4通过由与金属编织部4同种的金属构成的接合管5而能够导通地连接。具体而言,接合管5由在表面实施了镀锡加工的铁系金属形成,从接合管5的一端侧内嵌固定金属管3的端部,并从接合管5的另一端侧将金属编织部4的端部覆盖于外周面,通过安装在该金属编织部4的外周侧的紧固环6将金属编织部4和接合管5进行紧固固定(参照图3(A))。紧固环6是不锈钢制的环形状的金属带,在其一部分上设置紧固突起6a。另外,将对外嵌于金属管3的接合管5的一端侧的端面5a进行抵碰保持的突起部3a沿着周向连续地设置在金属管3的外周面。在接合管5内内嵌固定橡胶栓7(弹性止水构件),该橡胶栓7具备供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金属管,在内部插通有电线;金属编织部,将从所述金属管引出的电线覆盖,并将金属线材编织而形成;及接合管,在一端侧连接所述金属管,在另一端侧连接所述金属编织部,所述接合管由与所述金属编织部同种的金属或绝缘体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0.05 JP 2012-223116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金属管,在内部插通有电线;金属编织部,将从所述金属管引出的电线覆盖,并将金属线材编织而形成;及接合管,在一端侧连接所述金属管,在另一端侧连接所述金属编织部,所述接合管由与所述金属编织部同种的金属或绝缘体形成,所述金属管相对于所述接合管向内侧插通而进行连接,并且在所述金属管的外周面且靠近端部的部位形成有所述接合管的一端侧能够抵碰的突起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管与所述金属管的连接部分的内侧设置有弹性止水构件,该弹性止水构件使所述电线以密接状态贯通且所述弹性止水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志贺弘章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