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包括平行设置的若干横梁,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纵梁,位于车头端的两纵梁上均连接有前伸梁,前伸梁包括与纵梁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远离纵梁的一端延伸有与发动机位置对应的过渡部,过渡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延伸有与冷却系统位置对应的延伸部;两前伸梁对称设置;两延伸部之间的宽度大于两过渡部之间的宽度,两过渡部之间的宽度大于两连接部之间的宽度;前伸梁的上下两侧面均冲压折弯有的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前伸梁可作为通用件加工和使用,提高了通用性及模块化,且在工艺上能够满足各种需求,易实现靠近车头端宽、远离车头端窄的结构。减少车架的成本,降低车架的制造难度,同时,为整车布置提供更合适的空间,利于布置。(*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架。
技术介绍
现阶段,在卡车中,为了在前段车架内侧布置发动机、冷却系统等部件,同时在后段外侧布置悬架、轮胎等部件,传统的车架采用纵梁前部(即:靠近车头的一端)折弯加宽的方法来实现。现有的卡车车架为了实现前宽后窄,一般取用在纵梁前端折弯或整体冲压成型的方法实现。车架纵梁长度较长,宽度变化值大及纵梁材料强度不断地提升,导致纵梁难以加工、宽度变化值有限、加工成本高、不利于实现模块化及通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架,以解决难以加工、成本高,不利于实现模块化及通用性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架,包括平行设置且规格相同的若干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纵梁,位于车头端的两所述纵梁上均连接有冲压成型并与整车布置相适配的前伸梁,所述前伸梁包括与所述纵梁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纵梁的一端延伸有与发动机位置对应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延伸有与冷却系统位置对应的延伸部;两所述前伸梁以所述横梁的中心对称设置;两所述延伸部之间的宽度大于两所述过渡部之间的宽度,两所述过渡部之间的宽度大于两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宽度;所述前伸梁的上下两侧面均冲压折弯有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作为一种改进,两所述第一凸棱相背设置,两所述第二凸棱设置于所述前伸梁相互靠近的一侧。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前伸梁的上侧面自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延伸部由上而下平滑过渡,所述前伸梁的下侧面自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延伸部由上而下平滑过渡,且所述延伸部上设有一凸出所述延伸部下侧面的凸起。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其中一所述横梁上设有用于支撑传动轴的支撑架。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纵梁为槽型结构的纵梁。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位于车头端的两纵梁上均连接有冲压成型的前伸梁,从而该车架由前伸梁和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并相互连接的纵梁、横梁两部分组合而成,相互连接的纵梁、横梁部分长度较长,使用简单实用的材料,不需要进行复杂和大模具的加工便可实现;由于整车前段系统及部件众多,前伸梁部分为发动机和冷却系统等布置空间,需要较大的空间和适当的避让,进而,通过该结构的前伸梁可以更好实现车架的变宽及各部件的布置。综上所述,采用该车架,在系列化车型中,前伸梁可以作为通用件加工和使用,提高了通用性及模块化。前伸梁由于尺寸较相互连接的横梁与纵梁部分要小很多,易于进行冲压工艺,且在工艺上能够更轻松地实现各种需求,进而,易满足靠近车头端宽、远离车头端窄的结构。与传统相比,减少车架纵梁折弯及冲压的成本,降低车架的制造难度,提高系列化产品的通用性及模块化,同时,为整车布置提供更合适的空间,更利于整车的布置。