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龙专利>正文

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0635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具,特别是用于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穿刺外引流术的引流管,其设有管体,其特征在于管体前端为“T”型,引流孔设在管体前端的横行管体的两侧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前端为“T”型,置入后横行引流管部分紧贴颅骨内板,两者间无成角,避免了术后脑膨起时引流管插入脑组织,并避免了引流管近颅骨处受压变形引起引流不畅和堵塞,且无需咬除骨孔,减少了手术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保证了引流管以光滑面与脑表面接触,避免拔管时引流孔损伤脑组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具,特别是用于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穿刺外引流术的引流管。
技术介绍
慢性硬膜下血肿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钻孔引流术,该手术所采用的引流管大多数为直管,颅骨垂直钻孔而且颅骨存在一定厚度,引流管置入后很难贴近颅骨内板,引流管与颅骨内板间容易成角,指向脑组织。当血肿引流后,脑组织逐渐膨起复位,此时可出现引流管插入脑组织,造成脑损伤。为减少此种脑损伤,术中常咬除部分颅骨外板形成凹槽,减少引流管与颅骨内板的成角。尽管如此,引流管仍不能完全贴近颅骨内板,脑损伤仍常有发生。而且,引流管近颅骨处常受压变形,使引流不畅,容易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减少脑损伤及堵塞机会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本技术可以通过如下措施达到: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设有管体,其特征在于管体前端为“T”型。本技术引流孔设在管体前端的横行管体的两侧面上,以保证引流管以光滑面与脑表面接触,避免拔管时引流孔损伤脑组织。本技术由于前端为“T”型,置入后横行引流管部分紧贴颅骨内板,两者间无成角,避免了术后脑膨起时引流管插入脑组织,并避免了引流管近颅骨处受压变形引起引流不畅和堵塞,且无需咬除骨孔,减少了手术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是引流管管体,2是前端的横行管体,3是横行管体两侧面的引流孔。【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如图1所示。在引流管I的前端为一横行管体2,和引流管I呈“T”型分布,引流孔3位于横行管体的两侧面。【主权项】1.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设有管体,其特征在于管体前端为“T”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引流孔设在管体前端的横行管体的两侧面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医疗器具,特别是用于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穿刺外引流术的引流管,其设有管体,其特征在于管体前端为“T”型,引流孔设在管体前端的横行管体的两侧面上。本技术由于前端为“T”型,置入后横行引流管部分紧贴颅骨内板,两者间无成角,避免了术后脑膨起时引流管插入脑组织,并避免了引流管近颅骨处受压变形引起引流不畅和堵塞,且无需咬除骨孔,减少了手术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保证了引流管以光滑面与脑表面接触,避免拔管时引流孔损伤脑组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IPC分类】A61M25-14【公开号】CN204395196【申请号】CN201420816618【专利技术人】张龙 【申请人】张龙【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申请日】2014年12月2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设有管体,其特征在于管体前端为“T”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
申请(专利权)人:张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