由于纵梁为槽型结构的纵梁,不仅强度高,使用寿命长,而且便于安装横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前伸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向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图中:1、横梁,2、纵梁,3、支撑架,4、前伸梁,41、连接部,42、过渡部,43、延伸部,44、第一凸棱,45、第二凸棱,46、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4共同所示,一种车架包括平行设置且规格相同的若干横梁1,该横梁I的两端均设有结构为槽型的纵梁2,位于车头端的两纵梁2上均通过螺栓或铆钉连接有冲压成型的前伸梁4,该前伸梁4包括与纵梁2连接的连接部41,该连接部41远离纵梁2的一端延伸有与发动机位置对应的过渡部42,该过渡部42远离连接部41的一端延伸有与冷却系统位置对应的延伸部43。两前伸梁4以横梁I的中心对称设置;两延伸部43之间的宽度大于两过渡部42之间的宽度,两过渡部42之间的宽度大于两连接部41之间的宽度。该前伸梁4的上下两侧面均冲压折弯有与整车布置相适配的第一凸棱44和第二凸棱45。在本方案中,两第一凸棱44相背设置,两第二凸棱45设置于前伸梁4相互靠近的一侧;该前伸梁4的上侧面自连接部41向延伸部43由上而下平滑过渡,该前伸梁4的下侧面自连接部41向延伸部43由上而下平滑过渡,且延伸部43上设有一凸出延伸部43下侧面的凸起46。其中一横梁I上设有用于支撑传动轴的支撑架3,作为优选,该支撑架3设置在位于纵梁2中部的横梁I上。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车架由前伸梁4和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并相互连接的纵梁2、横梁I两部分组合而成,相互连接的纵梁2、横梁I部分长度较长,使用简单实用的材料,不需要进行复杂和大模具的加工便可实现;由于整车前段系统及部件众多,前伸梁4部分为发动机和冷却系统等布置空间,需要较大的空间和适当的避让,进而,通过该结构的前伸梁4可以更好实现车架的变宽及各部件的布置。进而在系列化车型中,前伸梁4可以作为通用件加工和使用,提高了通用性及模块化。前伸梁4由于尺寸较相互连接的横梁I与纵梁2部分要小很多,易于进行冲压工艺,且在工艺上能够更轻松地实现各种需求,进而,易实现靠近车头端宽、远离车头端窄的结构。与传统相比,减少车架纵梁折弯及冲压的成本,降低车架的制造难度,提高系列化产品的通用性及模块化,同时,为整车布置提供更合适的空间,更利于整车的布置。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车架,包括平行设置且规格相同的若干横梁(I),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I)的两端均设有纵梁(2),位于车头端的两所述纵梁(2)上均连接有冲压成型并与整车布置相适配的前伸梁(4),所述前伸梁(4)包括与所述纵梁(2)连接的连接部(41),所述连接部(41)远离所述纵梁(2)的一端延伸有与发动机位置对应的过渡部(42),所述过渡部(42)远离所述连接部(41)的一端延伸有与冷却系统位置对应的延伸部(43); 两所述前伸梁(4)以所述横梁(I)的中心对称设置;两所述延伸部(43)之间的宽度大于两所述过渡部(42)之间的宽度,两所述过渡部(42)之间的宽度大于两所述连接部(41)之间的宽度; 所述前伸梁(4)的上下两侧面均冲压折弯有第一凸棱(44)和第二凸棱(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凸棱(44)相背设置,两所述第二凸棱(45)设置于所述前伸梁(4)相互靠近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伸梁(4)的上侧面自所述连接部(41)向所述延伸部(43)由上而下平滑过渡,所述前伸梁(4)的下侧面自所述连接部(41)向所述延伸部(43)由上而下平滑过渡,且所述延伸部(43)上设有一凸出所述延伸部(43)下侧面的凸起(46) ο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横梁(I)上设有用于支撑传动轴的支撑架(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为槽型结构的纵梁。【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包括平行设置的若干横梁,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纵梁,位于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包括平行设置且规格相同的若干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均设有纵梁(2),位于车头端的两所述纵梁(2)上均连接有冲压成型并与整车布置相适配的前伸梁(4),所述前伸梁(4)包括与所述纵梁(2)连接的连接部(41),所述连接部(41)远离所述纵梁(2)的一端延伸有与发动机位置对应的过渡部(42),所述过渡部(42)远离所述连接部(41)的一端延伸有与冷却系统位置对应的延伸部(43);两所述前伸梁(4)以所述横梁(1)的中心对称设置;两所述延伸部(43)之间的宽度大于两所述过渡部(42)之间的宽度,两所述过渡部(42)之间的宽度大于两所述连接部(41)之间的宽度;所述前伸梁(4)的上下两侧面均冲压折弯有第一凸棱(44)和第二凸棱(4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京,方士国,黄虹霖,宋琳,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